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的尷尬之局

臣墨 發佈 2020-01-25T15:12:36+00:00

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皇太子李亨與父親分道揚鑣,並且後來於靈武稱帝,如此一來,則更顯得唐玄宗如平陽之落虎,雖不至於被隨意欺凌,但是卻早已不復當年之銳氣,惟有殘濁老病纏於己身。

我們知道,在李亨稱帝之後,唐玄宗便出於大局考慮而將一切事務盡數移交給了李亨,而自己則在劍南道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政事。然而,沒過多久,又有一個消息傳至唐玄宗處,稱長安已經被收復,並且平定安史之亂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如此看來,唐朝的這場危局似乎很快就能夠迎刃而解。然而,當唐玄宗聽聞此事之後,卻不免也要開始思慮起來,因為如今的他早已不是氣吞山河、唯我獨尊的大唐皇帝,而是已然升級成了太上皇,而從歷史上的諸多太上皇看來,太上皇大多數也僅僅是一個太上皇,而已。

很顯然,早在當初從長安城離開之時,唐玄宗就必須要做好失去往日榮耀的準備,因為他的根基從來就是在長安城內,一朝離開,便很難再回去。而後,馬嵬坡之變,更是令得唐玄宗威望頓減,甚至可以說連自己的至親知己都難以保住,只能任由其為兵變所禍,玉碎香殘荒郊臥,可見唐玄宗的處境也頗為艱難。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皇太子李亨與父親分道揚鑣,並且後來於靈武稱帝,如此一來,則更顯得唐玄宗如平陽之落虎,雖不至於被隨意欺凌,但是卻早已不復當年之銳氣,惟有殘濁老病纏於己身。

而在皇太子李亨於靈武稱帝的消息傳到唐玄宗的耳中之時,他所表現出來的並非暴怒煩躁,而是坦然接受這一事實,儘管在這背後還藏有著莫大的悲涼與落寞。但是,現實就是如此,作為曾經的大唐皇帝,他必須要為曾經的過失負責,所以將權力分割出去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在此後,他在劍南道安心的當著自己的太上皇,也逐漸的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事實上,這個時候恰是唐玄宗在事業和情感上的最低谷,也惟有在經歷了最大的失敗,方才能夠體會到滿足的最低限度。

我們再來看看剛剛稱帝不久的唐肅宗李亨方面。

在李亨成功稱帝之後,便迫不及待的要將這個消息告訴遠在劍南道的唐玄宗,畢竟還是自己的老爸嘛,總是要知會一聲的。雖然李亨的這個行為相當於在賭,但是重要的是,他賭贏了,因為在此後唐玄宗選擇無條件的放權,於是乎,李亨開始著手於整合唐廷的各方力量,逐漸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唐皇帝。接著,他便集結大軍開始同安祿山軍隊相抵抗,成功的收復了長安,故此,安史之亂雖說還並未完全消除,但是也還算是卓有成效,至少具有大唐政治意義的長安城回到了唐廷的手中。

既然在自己的手中成功收復了長安,那就說明李亨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算得上是一位比較合格的皇帝,如此一來,李亨也沒有必要在有如往年一般,時刻都提心弔膽於朝廷政局的波橘雲詭當中,更沒有必要再懼怕父皇的刻意打壓。今時不同往日,父親已然衰老,兒子卻已經成長。當李亨成功回到長安城後,便產生了一個問題,是否要將自己遠在劍南道「避難」的老父親接回長安,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一個問題。

畢竟,雖然唐玄宗長期以來都刻意警惕於身為皇太子的李亨,然而畢竟唐玄宗還是李亨的父親,並且也並沒有真的說要廢黜太子。再者,當李亨靈武稱帝,唐玄宗聞訊之後,便將身邊的一些大臣派遣至李亨處報導,並且將一些象徵皇權器物也一併捎帶過去,也恰是因為唐玄宗這種大義凌然的自我犧牲,方才令得唐廷內部能夠得到妥善的整合,不至於因為內部的分裂而為敵人所趁。故此,說到底,在最後的關頭,不管唐玄宗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他選擇支持自己的兒子李亨繼承大統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所以李亨在收復長安之後也應該要思慮這樣一個問題。

那麼,李亨是怎樣想的呢?

