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是如何篡奪曹魏政權的?

畫筆中的歷史 發佈 2020-01-25T21:13:54+00:00

其實「高平陵之變」只是一個開始,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代的經營後,才有了平穩接過政權的條件。

同樣是篡國者,司馬懿在歷史上的風評非常不好,要遠遠遜於曹操。不僅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些西晉的奠基人的評價都不高,甚至包括司馬氏的後人。

晉明帝司馬紹得知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過程後,評價「晉祚復安得長遠!」第一是因為司馬氏篡權是基於曹魏的信任的基礎上,而非曹操那樣披荊斬棘平定北方;第二就是司馬氏在篡權的過程中,一路伴隨著殺戮和鮮血,還有弒君的舉動。其實「高平陵之變」只是一個開始,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代的經營後,才有了平穩接過政權的條件。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司馬氏篡權的過程。

隱忍的司馬懿與「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是什麼時候有反叛之心的呢?這個還是有一些爭議的。按《晉書·景懷夏侯皇后傳》中的記載,至少在曹魏青龍二年(即公元234年),司馬懿就有過不軌的舉動。其中記載司馬師的妻子夏侯徽發現司馬氏不忠於曹魏,為了斬草除根,司馬師毒死了夏侯徽。

不過這一點一直被人所質疑,畢竟當時魏明帝曹叡在位,曹魏政權並沒有發生動搖,即便司馬氏有篡魏的心思,恐怕也不敢毒殺曹魏宗室出身的夏侯徽。所以小編還是將司馬懿正式準備篡魏的時間,放在曹魏正始年間(即公元240年到249年),也就是曹魏少帝曹芳的第一個年號。

魏明帝在臨終之前,聽從孫資、劉放的建議,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與司馬懿相比,曹爽沒有名望,缺乏根基,他一方面提拔一些因為「浮華案」被罷黜的名士為黨羽,一方面排擠司馬懿、傅嘏、盧毓等老臣;另外曹爽一派也著手進行制度改革,但過於激進,損害很多人的利益。面對曹爽一派的咄咄逼人,司馬懿以退為進,用裝病的方式麻痹曹爽一派。

在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掌握禁兵的曹爽兄弟都陪同曹芳拜謁高平陵的時候,司馬懿猝然發難,以同樣被曹爽排擠的郭太后的名義發動政變,控制洛陽城,然後利用曹爽性格軟弱、態度搖擺不定的弱點誘殺曹爽,曹爽的其他黨羽盡數被殺,後續「淮南三叛」中第一叛的領袖王凌的兒子王廣評價「同日斬戮,名士減半」。通過「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曹爽一派不得人心以及自己的隱忍,終於扳倒了曹爽,初步控制了曹魏政權,對曹魏露出了獠牙。

「淮南三叛」與「嘉平之變」


曹操篡奪東漢的政權,是建立在自己的武功的基礎上,有一批完全跟隨自己,打上曹操標籤的官僚,而且基本將漢獻帝劉協架空。事實上東漢氣數將盡,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正是曹操從廢墟上重新搭建起一個政權。

即便如此,曹操篡漢期間仍然出現過多次政變,何況司馬氏篡奪的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老臣也沒有全部凋零的政權,出現兵變和政變是在所難免的,結果被司馬師和司馬昭陸續平定。這段時間也是司馬氏剪除曹魏枝葉的時期。

「淮南一叛」

司馬懿操控朝政的行為,引起太尉王凌的不滿。王凌是跟隨曹操的老臣,雖然他起兵的目的和手段被人所非議,但這裡姑且認為他確實是曹魏純臣。王凌和他的外甥令狐愚都在淮南地區有兵權,他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掌控朝政,是因為主少國疑的原因。於是王凌決定擁立楚王曹彪為帝,起兵對抗司馬懿。

王凌覺得自己勢單力孤,聯繫兗州刺史黃華。結果準備兵變的消息敗露,司馬懿率兵進攻王凌,一方面用武力震懾,一方面像誘騙曹爽一樣誘騙王凌,最後逼死王凌。司馬懿輕描淡寫地平定了「淮南一叛」,不過也落下了心病。在同年曹魏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六月,司馬懿得了重病,夢見王凌斥責攻擊自己;在同年八月司馬懿就去世了。


