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新生兒,除了照顧吃喝拉撒睡,還有這點也很重要

丁媽親子時光 發佈 2020-01-25T19:05:47+00:00

新生兒到來,除了帶給新手父母甜蜜和喜悅,也會給父母手帶來很多手忙腳亂。因為新生兒身體各器官發育還未完善,都比較嬌嫩,再加上抵抗力比較弱,在護理方面稍有不慎就會生病。

新生兒到來,除了帶給新手父母甜蜜和喜悅,也會給父母手帶來很多手忙腳亂。

因為新生兒身體各器官發育還未完善,都比較嬌嫩,再加上抵抗力比較弱,在護理方面稍有不慎就會生病。

所以新手父母一定要給新生兒提供「特別」的照顧,用心護理寶寶的吃喝拉撒睡,除此之外,還要給予寶寶情感方面、智力教育的關注和回應,才能讓寶寶健康茁壯成長。

新生兒為什麼需要情感和早教?

新生兒是指出生1個月內的嬰兒,他們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走動,每天除了吃就是睡,看起來懵懂無知,這種情況下還需要情感和早教?會不會太早?給予寶寶情感和早教會不對牛彈琴?相信很多新手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讀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去請教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她問:「尊敬的先生,我現有開始教育孩子,是不是太早了點?」達爾文問道:「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親得意地說:「他才兩歲半。」達爾文惋惜地回答說:「夫人,您已經遲了整整遲了兩年半了。」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從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也就是說早教應該從寶寶誕生時即開始。

專家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腦重量是300—390克;1歲時,900—950克;3歲時,1011—1040克。在第一年裡,腦重量的發育是最快的——增長了600克,這說明嬰幼兒教育比兒童教育更為重要。

如何給新生兒早教?

很多父母認為只要給新生兒吃飽穿暖滿足生理需求就可以了,不需要情感需求和早教,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新生兒雖然情感發育和需求較為簡單,但我們仍不可忽視,重視新生兒的感覺,給新生兒更多的關注和愛,有利於新生兒身體發育和安全感的建立。

1.目光注視

母嬰之間最美好的畫面就是,媽媽抱著寶寶,目光柔和有愛的注視著寶寶。

很多人以為剛出生的新生兒對事物的敏感性較低,看不見東西的,看不見媽媽。

其實,新生兒是可以看見東西的,但視力是模糊、不清晰的,大概能看到15-20厘米距離的事物,對光反射不明顯。

△平時建議媽媽這樣發展寶寶視覺:

當媽媽哺乳時,寶寶有時會一邊吃奶一邊直視媽媽的眼睛,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 媽媽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和寶寶進行「交流」。用充滿愛意的目光直視寶寶,對寶寶微笑鼓勵。

不建議媽媽在給寶寶吃奶時看電視、看手機,一方面手機中的聲音會刺激寶寶,讓寶寶分心,不能專心吃奶。另一方面,媽媽的注意力被手機和電視中的內容吸引,從而錯失和寶寶目光溝通的良機。

再者當寶寶醒著的時候,媽媽也可以靠近寶寶,引起寶寶的注意力,之後在慢慢轉動臉龐,引起寶寶的目光追隨。

或者媽媽也可以變化臉上的表情,如高興、生氣、皺眉、眨眼等,這樣簡單的變化,可以促進寶寶視覺發育,促進大腦發育。

2.交談

沒有當媽媽之前,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媽媽對著寶寶自言自語,自導自演,感覺一個人在唱獨角戲,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有些「傻氣」。

其實小嬰兒雖然不會言語,但是他可以聽見,對媽媽的聲音相當熟悉,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也就是大約孕6-7個月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能夠對聲音的刺激有反應了。如果一直堅持給寶寶做胎教,寶寶通過聲音都可以和媽媽互動。

出生後24小時,寶寶對於聲音的刺激就會有不同的反應,待到滿月的時候,寶寶的聽力發育基本成熟,他們可以追隨熟悉的聲音來源,對噪音他們也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和討厭。

△平時建議媽媽這樣發展寶寶交流:

只要寶寶醒著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和寶寶「交談」,例如給寶寶換尿布時,媽媽可以用溫柔的聲音告訴寶寶「寶寶拉臭臭啦,屁屁肯定不舒服,我們現在立馬就換乾淨的尿布」、「寶寶不哭了,媽媽現在就給你吃neinei」……

除了和寶寶對話之外,還可以給寶寶聽一些旋律優美或者輕鬆歡快的音樂,每次時間不要太長。

在平時護理寶寶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過大、過雜的噪音,例如對寶寶生氣的大吼大叫、尖叫等,寶寶不喜歡這類聲音,而且噪音對寶寶也有一定的傷害。

3.觸覺

在新生兒的各種感覺中,觸覺無疑是排在第一位。觸覺是人體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是嬰兒認識外界事物,探索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

