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沒有口罩共識:春節不回家的90後,如何說服父母戴口罩

ai財經社 發佈 2020-01-25T13:55:14+00:00

撰文 / 董雨晴 劉碎平編輯 / 王曉玲口罩無共識1月22日一大早,在北京工作的小兔登上了飛往老家——東部沿海城市的飛機,當發現大多數乘客都戴了口罩時,她覺得鬆了一口氣。但坐下後她的心情跌到冰點:她旁邊的一位男士不停咳嗽,而且沒有戴口罩。

撰文 / 董雨晴 劉碎平

編輯 / 王曉玲


口罩無共識


1月22日一大早,在北京工作的小兔登上了飛往老家——東部沿海城市的飛機,當發現大多數乘客都戴了口罩時,她覺得鬆了一口氣。但坐下後她的心情跌到冰點:她旁邊的一位男士不停咳嗽,而且沒有戴口罩。


小兔在一個微信群里求助:我要不要把包里的N95拿一個給他?


為什麼地鐵機場這樣的公共空間,還有人不戴口罩呢?在小兔的微信群,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幾天。這個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微信群三觀高度一致,所有人都對這種不戴口罩的行為口誅筆伐。


從全國確診人數突破400例以來,一條段子也在網上快速流傳開來:平時喪的要死的同齡人們這兩天應該是去買口罩的主力軍,連電影都不敢去看了。平時賊喜歡在家庭群里轉發吃麻辣燙會得癌症,不吃大蒜壽命減半等驚天動地言論的養生文章的七大姑八大姨們,我反覆叮囑他們別出門去人多的地方,記得戴口罩,回我倆字:沒事。



朋友圈裡,年輕人用各種方式向父母表達抗議。例如,一條震驚體的疫情介紹,內容雖然和常規新聞差不多,但全文幾十個嘆號,顯然更接近於平時家族群里流傳的養生文章。


而微博上乾脆由此開了戰,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發布通知要求自武漢返回的員工,在家辦公一周,其實也是一種自行隔離,如有乾咳、低燒或者不發燒情況要上報。因為有武漢人民在這條微博下認為全國人民有點過於大驚小怪了,這家網際網路公司的CEO還在微博上開懟:「你們武漢人民早點重視不更有利於防治嗎?」


事實卻如這位網友所說,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當地人民佩戴口罩的情況也並不多。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戴口罩,1月21日,在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還有醫生因為不願意戴口罩被科室領導劈頭蓋臉一頓罵,「你不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得對大家的健康負責」。


對此,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自湖北考察後也建議:「有醫護人員患病,證實疫情可以人傳人」、「預防時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擋大部分粘在飛沫上的病毒進入呼吸道」。


針對疫情情況,香港則表現出了更強烈的反應。1月20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召開記者會通報最新情況,香港目前未有確診病例,但疑似病例達到了106例,監測措施在不斷加強,1月21日起從武漢來港航班旅客須填寫健康申報表,而高鐵口岸已增加手提儀器探測體溫。對於疫情防控,香港將其判定為嚴重級別,即三級中的第二級。香港的大街小巷內,也有不少人戴上了口罩。


圖/視覺中國


而小兔下飛機後,開始考慮自己還要不要繼續戴口罩。實際上,老家幾乎沒人戴口罩。多位返鄉的年輕人表示有這樣的同感。


這些人發現,在老家自己成了少數派。


「心怎麼這麼大呢」


在每年春節,「逼婚」都是親子關係的敏感點,今年意外變成了口罩。在一個群里,幾位90後在討論如何說服父母戴口罩時,一愁莫展,「他們心怎麼這麼大啊」。


傍晚,有位姑娘把一個PDF扔進了群里:如何說服不聽話的父母。內容很簡單,就是告訴父母,不重視防疫的危害有多大,這位姑娘還搬出了2003年非典期間的數據證明。


信息不對稱,可能是父母與子女無口罩共識最重要的原因。


臨近春節,曹璐陷入了焦慮。父母希望她能在今年過年期間去一趟男朋友的老家。但曹璐分析了自己從網絡上獲取的消息,那個區域新型冠狀病毒疫症例頗多。「像高鐵站這樣人流密集的區域,不應該更需要注意嗎?「


