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俗,全國各地拜年風俗大不同,你都見過嗎?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1-25T20:01:25+00:00

拜年一、電子資訊時代的拜年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時代,手機、電腦、平板等多種多樣的電子通訊工具取代了傳統時代的寫信、飛鴿傳書等,在電子化時代之下,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與古代社會有著許多不同之處,拜年也是如此。

拜年自古代興起之後一直持續至今,它成為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並含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商業化時代的來臨,拜年及其背後的春節都面臨著重要的挑戰,使過年有「年味」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命題。與此同時,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的拜年風俗也有著各自的獨特奇妙之處。


一、電子資訊時代的拜年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時代,手機、電腦、平板等多種多樣的電子通訊工具取代了傳統時代的寫信、飛鴿傳書等,在電子化時代之下,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與古代社會有著許多不同之處,拜年也是如此。

2020年被人們稱為5G時代來臨的一年,網速將會更加迅速,而人們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也更加嚴重,當手機作為一種現代交流媒介與春節相融合之後,人們互相問候的方式,也便逐漸地由原先的見面問候轉變為在微信、QQ上致意。

除通過微信等軟體進行溝通外,有許多APP看中了春節帶來的商機,也由此產生了諸如答題搶紅包、集新年「五福」開獎瓜分巨額紅包大禮等種種過春節的活動。以往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會給晚輩發紅包,來回以謝意,但當紅包也經過電子化之後,人們將微信升級到最新版本就可以在除夕夜,一邊觀看春晚,一邊在各種群中「搶」紅包,許多人甚至沉浸在搶紅包和發紅包的活動中「無法自拔」。


相信我們每個有過大年初一拜年經歷的人,都會對那天一大早就起床,冒著瑞雪去拜年的經歷記憶猶新。但在城市化日益推進與電子化迅速擴張的時代,這種傳統會隨著村莊的消失以及手機的普及而逐漸沒落。

反觀今日的「電子化」拜年,儘管方便快捷,但其中蘊含的人情味卻少了很多。大年初一去串門拜年習俗,在年輕人看來簡直就是「繁文縟節」,自然無法讓他們產生絲毫好感。

文史君身邊便有這樣的例子。許多同學都會在大年初一通過各種方式發出不願拜年的聲音,有的甚至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去拜年,內心那種「小確幸」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當今時代,「拜年」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累贅,甚至成了成年人為了讓長輩滿意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對親朋友鄰的衷心祝福變成為了例行公事的敷衍應務,與拜年習俗隱含的文化內涵背道而馳。


二、十里不同俗,北方各地的花樣拜年

儘管拜年的形式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也野變得「信息化」起來,但在我國各地依舊存有獨特的拜年方式,這些拜年方式在繼承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又保有地方特色,十分有趣。

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人們在大年初一吃過早飯之後會穿好新衣出門拜年。一般來說,家中老人可以端坐家中,等晚輩前來給自己拜年,其他晚輩就要外出給家族裡的長輩拜年道喜。

值得一提的是,拜年時男女一般要分開,並按血緣關係的遠近到本村或鄰村的各家各戶去拜年,每一家的拜年時間一般很短,只有到村子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才會稍作停留以示尊重。家中老人雖不用在此時出門拜年,但在晚輩拜年結束之後也都會出門到其他老人家中拜年寒暄。


在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拜年風俗與東北十分相似,但在魯西北地區的拜年習慣顯得很別致,即「拜年五磕頭」。據說,在大年初一的早上,魯西北地區的人們要進行新年「五磕頭」,一磕拜祖先,二磕拜父母,三磕拜鄉親,四磕送家堂即祖先牌位,五磕拜親友。

在我國粗獷而壯美的西北地區,人們也有著各色各樣的拜年風俗。據說在陝西富平縣,各個規模比較大的家族會在初一這一天將子孫集合起來,進行祭祖儀式,祭祀完成後再大擺宴席,稱之為「節坐」。而在初二這一天,親朋好友之間會用麵食和豬肉當作禮物互相祝賀,這也被稱為「拜節」。

在高陵縣,人們則會在初一天亮之後將黃紙懸掛在竹竿上高高掛起,這種做法是為了祭天,被稱為「接天神」。


三、南方的拜年習俗

而在南方地區,浙江的人們往往有著到祖宗墳前跪拜的習慣,這也被稱為「拜墳年」。而在寧波,男方在新婚之後第一次前往女方家拜年也有許多講究,在攜帶的禮品當中,不能缺少荔枝和桂圓,這兩種食物的組合被稱為「包頭」,是最重要的拜年禮物。


上海地區在拜年時則要為前來拜賀的客人送上兩個用紅糖或白糖溫煮的雞蛋。

在湖北孝感地區,人們在初一早上在家祭拜完成之後會出門拜年,他們的拜年與別地不同,是不分親疏的,這被稱為「拜年無大小」。而當家中來了客人,也一定會對客人進行真切的挽留並用美食招待他們。

廣東地區的人們則喜歡用橘子來拜年,人們在出門拜年之前會隨身帶著橘子。橘子在他們心中是十分吉利的水果,所以用橘子拜年十分吉祥。每到一戶親朋好友家中便會送上一大包橘子,而且橘子的數量一定得是複數。


文史君說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通訊工具中的搶紅包、集五福等新興的春節活動更是以其簡單有趣的特徵,對繁瑣的傳統拜年等習俗產生了極大的挑戰,使拜年的「儀式感」逐漸喪失;同時,方便快捷的電子拜年也使得人們哪怕遠在咫尺天涯,也能將自己的祝福送給心愛的人。所以,傳統與現代不妨並肩而行,當面年拜年也好,隔空拜年也罷,只要心意到了,年味也就在其中了。

參考文獻

王萍萍:《「拜年」節俗的歷史變遷與現代傳承》,《民俗民藝》第118期。

梁宏信 何飛:《略論拜年習俗的現代變遷》,《池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