「嘉平之變」


不僅在外發生兵變,在朝內也存在政變。在嘉平六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太常夏侯玄等人以及曹芳這個傀儡皇帝策劃發動政變除掉司馬師,但是司馬師耳聰目明,覺察到他們的動作。在李豐等人還沒有發難的時候,司馬師就將他們緝捕誅殺,平復這次政變。

這次政變雖然沒有成功,甚至沒有及時實行,也被司馬師輕易平定,但是它帶來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司馬師調司馬昭率軍進入洛陽,曹芳本來想趁閱兵的時候除掉司馬昭,再用司馬昭帶來的軍隊對抗司馬師,結果因為膽怯沒有付諸行動。之後司馬師順利廢掉曹芳,擁立曹髦為帝。這個曹髦也被後人視為曹魏三少帝中最有骨氣的皇帝了。


「淮南二叛」與「淮南三叛」


「嘉平之變」的失敗與司馬師廢立皇帝成為「淮南二叛」的導火索。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的毋丘儉在曹魏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揚州刺史文欽發動兵變,以壽春為基地向西北方向進軍勤王。司馬師親率大軍平復兵變,擊敗了毋丘儉和文欽。

其中毋丘儉被殺;文欽逃亡到東吳。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文欽的兒子文鴦的衝擊,讓司馬師受到驚嚇,剛剛動過手術的眼睛再度受傷,結果在「淮南二叛」不久後病死。曹髦本想趁這個機會削除司馬昭的兵權,將司馬昭留鎮許昌在徐徐圖之,但是這個時候曹髦的命令已經沒有什麼權威可言,在鍾會等人的建議下,司馬昭無視曹髦,大搖大擺進入洛陽,繼承司馬師的事業。

在「淮南二叛」中,諸葛誕是支持司馬氏的,事後他代替毋丘儉都督揚州軍事。然而諸葛誕並非真心投靠司馬氏,而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一直試圖增強淮南地區的軍事實力,或許是為了達到割據自立的目的。在曹魏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司馬昭覺察到諸葛誕的叛意,徵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於是聯合東吳發起兵變。

在「淮南三叛」中,司馬昭集結四方之兵二十六萬,對壽春進行重重包圍,最後擊敗諸葛誕。經歷「淮南三叛」之後,司馬氏剷除了曹魏中擁護曹魏的將領或者投機者,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司馬氏篡奪曹魏的進程基本到了尾期。

司馬昭弒君與司馬炎代魏


經過長期的經營,司馬氏已經牢牢把控住政權。曹髦是一個有骨氣的皇帝,不甘於受到司馬氏的控制,將基業拱手讓人。於是在曹魏甘露五年(即公元260年),曹髦終於決定親自率兵除掉司馬昭。不過這個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除了皇帝的威嚴,他能夠利用的力量實在太少。

整個過程司馬昭都沒有出面,他的弟弟司馬乾、司馬伷以及黨羽賈充、王羨紛紛入宮平復曹髦的「叛亂」,最後賈充命令成濟殺死曹髦,司馬昭恰到好處地出現收拾殘局,擁立另一個傀儡皇帝曹奐。

雖然司馬昭儘量淡化自己在弒君事件中的形象,但這個舉動還是給他帶來了道德上的危機。曹髦以性命相博,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司馬昭篡位的進程。為了擺脫這種道德危機,也是為了禪代的需要,司馬昭寄希望於對外取得巨大勝利而產生的名望。於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至少十八萬大軍進攻蜀漢,並且一舉消滅蜀漢。

此時取代曹魏的條件已經成熟,但不久後司馬昭也去世,沒有來得及行禪代之事,最後由他的兒子司馬炎接受曹奐的禪讓,登基稱帝。總的來說,司馬氏篡奪曹魏的過程中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的經營,平復至少三次兵變兩次政變,還有潛在未發的危機,歷時將近二十年,才開創了西晉的基業。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