性生活質量與家庭幸福感相關性報告

劉德風醫生 發佈 2020-01-25T13:23:51+00:00

[6]劉德風,姜輝,洪鍇.[J]. 中華男科學雜誌, 2009,. [7] 張慶江, 朱積川、姜輝等 [J]. 中國男科學雜誌, 2003,17. [9]R. Parker Ward, M.D., associate professor, medicine, University

性生活質量與家庭幸福感相關性報告

摘要:婚姻是兩性完美結合的表現形式,完美、和諧的婚姻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方面,和諧的性生活不但可促進夫妻雙方彼此身心健康,還有利於增進夫妻感情和維持家庭穩定。針對「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網絡調查」數據,結合我國生殖健康的現狀和相關文獻,本文進行了對性生活質量與家庭幸福的分析。我們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前言

家庭幸福和睦不僅局限於一個家庭,對於社會穩定和諧也會起到極大的作用。如果說良好的感情關係是婚姻幸福美滿的前提,那麼和諧的性生活就是夫妻關係健康融洽的重要表現。

在夫妻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性生活是必然的一件大事。在性生活過程中,從性興奮的激發到情感交流,從雙方身心的投入到共同達到性慾高潮,這裡有著重要的心理因素。夫妻性生活的和諧以及夫婦各自的滿意程度,對一般絕大多數家庭來講,決定著這個家庭的幸福與穩固程度。


以往關於國人幸福感調查雖較多,但很少涉及性生活質量對於家庭幸福的影響,而實際上性生活質量對於家庭的和諧也很重要。一份「中國離婚網」來自全國網絡調查的數據顯示,因性不和諧而離婚者比例高達34.7%,約占離婚總數的1/3。

因此性生活在我們現實的婚姻家庭中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生兒育女的責任,其質量的好壞影響著家庭的美滿幸福。

因而為了解國民家庭性生活質量現狀及性生活質量與家庭幸福感的相關性,針對「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網絡調查」數據,結合我國生殖健康的現狀和相關文獻,我們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在2011年6-7月間,由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中國社科院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聯合中國人口網、新浪網、中國生殖健康網共同在網上發起「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網絡調查」。

本次問卷一共包括28個問題:涉及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婚姻情況、職業、收入、學歷等),家庭滿意度相關調查(滿意度、影響因素等),以及性生活質量部分(重要性、滿意度、性生活次數等)。調查結束後數據統一整理統計,採用CHAID方法對家庭幸福感評分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二、 結果

1、基本信息:本次問卷共有7729人參與,其中參與調查的以中青年居多, 25-44歲之間占85.3%,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均不到1%(見圖1)。女性比例較高,占68.6%。其中已婚比例為77.6%,未婚21.0%,離婚1.2%,喪偶0.2%(圖2)。

圖1

圖2

2、大部分調查參與者都對家庭幸福感評分較高,平均為7.2分。年齡在30到34歲之間的人家庭幸福高評分最高。特別是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達到7.253;未婚者次之,平均值為6.827;而離婚和喪偶的被訪者為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類,平均分數只有4.835(圖3)。

圖3

3、47.7%的受調查者認為性生活對婚姻穩定非常重要, 認為的重要占48.4%,可有可無為3.0%,不重要為1.0%(圖4)對性生活的滿意度分析發現,非常滿意 9.4%,比較滿意 70.8%,不太滿意 16.4%,很不滿意3.4%(圖5),同時性生活滿意度高的調查者家庭幸福感也高(圖6);

圖4

圖5

圖6

4、性生活頻度的調查顯示:性生活中等頻率的占大多數,其中每周1~2次 40.9%,每月2~6次24.8%,每周3~6次10.5%,次數過少和過多的占比例較少(圖6)。而且調查中還發現適度的性生活頻度有助於提高幸福感和夫妻性滿意度。

圖7

圖8

三、討論

1、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麼,幸福的家庭都有哪些一樣的特徵呢?此次調查顯示,幸福感較高的人群特徵是:而立之年、女性、有配偶、夫妻性生活滿意度高。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方面,和諧的性生活,不但可使夫妻雙方的性慾得到滿足,而且還可使彼此身心健康。在進行性愛的過程之中,人體荷爾蒙的釋放使我們無法感到壓力。這個反應甚至可以維持數小時之久,直至荷爾蒙的水平回復整個身體系統的正常水平之中,這樣有助於緩解壓力。性生活也是一種運動,既使最遲緩的做愛,亦可每小時燃燒二百卡路里。性愛可提高人的心跳率和血壓,可對心血管系統起到良好的運動作用,這是舒展你的心血管系統的另一種方法。

性生活它是婚姻幸福的軟性指標,能體現出人最基本的幸福感,會影響整體的幸福指數,也是評價夫妻關係的重要指標。調查表明,無論城鄉,性生活不和諧是導致夫妻關係緊張和婚姻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1]。

