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多少夫妻打著愛的名義傷害著彼此?

趙格羽 發佈 2020-01-25T01:15:19+00:00

Ilove you,not because who you are,but because I like the me when with you.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我喜歡和你在一起時的我自己。

文/趙格羽


1



大年初一,在西瓜視頻上刷完了徐崢的最新電影《囧媽》。這部《囧媽》不再是無厘頭的搞笑,而是開始反思親情和愛情。

而親情和愛情的矛盾大都是源於三觀不同,而三觀不同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彼此尊重認可,也可以相安無事。

但現實生活是,太多的人,三觀不同也要管,三觀相同更是要管啊。

2



那天錄視頻節目的時候,跟編導聊天,他說了一個現象:你看啊,徐崢的每部電影都是關於中年危機啊,出軌啊,總之,好像每部電影里婚姻里都出了問題。我們導演課里就說過了:一般電影主角的表達就是導演的心理表達。這反映了他的婚姻是不是出了問題啊?

我想了想:好像有道理啊。從《泰囧》、《心花路放》到現在的《囧媽》,好像主角的問題都出了問題,而問題大都是審美疲勞,出軌啊,中年危機啊。

編導說的對,不論是作者還是導演,都是內容創作者,主角的心理軌跡就是創作者的內心映射。

而現實生活中的徐崢呢,正是年過四十,到了中年危機,而她和陶虹的婚姻也多次傳出危機,並被多次拍到夜會美女的畫面。而

陶虹也曾被傳出過緋聞。最後呢,兩人還是面對公眾媒體秀恩愛,力證兩人好著呢。

實際上,某雜誌曾採訪過陶虹,記者問其「忠誠對於婚姻重要麼?」

陶虹稱:這事看怎麼說,所謂形式上的忠誠和內心上的忠誠是兩回事

當記者問道:「 那肉體和精神上的忠誠,你更看重哪個」時?陶虹給出的答案更是讓人吃驚!

她說道:肉體就是生理層面上的嘛。生理上的事兒那都不算事兒。

由此看出,徐崢和陶虹的婚姻之所以能維持到現在,兩人的婚姻軌跡是這樣的:相愛——疲勞——出軌爭吵——出軌包容——互不干涉實現平衡。

顯然,如今兩人的關係已經達到了包容對方互相干涉實現平衡的階段了。

而維繫這段婚姻的最大的紐帶:就是利益。

夫妻倆都是利益共同體,所以現在非常穩定。

3



金星採訪演員柯藍的時候,問了她和音樂人李泉的愛情故事。

柯藍和李泉在一起六七年,感情曾經非常好,郎才女貌,按理說非常般配。

但是,最後兩人還是分開了。

問及原因,柯藍說是:我太想控制他了。而他是藝術家,藝術家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可是我也是一個藝術家。所以我們兩個在一起總是會打架。

李泉也曾笑稱,自己的歷任女友都特別不容易,因為太愛音樂,幾乎沒有幾個女的能受得了他。

最後,這對情侶最後只能分手告終。

柯藍很久才走出這段感情,可見當初受了很大的傷。

4



看人家當年胡適和江冬秀,一個是大文豪,名利地位都是頂尖,而老婆則是一個沒文化的女人。

胡適的多情、留學經歷、淵博的知識和接觸的環境都與裹著小腳、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籮筐、傳統、守舊的江冬秀完全不在一個世界。

這兩個人在民國年代,結為夫妻,中間,胡適有過紅顏知己,也傾心陸小曼。

過程中,胡適也想要離婚要逃離,而江冬秀則以傳統女人的方式一鬧而哭三上吊。

而在乎名聲於心不忍的胡適,最後還是回歸了家庭相守到老。

實際上,除了在世人眼裡的不般配和婚姻的疲勞之外,胡適和江冬秀的婚姻,之所以能長久,在於兩人互相陪伴且互相尊重。

江冬秀並不干涉胡適的工作和事業,而胡適對於家裡老小那點事兒也完全放手。

後來,胡適到了台灣,晚年的胡適居然極度喜歡江冬秀教給他的市井生活,和幾個閒人打打小麻將,樂此不疲地調解調節鄰里之間的小矛盾,而強悍的江冬秀反而卻喜歡寫寫小楷、會會文人圈子裡的三朋六友。

可是現實中呢,問題在於並不互相尊重,而是互相干涉,互相控制。

於是,在彼此較量中,就有人想要逃離,想要掙脫,最後,這個關係就是分崩離析,最後要麼遍體鱗傷,要麼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5



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是兩樣東西是什麼?

那就是愛和自由。

可是,當你愛上一個人,往往就不再自由。

這種不再自由,那就是自己的心不受控制,或者對方總會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力。

於是,結果就是,愛和自由,不可兼得。

當愛變成了占有和控制,那還是愛嗎?

這裡要說道一個詞——「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女)之間,父子(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很

戀人之間總會出現這樣的對話:你看看,我就是為了愛你,放棄了青春、理想和事業;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會變成了黃臉婆,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好。

而不少家長對孩子是這樣的對話:我是為你好,所以你要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你要……

可是,最後得到的回覆都是:你總是說對我好,可從未問我這是否是我想要的。

實際上,愛分為幾種境界:

初級的愛是:是控制,是占有,是排他性。

高級的愛是:是接納,是包容,是成全。

6



很多親密關係相處模式中,有的愛,控制目的非常明顯非常強烈:你必須辭掉工作,你必須要晚上十點前回家等等,於是得到的

是激烈的對抗。

而事實上,很多的愛,雖然並沒有明確的控制意圖。

但是,過度的愛和關心,對對方造成了壓力,也是一種控制。

也就是說,這種愛的存在,就是控制。

享譽全球的家庭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的傳記《愛與自由》,提及了一個瑪莉亞還沒「出師」前和她兒子安迪之間發生的小故事。

安迪是准醫師,打算離開加拿大,到紐約當住院醫師。瑪莉亞一邊鼔勵獨子到大城市磨練,一邊擔心他是否能照顧自己。那些天,瑪莉亞憂慮難安,安迪也感到無所適從。

還好在這期間,她參加了心理治療的工作坊。說明憂慮後,導師薩提亞女士對她說:「你給了孩子雙重訊息,要他離開,又要他留下來,這樣對他並不好。」

所以,這對我們的其啟示是: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以及親子關係中,過度的關心,最後都會變成一種變相控制。

因為過度關心,就會造成壓力,這種壓力讓對方有愧疚感,不適感。

所以,愛別人,適可而止。

7

有時候,我們不是有多愛一個人,我們只是想要愛情。

而對方剛好是我們的愛情載體。

而我們對於身邊的伴侶,只是和自己想像的伴侶戀愛,並且以自己的想像去改造對方。

哲學家馬丁·布伯的《我與你》提到:真正決定一個人存在的東西,不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也不是與自我對立的種種客體,而是我們自己同世界上各種存在物和事件發生關係的方式。

基於此,馬丁·布伯論述了人的兩種關係,即「我與它」和「我與你」的關係。

我與它:當我將你視為我達成目標的工具或對象時,你在我這兒就淪為了「它」,這時構建的是「我與它」的關係;

我與你:當我放下我的所有預判和期待,帶著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全然相遇,這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愛的意義是:「我」全然地愛上「你」,而最終發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你作為外在的存在,和我內在的存在,完全合二為一。

我們追逐關係,追逐愛情,在最深的含義上,就是在追逐這樣一個東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I love you,not because who you are,but because I like the me when with you.

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我喜歡和你在一起時的我自己。

(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