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沒落,群雄稱霸——春秋時期秦晉兩大國的崛起

歷史小凡 發佈 2020-01-03T13:45:51+00:00

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諧、順理成章,在西周滅亡之後,存在著長達十年之久的兩王並立的局面,而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百年後,秦晉兩國悄然崛起,在此之前只是周王室附庸的秦國在這次東遷中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甚至一躍成為了諸侯國,而晉國也趁機吞併了河東一帶成為了一流的諸侯國。

導語:舊朝滅亡。新朝更替。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諧、順理成章,在西周滅亡之後,存在著長達十年之久的兩王並立的局面,而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百年後,秦晉兩國悄然崛起,在此之前只是周王室附庸的秦國在這次東遷中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甚至一躍成為了諸侯國,而晉國也趁機吞併了河東一帶成為了一流的諸侯國。

爭奪地盤,他們長期互相制衡,卻又為了某種利益,他們又常常聯姻通好。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歡喜冤家"的局面中。推動了兩國的發展周王室自那之後勢力日漸沒落,逐步成為一些較大諸侯國的傀儡。

"秦晉之好"

平王東遷時,晉國出力不少,因此受到了周王室的賞識,命其與鄭國共同輔佐平王,但,似是天不盡如人意,在此之後,晉國一直處於內亂之中,直到晉武公時期才結束了這種四分五裂,動亂不斷的局面,建立軍隊,統一政權,晉國得以發展起來。而後的晉獻公,也並未讓人失望,與虢(guό)國一起共朝周天子,受到了頗多讚譽,晉國日益壯大

至於秦國,在平王東遷之前,它的勢力連跟一些老資本的小國平起平坐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算是周王室的附屬。但是,由於秦國保駕和護送平王有功,獲取了周王賜予的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因而,憑藉著平王東遷功臣的頭銜開始傲視諸侯,秦國也在慢慢的強盛起來。

與此同時,秦國的發展與晉國的壯大起了衝突,到秦宣公時就在河陽地區發生了戰爭,而在當時,晉國內部動亂不斷,結果顯而易見,秦國大獲全勝。到了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明確了各國的實力和地位後,認為秦晉之間長期對峙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便想給兩國蒙上一層親情的面紗,而與此同時晉獻公也有和解的想法,政治聯姻,一拍即合。

在晉獻公亡故之後,國內再次動亂,秦晉的一次戰爭中,晉敗,秦穆公要殺晉惠公,這時,還是親情起了作用,在秦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晉惠公的大姐的求情下,終究是繞了晉惠公……後來,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也嫁給了晉國太子,之後的秦晉兩國雖是時戰時和,但那份親情總歸會起作用。"秦晉之好"長期流傳。道理也就是這樣了。

秦晉"城濮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楚的"泓水之戰"中,楚國大勝,六年後,晉國在晉文公的領導下,已經十分強大,並且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君,稱霸諸侯。

晉文公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內發生內亂,面對周襄王的求助,晉文公更是二話不說,直接率軍征戰,這一舉動也大大的提高了他在諸侯中的聲譽,周襄王也是賞他陽樊等四邑土地作為報答,而這也成為了他成就霸業的基礎

在晉文公成就霸業的途程中,最大的阻力莫過於楚國,兩國大戰,難以避免。晉文公因為他的好聲譽而在諸侯之間聞名,所以獲得了秦、齊等諸侯國的支援,剛開戰晉軍就被逼退到城濮,楚軍步步緊逼,並在該地安營紮寨,兩軍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在強大的楚國面前,晉文公只能選擇以智取勝,集中火力向與楚國聯盟的陳、蔡軍隊進攻,因為兩隻軍隊勢單力薄,所以晉軍很快取得了第一戰的勝利。再後來,楚軍的主力發起進攻,晉軍採取退卻戰鬥,當楚軍被所謂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大舉進攻時,晉軍從中部將楚軍一分為二,導致前後軍隊的指揮系統聯繫不上,楚國大敗。