本調查中47.7%的受調查者認為性生活對婚姻穩定非常重要,認為的重要占48.4%,可有可無為3.0%,不重要為1.0%。重慶市婦聯曾做過一份重慶人婚姻的調查報告同樣顯示,63%的重慶市民對婚姻滿意,33%的基本滿意,4%的不滿意。


其中61%的人認為夫妻性生活非常重要,僅2%的人認為不重要,6%的人不滿意夫妻性生活。數據中已婚調查者的家庭幸福感得分(7.253)也明顯高於離婚和喪偶的群體(6.727和4.835)。同時有證據顯示婚姻美滿的人士較單身和離婚的更長壽,當中與美滿婚姻與性生活有莫大的關係。所以說性生活是維繫夫妻關係的紐帶,是感情和心理的需要。性的滿足,是婚姻幸福的鑰匙,它反映了夫妻生活的和諧與融合,它不僅使兩個人的愛得到升華,並且體現了婚姻所帶來的恩愛。

本次調查發現對性生活非常滿意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為8.28; 「比較滿意」的受訪者次之,得分為7.482;不太滿意的群體平均分為5.811;很不滿意的調查對象得分最低,只有4.398分。

從組間顯著的差異和較大的F值可以看出,性生活滿意度是影響家庭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與之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所做的不同婚姻滿意度育齡婦女性生活滿意度結果相一致[2],即性生活滿意度高的育齡婦女婚姻滿意度較高。


由此可見,融洽和諧的性生活是男女生理的天然需求,是夫妻雙方的共同願望,雙方都有密切配合的義務,也都有共同獲得滿足的權利。在夫妻性生活中,肉體和精神由於這種滿足而變得更加健康,使夫妻得到一種獲得人生最大樂趣的幸福感覺,生活更加美滿愉快,夫妻顯得更加恩愛。


一份針對12035名有偶已婚育齡婦女的調查結果顯示[3],已婚育齡婦女在調查時點前一個月內的平均性生活頻度為4.73次,城市婦女4.30次,農村婦女4.85次。婦女年齡越輕其平均性生活次數越多。本次調查關於性生活頻率的分析顯示:性生活中等頻率的占大多數,其中每周1~2次 40.9%,每月2~6次24.8%,每周3~6次10.5%,次數過少和過多的占比例較少。

適度的性生活頻度有助於提高幸福感和夫妻性滿意度,數據顯示中等頻率性生活的調查群幸福感最高,而性生活過少或過頻的家庭幸福感得分都較低。性生活過少不但不能滿足生理需要,而且美國心理學家指出,缺少正常的性生活或性生活不和諧、不完美,是女性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當一個人經過熱情奔放的性愛後,緊張激動的身軀得以放鬆,肌肉在滿足之後的疲倦中得以舒展,心靈在愉悅的飄蕩之後得以釋放,便能很快進入夢鄉。


2、影響性滿意程度相關因素

由於性生活滿意度涉及生理與心理問題,所以調查研究有一定難度,但了解有關性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有助於提高夫妻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家庭幸福指數。

本次調查沒有涉及影響性滿意度的影響因素,但之前之前一份有關已婚婦女性調查研究[4]顯示:影響其性生活不和諧的原因如下: 未感到愉快( 30. 8%) 、性交痛( 25. 2%) 、丈夫不尊重( 10. 1%) 、怕懷孕( 8. 8%) 、不喜歡保險套/ 體外射精( 5. 0%) 和其他( 20. 1%) 。另外因避孕措施的有效性和舒適性而影響性生活質量的占13. 8%。


在普遍認為與性生活滿意度相關的指標包括性慾能力﹑性高潮能力﹑性生活不適感﹑性快感能力﹑性要求﹑性生活頻率幾個因素中,前三者有統計學意義,是影響性滿意度的因素[5]。而隨著婚齡的增加,性生活滿意度下降:婚齡<4年者性生活滿意者為67.57%,不滿意的占2.70%;婚齡>20年者性生活滿意者降至33%,不滿意的升至9%。文化程度越高,其性生活滿意度越高;避孕方式對於滿意度也有影響;在現患有生殖道感染及反覆發作的生殖道感染患者,容易出現性生活不適感。


同樣《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顯示,相比新婚者,結婚4—5年的受訪者,對婚姻和性生活的滿意度最高。這項調查成功訪問了1510位15歲—49歲已婚或正同居的婦女,以及其中770名受訪婦女的配偶。結果發現,大部分夫婦目前對性生活都感到滿意。受訪者對性生活最滿意的是結婚4—5年。研究認為性行為如同其他行為一樣是需要學習和磨合的。

