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頭號猛將的奇門兵器是什麼?

水墨鄂州 發佈 2020-01-03T16:32:59+00:00

五代頭號猛將的奇門兵器是什麼?冷兵器研究所創立2014年,榮獲2015年度網易最佳軍事自媒體,2017年度UC金松果獎,2017年度微博最具潛力歷史大v等榮譽。同時與指文圖書合作出品《戰場事典》、《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等系列圖書。

五代頭號猛將的奇門兵器是什麼?


冷兵器研究所創立2014年,榮獲2015年度網易最佳軍事自媒體,2017年度UC金松果獎,2017年度微博最具潛力歷史大v等榮譽。同時與指文圖書合作出品《戰場事典》、《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等系列圖書。


在羅貫中所作的《殘唐五代演義》里,頭號猛將李存孝使畢燕撾。在原著中,畢燕撾是短兵器,和馬槊配合使用,後來經過戲曲的演繹,變成單用八百斤畢燕撾,又名禹王槊,這是把《殘唐五代演義》里的兩件兵器合二為一。


李存孝持畢燕撾殺敵繡像


真實歷史上,猛將們所用的兵器基本都是長矛馬槊,包括關羽張飛呂布莫不如此。然而戲曲小說中為了趣味性,提高了武器多樣性,人物們往往被分配不同的武器。戲曲裡頭說,相傳大禹治水時,曾製造了一件兵器,用來鎮河妖,殺鬼怪,後人稱之為「禹王槊」。這本是文人之言,但後來卻當真形成了禹王槊的體系,共分四種,其形由一隻手來變化,分別是「指、掌、拳、橫」,藉以諧音「執掌權衡」。顯然禹王槊並非真正的槊,而是「撾」,屬於雜槊。



羅貫中的軍事武器知識,絕非後世的戲曲藝人可比。《殘唐五代演義》中李存孝的兵器設定,實是在五代有可參憑的例子。《舊五代史·周德威傳》:九年正月,收涿州,降刺史劉知溫。五月七日,劉守光令驍將單廷珪督精甲萬人出戰,德威遇於龍頭崗。初,廷珪謂左右曰:「今日擒周陽五。」既臨陣,見德威,廷珪單騎持槍躬追德威,垂及,德威側身避之,廷珪少退,德威奮楇南墜其馬,生獲廷珪,賊黨大敗,斬首三千級,獲大將李山海等五十二人。守光既失廷珪,自是奪氣。後唐莊宗李存勖麾下的猛將周德威,就使用「楇」當輔兵器,「楇」,就是「撾」。從清代開始,往往把「撾」做成一個人手的模樣,顯然不利於實戰。因為做成手形,就成了鈍擊武器,殺傷力又不如錘,且重心在前,不利於命中,並無實戰價值。作為「十八般兵器」之一,「撾」應當是做成鐵爪的形制,既可擊打,又能用來擒拿敵人,也就是說「撾」就是「抓」。宋代有長兵形態的「撾」,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


但是長「撾」顯然不適合重視衝刺的騎兵作為主武器。宋代的長撾,應當是由步兵使用,能用於擒拿敵人,也有一定的反騎兵作用。



較重視擒拿的「撾」,其「撾」鉤很可能可以活動,但目前缺乏實物保存下來,還有待研究。另外,還有用繩子牽引的「飛撾」,就是「飛爪」,不但能鉤人還能用於攀岩越嶺,後來傳播到日本,深受日本忍者喜愛。


明代《武備志》中捕俘用的「飛撾」


從清代開始,因為小說戲曲的影響,鐵爪與「撾」開始分離,「撾」更多時候專指手掌、拳頭形式的長短兵器。很顯然,這種東西看著很有模有樣,但沒什麼實戰效果。除了作為儀仗武器使用之外,民間也往往使用這種稱作「禹王槊」的撾練習一些花架子武藝。



如「判官筆」和「禹王槊」結合,就形成一種叫做「筆撾」的奇門兵器。苗福盛先生在《中華武術》2000年05期《判官筆》一文中就說——筆撾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制,其重量不亞於斧鉞,舊式儀仗中時見之。此器大約赤始於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將,不得其用也,習此者,巳寥若晨星,蓋古法失傳矣。惟錐鐺之法,皆脫胎於此,略能想像耳。嵩山拳叟李傑,曾從名武師真傳,轉輾傳授,故北方健兒多能之者。法只十五手,而各勢不同,非若刀槍劍斧等法之有重複,意古人隨勢換法,並未加以組織耳;然按掄舞,亦並不覺其散漫無序,而每手換勢,尤見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無鋒,專以猛攻見長,毫無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決不宜用筆撾,因易遲鈍而受算也。


各式各樣的「禹王槊」


但如之前分析的,既然「禹王槊」缺乏實戰價值,加上一支筆的形狀也全無意義。但嵩山拳叟李傑傳授「筆撾」技藝,可見清代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筆撾」花架子武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