晉文公的霸業

晉軍大敗楚軍,凱旋而歸,此時的晉文公雖勝而不驕,他了解當時的整個大勢,知道周王室雖然已經相當衰弱,但仍是一面大旗,《史記 晉世家》中有記載"方今尊王,晉之資也",意思就是,利用周王室這面旗幟以號召天下,這是上天賜予晉國的一個良機,尊王就是晉國建立霸業的最大資本

而在這時,鄭國使者獻上衡壅(yōng)城,來祝賀晉國的勝利,並在此地與晉國結盟,而後,晉文公竟在新獲得的衡壅城西南的踐土上為周天子新造一個皇宮,意思很明確:城濮之戰的勝利全都得益於周天子的威武,在《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中也就有記述:"甲午,(晉師)至於衡壅,作王宮於踐土",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十分漂亮的,既滿足了周王的虛榮心,又為自己贏得了聲譽。

城濮之戰的第二年,晉文公把各路諸侯請到踐土會盟,周王也駕臨,這就是著名的"踐土之盟"。周襄王自是十分高興,會盟期間,晉文公將楚俘先給天子,而後的有一次宴請中,天子也賜予晉文公不少好物,同時又下詔稱晉文公為"叔父",命其為"侯伯",也就是"侯霸",諸侯之長,這樣一來,"踐土之盟"實質上也就成了晉文公的稱霸盟會

不多久,為解決衛國的內亂問題,晉文公召集秦、魯、宋、鄭等國在遇地會盟,為彰顯自己的威風,竟想出"召天下與諸侯"的辦法,霸主發話,周天子也忌憚三分,只好應邀。

在盟會上,晉文公獨斷獨行,對自己不喜歡的一方進行打壓,甚至當場殺死反抗者,這樣一來,包括周天子在內的各諸侯代表便都不敢違背,而在孔子所作的《春秋》中對該做法提出了批評"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但是晉文公的霸業也確實維護了當時天下的安定,對民眾多少還是有點好處的。

秦穆公稱霸西戎

與晉文公稱霸中原差不多的同時,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大舉向西部發展,消滅多國,闢地千里,逐步成為西方地區的霸主

在周平王東遷之時,秦國因護送有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的地區,意思就是西部地區原來都是周王的,後來被戎人侵占。如果秦國可以驅趕這些戎人,那麼那一整片土地都歸秦國所有,然而歷代的秦國國君都在為了這片土地而打拚,最後做到的就是秦穆公。

晉文公的霸業是從維護周王室權威開始的,那麼秦穆公則是從籠絡人才開始的,之前的秦晉聯姻中,對於秦國來說,收穫最大的莫過於跟隨陪嫁而來的百里奚。加上他引薦的"寁(zǎn)叔",而後秦穆公更是在楚國,晉國,甚至是戎人中物色治國之才,也正是有這些人才的支持和大力輔佐,才得以成就霸業。

在秦穆公穩定自己的後方基礎後,就便要向東發展,這樣一來,與中原地區的晉國勢必要產生矛盾,破壞之前所一直遵守的和諧關係。公元前628年,晉文公亡故,秦穆公便大舉進攻,而對於百里奚的忠告自是充耳不聞,結果被晉國打敗。

結語:有人會有疑惑,秦、晉兩個實力這麼強大的國家不應會拼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嗎?答案是不可能,原因只有兩個字"關係",在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的結盟國家越多,他們的生存環境也就越安全。畢竟,眾人拾材火焰高,靠山越多自是越好。

尤其是兩個實力相當的國家,關係好壞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旦大國之間發生戰爭,雙方會為了勝利而投入過多兵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沒有人會願意做,搞不好最後還會便宜了別國,豈不可笑?所以,一般國家都會想著先跟人打好關係,同時發展自己的勢力,日後在一舉殲滅

當所有國家都是這麼想,也都這麼做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和諧許多,百姓的生活也會好過一些,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對於那個時代,十分的有效且合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