實際上,截至1月21日24時,國家衛健委收到國內13省(區、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440例,死亡9例,新增3例。

但家長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曹璐在電商平台上瘋狂購置口罩的行為有些過激。曹璐後來發現,關鍵是父母與自己獲取信息的通道完全不同。曹璐了解疫情信息的主要陣地是微博,加之與一些朋友在微信群里頻繁討論。相比之下,家長親戚的群里卻很靜悄悄,而父母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通道——電視節目能披露的信息卻很少。


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阻礙了曹璐和父母的正常溝通。「怎麼和我爸媽說都說不通,現在就祈禱一路平安,已經迅速買了50個醫用口罩」。



和曹璐有同樣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儘管平日工作中他們熬最狠的夜,喝最多的酒,但面對疫情時,他們也一定會買最多的口罩,並保證在一切公共場所都佩戴。相反的是,平日裡注重養生,講求中醫藥理的老年人,在面對重大傳染性疾病時,會輕描淡寫的說上一句「沒事」,當子女們勸說他們一定要戴上口罩時,他們還要非常詫異的反問一句,「幹嘛?哪有那麼嚴重!」

老年人「心大」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有人說,這屆老年人們其實以大大咧咧為傲。「父母沒有我們這樣惜命的意識,他們確實是活的不那麼精緻」,一位在長途飛行中也要長時間戴口罩的女士說,「像我,長途飛行再難受,我也絕不摘下口罩」。


兩代人之間對疫情有著不同的理解,在老年人眼中,疫情似乎離他們的生活十分遙遠。但年輕人眼中真實的情況是,包括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等專家稱,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已確診的病例中,也以老年人居多。


因為擔心父母不重視這一次疫情,在上海工作的小匯幾乎每天都會在三口之家的家庭群里給遠在蘇北縣城的父母做思想工作,特別提醒他們:外出時一定佩戴口罩。


圖/視覺中國


1月21日下午,當全國確診的新型慣性病毒人數突破291人時,小匯媽媽已經在藥店結算了。她把當地藥店十幾包印有「醫用外科口罩」字樣的口罩一搶而空。


一個小時前,小匯告訴她,幫自己買點一次性口罩,特彆強調外包裝要有「醫用外科口罩」或者「N95」等字樣。小匯催促媽媽,上海已經買不到了,有空的話現在就去。為了完成女兒的任務,接收到女兒指令的小匯媽媽隨即就出門。


儘管口罩買回來了,但父母卻不肯戴。小匯父母在縣城開了幾家店鋪,每天都會抽時間去巡店,接觸的人流高於普通人群。在與父親的最後一次對話里,小匯還是沒有說服他,「父親最後還是沒戴口罩就出門了,他說不想在店裡戴口罩,擔心影響顧客的心情」。


「老家沒有那麼凶」


1月17日,王寧給武漢老家的母親打了電話,「今年過年不回家了,否則我節後可能無法正常返回北京。」但在說完這句話後,王寧明確感受到了母親的「不屑一顧」。當晚,王寧的父親在聽說王寧過年不回家這條消息後,晚上十點多鐘,一個電話便打了回來,「問我為什麼不回家,哪有人春節不回家」。

儘管王寧一再和父親解釋,不回家是為了安全起見,並反覆強調,「我擔心節後萬一被困在武漢」。但父親依舊非常堅決的回應,「要回家,疫情都是外面瞎傳,武漢不嚴重」。

在是否回家這件事上,王寧顯然沒有和父母達成共識,更別提戴口罩了。哪怕父母身處武漢,仍舊認為出門不需要戴口罩。


「這個冠狀病毒可能在外面鬧得很兇,但是在湖北沒有那麼凶,我們這裡的人沒當回事。」北京媒體人小錦詢問遠在湖北黃岡的母親是否戴了口罩,也得到了類似的回答。實際上,她的老家距離漢口站不到100公里。


小錦母親還說,自己在武漢也沒戴過口罩,回到黃岡也沒戴過,「只要自己注意,經常喝開水,開窗通風,然後把自己的衛生搞好,就沒有什麼事啦,不要嚇得那麼狠。」


幾天後,小錦聽說母親要召集武漢的親戚一起回黃岡集餐,她真急了。


專家的建議是,必要時武漢人民不要亂跑。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建議:「如果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就不要春運出行了」,他還說,「如果說發燒還要強行回老家的話,相關部門監測到後,應該依法依規要求他們不要出去,這是要提高防範級別,而不是單純的勸阻」。