很顯然,從權力角逐的角度而言,李亨是不太希望唐玄宗回到長安的。畢竟,眾人皆知唐玄宗是一個權力慾望異常強烈的人物,否則也不會長期以來都警惕於李亨是否會覬覦皇權。所以,若是唐玄宗回到長安,李亨很難保證自己的父皇會不會再次渴求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和自己爭奪皇位。要知道,雖然唐玄宗的實力大打折扣,但究竟是不是那瘦死的駱駝,就連李亨自己也不敢保證。所以,在李亨的心目當中,最好的結局就是互不打擾,即唐玄宗依然待在劍南道,而李亨則在長安繼續當著自己的皇帝,如此皆大歡喜。

可是,想歸想,能不能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實上,雖然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保持現狀,但是問題是待在劍南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父親,是大唐王朝曾經的皇帝。要知道,雖然最是無情帝王家,並且唐朝也沒少發生子奪父位的事情,但是兒子畢竟是兒子,李亨必須要恪守孝道,否則很容易為人所詬病,給自己帶來統治上的隱患。如此,不管李亨是怎樣想的,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他都必須將唐玄宗給接回長安。於是乎,李亨派人給唐玄宗帶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請唐玄宗回長安繼續擔任皇帝。

很顯然,這僅僅是李亨的表面言辭,因為出於道義,李亨必須要客套一下,說一些為人子應該要說的話。所以,當唐玄宗於劍南道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便敏感的意識到,李亨實際上是話中有話的。試想,一個剛脫離自己父皇不久便直接改元稱帝的人,會甘心將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權力拱手相讓於人嗎?並不會。所以唐玄宗也需要琢磨李亨的深層次的意思。沒多久就唐玄宗便給出了自己的交代,請求留在劍南道安心養老,不再回到長安。

事實上,從唐玄宗的內心而言,他確實不太願意再回到長安,雖然長期以來他都待在那個地方。然而,從安史之亂,再到馬嵬坡之變,唐玄宗也看淡了許多,雖做不到權力於我如浮雲,但也不至於嗜權如命,否則當初他也不會做出放權於李亨的決定。並且,經過一年的時間,唐玄宗也逐漸的習慣了在劍南道的生活,再加上年老體衰,很難再忍受舟車勞頓之苦,所以,從某種意義而言,請留劍南道也許真就是唐玄宗內心所希望的。

不過,也許是感受到了老父親的淡泊與誠意,李亨也不忍心將其放在遙遠的劍南道,並且也確實是輿情的需要,所以李亨再次發出了邀請,「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很顯然,這寥寥二十幾個字卻意蘊頗多,一掃唐玄宗心中的顧慮與擔憂,並且也令得唐玄宗不得不踏上返京的歸途。第一,其中為當初馬嵬坡李亨離開及靈武稱帝給定了一個性質,即李亨是不得已而為之。第二,此言表示李亨此時已經頗有成績,已經能夠勝任皇帝之位,言外之意便是讓唐玄宗打消爭權的心思。第三,李亨身在長安異常思念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回長安以圓父子之情。

唐玄宗本就是心思縝密之人,肯定也明白此中之意,所以如此一來,不管唐玄宗自己願意不願意,他都必須回到長安,否則便站不住腳跟,到頭來吃虧的肯定是自己。既然如此,多說又有何益?索性大大方方的聽從安排,回到長安,繼而打消李亨的疑慮,如此當能夠保全自身。所以,我們也能夠看到,在接到消息之後,唐玄宗便直接踏上了歸途,以表自己心跡。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能夠明白何為帝王之家,何又為君王親情。事實上,在唐玄宗回到長安之後,也免不了要看自己的兒子臉色行事,畢竟曾經的唐玄宗確實給李亨造成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者始終需要生活在圍繞於權力的猜忌之中。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唐玄宗在何去何從的問題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權謀之人必歷權謀之事,唐玄宗的過往也決定了他必須要在返京的問題上思慮再三,琢磨揣度新任皇帝的心思,儘管這個人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如此看來,這也能夠算作是帝王之家中所特有的悲情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