同時男性性功能障礙問題也是影響性生活滿意度及家庭關係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男科中心一項研究顯示[6],來門診就診的ED患者中,30~50歲的占60%以上,性生活次數、滿意度、享受度均受影響,而當患者在接受規範治療後,大部分可以改善病情,提高性生活次數、性生活滿意度和享受度。同時提早就醫有助於病情程度的改善和治療後性生活質量的提高。


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各年齡段的ED患病率平均為40.2%[7],但中國男性的ED就診率很低,僅為17%[8]。男性的共患疾病和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良性攝護腺增生、糖尿病、抑鬱症,這些人群中的ED患病率較高;同時ED男性中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也較高。ED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本次調查中老年較少,而性功能障礙在中老年男性中發病率更普遍,因此應加強對中老年夫妻性生活滿意度等關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徵和ED密不可分。來自歐洲的多項大規模人群調查表明,近7成ED是由潛在病因引起的,其中代謝綜合徵是突出問題。比如患有ED的男性,37%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在無ED的人群中,這一比例僅為17%。

在排除目前已經公認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膽固醇異常、吸菸和高血壓後,ED會使男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40%[9]。ED患者和無ED患者相比較,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和抑鬱焦慮的發病率均明顯增高[10]。


所以說ED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男性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問題需要尤為注意,不但因為這會影響性生活質量進而影響家庭穩定,同時性功能障礙可能是身體出現健康的信號。

3、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科普需求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均得到了極大改善,需性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提高。本次調查顯示, 7.7%受訪者在「您的家庭需要哪些幫助」中選擇了性與生殖健康知識。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北京市海淀區針對流動人口生殖健康知識與性行為調查顯示[11]:流動人口性知識知曉率較低,3項相關問題的全部正確率為5.3%。


張亦心等人[12]關於河北省農村已婚育齡婦女升值之勢調查顯示:有83.72%的人對有關生殖道感染知識只是一般了解,其知識來源的途徑主要是醫生,占76.72%,有70.26%表示願意接受定期的婦女病普查,72.52%婦女希望通過專科醫生獲取生殖保健知識。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性生殖健康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的變化,以及來自家庭、經濟等方面的壓力,使很多人在生理和心理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家庭和諧幸福。

性與生殖健康不僅關係到每個家庭個人,也關係到家庭的穩定,甚至社會等穩定,所以我們應加強育齡夫婦的生殖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尤其是在農村、及貧困落後地區的科普教育,育齡夫婦們非常需要相關的性與生殖健康知識及生殖保健服務。


我們要廣泛開展性生殖健康只是的宣傳教育活動,鼓勵育齡男女獲得健康科學知識、注重營造家庭幸福和諧,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家庭、社會和諧。

四、結論

1、性健康是大健康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都發現,性功能障礙與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息息相關,所以性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需要特別關注。

2、性和諧對家庭和諧至關重要。和諧的夫妻生活有助於增進夫妻間的感情,維持家庭穩定。

3、性生活質量與家庭幸福感息息相關。性生活滿意度的提高有助於家庭幸福指數的增加。

4、保護和維持性能力是維持夫妻性和諧的基礎。

5、應該更多關注中老年家庭幸福狀況。本次調查中老年較少,而性功能障礙在中老年男性中發病率更普遍,因此應加強對中老年夫妻性生活滿意度等關注。


六、參考文獻

[1] 易松國. 離婚原因、後果及社會支持——深圳離婚女性的實證研究[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4) 。

[2] 王厚亮 曾秀珍 溫盛霖 鍾智勇. 不同婚姻滿意度育齡婦女性生活滿意度個性特徵、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比較[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2010,(01) 。

[3]劉雲嶸; 常勇傑. 中國已婚育齡婦女性生活質量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2002,(02)。

[4]少數民族已婚婦女性生活現狀調查研究[J]。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 2011,(05)。

[5]鄒娜 劉慧姝 粱小艷 郭安英 劉建中 [J]. 《現代醫藥衛生》,20061,(17)。

[6]劉德風,姜輝,洪鍇. [J]. 中華男科學雜誌, 2009,(08).

[7] 張慶江, 朱積川、姜輝等 [J]. 中國男科學雜誌, 2003,17(3)。

[8]姜輝,朱積川.中國男性對生活事件和性態度的研究:在Asian MALES研究中勃起功能障礙的患病率和相關的健康關注問題[J]. 中華男科學雜誌, 2006,(11).

[9]R. Parker Ward, M.D., associate professor,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an. 19, 201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online

[10]Rosen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4;20:607–617.

[11] 袁雁飛,紀穎,栗潮陽。北京市海淀區流動人口生殖健康知識與性行為調查分 [J]. 《中國健康教育》, 2011,(07)[12] 張亦心,路慶章,呂麗華. . 河北省農村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現狀調查[J]. 《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 2009,(06)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