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福民:學習古人、深入生活、閉門自悟是我繪畫創作的三要素

陳莊水墨畫家 發佈 2020-01-25T15:48:36+00:00

仙福民,字生緣,號逸翁、東橋、東橋畫生。 畫家敘語:學習古人、深入生活、閉門自悟是我繪畫創作的三要素,缺一而不可。

仙福民,字生緣,號逸翁、東橋、東橋畫生。畫室松陽軒。1951年生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寧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濟寧市美協副主席。繪畫內容涉獵國畫山水、人物,致力於詩意融入山水畫的研究,常常深入名山大川寫生體會,以求天人合一之境界,撥剪雲山重重霧,尋得仙家詩境來。 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及文化部舉辦的畫展並獲獎。



畫家敘語:學習古人、深入生活、閉門自悟是我繪畫創作的三要素,缺一而不可。詩意山水、命題山水和寫生創作山水畫是我經常所涉獵內容。余喜作大畫,亦作小品調節情趣。我喜歡古人詩詞的意境,李白詩的浪漫、杜甫詩的深沉、王維詩的清幽、蘇軾詩的豪放融入我的作品中。借鑑詩的言簡意賅,取捨誇張,韻味含蓄之特點,直抒情懷,欲求筆墨簡率天真,畫面高曠空靈、輕鬆自然、山水雄渾激盪! 又將高人勝士,漁翁牧童點景於畫中,或空山訪友,或長嘯竹林,或漁舟晚唱,或笑談河山。余喜散淡,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平生無所好,寄情山水唯我至愛。游山林村野、峻岭瀑溪,看日出月升、雲捲雲舒,聽松濤鳴谷、飛瀑流泉,遠眺關山聳翠,巨岩崢嶸,領略山川之後更感古人詩中境界何等高妙!這種感受使我每每捉筆之際亦覺自身游於畫中,悠悠然如入仙山境地。

意中林泉夢中山,半入仙境半人間,常到野嶺看雲起,常讀古人好畫卷,寧靜心態淡泊志,天趣人為兩自然。


淺論詩畫同源

仙福民/文

詩畫同源是心源,畫為心畫,詩為心聲,或豪放或婉約,或平淡或綺麗,均同理同情, 自唐代王維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從那時起歷代畫家、詩人 便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約定——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情。無論是詩句中「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豪情萬丈與宋代高聳峻厚,蒼渾雄偉的山水畫,還是「小軒窗正梳妝,」「人閒桂花落」的委婉清麗,表現金戈鐵馬和小橋流水人家詩與畫作品都體現了「詩畫本一侓,天工與清新」。



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亡國之悲,離別之恨也促成了象八大山人那種悲愴山水與蔣兆和先生「流民圖」曠世畫作。宋代張舜民曾說:「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



詩中畫,畫中詩,可望、可游、可居、可思,可賞心、可悅目,將自我與詩中、畫中,抒發胸襟,臥遊千里,如夢如幻!賞詩者、觀畫者亦能得到精神寄託。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這樂而忘憂境界,超凡曠達情懷,同是詩人、畫家所應具備和追求的。



「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臨春風浩蕩遐思,入夏蔭悠閒情懷,秋夜賞萬古明月,隆冬仰宇宙飛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皆畫者、詩者寄情自然,品味生活,歷練意志之必不可少,同是得到心靈滿足,畫以形媚道,詩以情感人異途同歸,讀者詩者皆通過詩與畫得到釋懷。詩、畫皆貴含蓄,與生活若即若離,惚兮恍兮,詩中寫景繪畫取象皆在似與不似之間。



「猶抱琵琶半遮面」,曲徑通幽皆是中國文化精髓和國人傳統欣賞風格。畫中、詩中體現出的都是文人情操、情懷、畫者博覽詩文以求外功,而詩者又往往揮毫潑墨,體悟畫中互相參悟相得妙境。觸景生情,言情寫照,天人合一,重氣韻,求神似,畫者、詩者心靈相通,光風霽月,珠聯璧合。千百年來詩與畫互相融會貫通,今日畫家詩家更應互相借鑑,繼承發展這一中華文化瑰寶。







註: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