嘴唇和手勢是觸覺最靈敏的部位。例如新生兒對溫度很敏感,不喜歡冷;如果媽媽用手觸碰新生兒的嘴唇,就可以引起吸吮動作;還有的新生兒剛出生就會吮吸拳頭,吃的「津津有味」等。

總之觸覺是小嬰兒安慰自己,認識世界以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透過多元的觸覺探索,有助於促進動作及認知發展。

豐富的觸覺刺激對智力與情緒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

△平時建議媽媽這樣發展寶寶觸覺:

第一,新手媽媽遇到寶寶吃手,不應該為了衛生問題阻止,相反新生兒吃手,是智力飛躍進步的體現。

第二,在寶寶清醒的時候,可以做適當的按摩和撫觸,促進其觸覺發育。例如媽媽可以掰開寶寶緊握的拳頭,然後逐一輕輕擠壓、按摩寶寶的手指頭,這樣可以讓末梢神經更發達。

第三,媽媽可以儘可能多的、早的讓寶寶接觸不同的質感物品,也可以促進觸覺和神經發育。當然寶寶喜歡質地柔軟光滑的物品,例如絲綢、光滑的大毛領子等。

第四,包裹,有經驗的父母都喜歡包裹新生兒,這樣可以快速的安撫寶寶、給予寶寶安全感、使寶寶更能安穩的入睡。這是因為包被可以帶給寶寶如同子宮內的緊密感覺,使寶寶獲得安慰和安全感。

第五,抱著寶寶的時候,可以讓寶寶貼近媽媽的心臟,規律而有力心跳聲,寶寶也會十分的喜歡。

央視曾有一則關於器官移植的公益廣告:一個哭鬧不安的嬰兒,無論是陽光的叔叔、慈祥的奶奶,還是溫柔的阿姨、可愛的姐姐,都無法讓他平靜下來。直到一個陌生大叔的抱抱,才停止哭泣、慢慢微笑。寶寶為什麼不哭了?原來,數月前孩子媽媽,將心臟移植給了這個叔叔,現在,叔叔的心跳和媽媽生前一樣。

對於寶寶來說,媽媽的心跳就是定心丸,只要聽到這熟悉的心跳聲,寶寶就知道抱著自己的人是媽媽啦。

在發展寶寶觸覺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捆綁寶寶的手腳或者給寶寶帶手套,束縛寶寶的自由發展;

另一方面,注意不要讓寶寶嘗試超出他接受能力範圍之外的體驗,例如過冷、過燙等

4.嗅覺

有研究發現,在新生兒頭兩側各放一個沾有自己母親乳汁的奶墊和其他母親乳汁的奶墊,出生後6天的新生兒就表現出能準確地把頭轉向自己母親用過的奶墊一側。

新生兒對刺激性氣味表示厭惡,例如寶寶喜歡巧克力、糖果這些香甜的味道,不喜歡臭雞蛋、洋蔥等刺激性氣味的東西。

△平時建議媽媽這樣發展寶寶的嗅覺:

第一,媽媽在寶寶餵奶的時候儘量不要擦香水、塗抹化妝品,以免帶來的異味影響新生兒辨別母親的能力,從而表現出不安的心理狀態。

第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帶寶寶到大自然戶外,聞花的氣味或者泥土的味道等

第三,聞生活用品,可以將寶寶的生活用品,如香皂、蘋果、香蕉等味道等,這種訓練可以促進寶寶的嗅覺能力的發展。

第四,聞一聞酸味和臭味。可以讓寶寶聞一聞香醋,以感受酸味;聞一聞腐乳製品,以感受臭味。

5.對寶寶哭鬧的安撫

很多新手父母都會推崇哭聲免疫法,認為這個方法不錯。

所謂的哭聲免疫法說通俗一點就是放任寶寶去哭,家長不哄不抱;哭得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知道哭沒有用(條件反射)從而停止凡事靠哭的解決方式。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雪老師曾說過

嬰兒是有情緒的,不舒服就哭,如果一直有人及時響應,小嬰兒就逐漸建立了對世界的信任。反之,嬰兒會覺得:我都哭成這樣了,還沒人理我,這個世界好殘忍,一個多麼冷漠的地方。

小嬰兒最後是不哭了,因為他哭累了、哭乏了,最後帶著深深的絕望入睡,長此以往,寶寶的安全感會破壞,成年後得神經分裂等方面的疾病記錄也會增加。

△平時建議媽媽這樣應對寶寶的哭鬧:

孩子出生的頭2個月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

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與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

小結

盧梭說:人的教育在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受到教育了。

在月子裡對新生兒進行早期教育,就是給與嬰兒適當的刺激,鍛鍊他的各器官相應的系統,來促進嬰兒的智力發展,這對今後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處的,所以新手爸媽一定要給予重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