圖/視覺中國


另一位國家衛建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也明確表示,「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這是疫情爆發的第46天,全國多地通報新增新型冠狀病毒人數開始進一步攀升。人們有明顯感覺,疫情發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一步步加強。在今天這個交通發達的社會,疫情在地域上的傳導遠比人們想像的快。

但似乎只要回到老家,無論是地處山南還是海北,在老家人的口中,你就算是安全了。「我們這裡是山區,空氣乾淨得很,戴什麼口罩」,「我們這邊沒事啊,完全沒事」。


排除個體差異,在我們尋問眾多返鄉人士後發現,與那些歲月靜好了幾十年的地區相比,一些經歷過公眾安全事件的地方,警惕性更高。


或許是十幾年前的非典還留在北京人的記憶中,早在幾天前,北京人流密集的區域,街上戴口罩的人開始明顯增多。而在首都機場的許多店鋪,已經全體員工都戴上了口罩。


一位成都姑娘也表示,父母早在自己打電話前,已經提前買好了口罩。


而這次是「武漢封城」消息讓老家的人們立即提高了警覺,「大家終於不再把這個不當回事了」。


小進步


劉洋的父親,作為一名參加過2003年非典防疫的一線醫護人員,在1月22日的一大早,便給全家人發送了微信,提醒大家「一定要戴口罩」,「這一點我倒是有點慶幸,我爸雖然年紀大,但是防範意識比我強多了」。

幾天前,王寧身在武漢的父母也終於全都裝備了口罩,但並不是她每天打電話勸說的結果。「他們的公司都接到通知,除了要求上報單位疫情,單位開始組織發放口罩,強制員工們必須戴。」


1月23日一早,王寧又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父母說都沒有放假,今天還在正常上班,「感覺情緒很平靜,還在嫌棄我耽誤他們的時間」。王寧再次囑咐父母,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菁菁的父母決定戴上口罩,是這位廣西姑娘「摔門」的勝利。從上海回家後,菁菁一直勸說父母外出戴口罩,之前這樣的勸說都是溫和地進行。直到1月22日中午,菁菁終於爆發了,跟父母大吵一架,「砰」的一聲重重的將房門關上。


和父母吵完架,菁菁反思自己為什麼這麼生氣,「首先是為父母好,畢竟這一次老年人是高危人群」。但她說更重要的是,戴口罩在目前應該是一個不難達成的公眾共識,「只要所有人都戴上口罩,就可以大大減少病毒傳播」。


圖/視覺中國


如果所有人能比十幾年前更快地戴上口罩,可能也算是這一次抵禦新型冠狀病毒中,全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正如近幾天多家媒體對比香港與武漢的防疫差異時所說,「寧可小題大做,也切莫大題小做」。


今天我們比十幾年前更容易獲得口罩。在各大電商平台上,近幾天已經陸續有政策出台,要求平台商家決不允許給口罩漲價。如果走在街上,也會看到一些醫療機構正在免費發放口罩。


我們獲取信息也更為及時方便,許多媒體都建立起實時公布信息的網頁。在媒體工作的劉倩楠每天都會把連結扔進家庭群,讓大家看著不斷上漲的數字。1月23日一早,她在群里發了一條消息,提醒七大姑八大姨一定做好疫情防護。「知道了,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門一定戴口罩」,看到這樣的回覆,她發了一排大拇指點讚。


更重要的是,這一屆年輕人對於戴口罩這件小事,更加較真。對於他們來說,戴口罩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行為,而這個舉手之勞就能夠讓這個社會更好。對他們來說,如果連這一點小事都不願意做,可能也意味著這個社會沒有未來。


這次疫情爆髮帶來了無數遺憾和疑問,需要總結的有很多。但90後或者說一部分較真的人的憤怒和糾纏,卻難得地體現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團結,因為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甚至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可以說算是這次疫情中有些讓人感動的進步。


(應受訪對象要求,小兔、曹璐、王寧、小錦、劉洋、菁菁為化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