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賜名的「安瀾園」毀在誰手裡?現在是啥樣?

寫乎 發佈 2020-01-26T02:26:52+00:00

作者:朱新渝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坐落​於杭州灣北部,東瀕錢塘江,西距省城杭州50餘公里,向東去上海也僅100公里左右,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美麗江南水鄉古鎮,更是聞名天下的錢塘江大潮最佳觀賞勝地,享有「天下潮都」之美稱。

作者:朱新渝



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坐落​於杭州灣北部,東瀕錢塘江,西距省城杭州50餘公里,向東去上海也僅100公里左右,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美麗江南水鄉古鎮,更是聞名天下的錢塘江大潮最佳觀賞勝地,享有「天下潮都」之美稱。

歷史上在這片古老富饒的土地上,曾經有過一座清秀雋麗名列江南四大著名園林之一的私家園林—海寧鹽官陳家安瀾園,而另外的三座名園分別是南京的瞻園、蘇州的獅子林和杭州的小有天園。

(一)安瀾園的由來

鹽官人文薈萃,古跡甚多。

早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先祖王沆一家因積極組織軍民奮力抵抗金人南侵有功,蒙南宋朝庭賜爵安化郡王並賜第鹽官定居,於是在府邸所在鹽官城西北隅置辦一地,開始營造使之成為王家的私家花園。

園內廣植有松樹桂樹等各種樹木,栽培梅花蘭花等四季花卉,又浚池引水壘石成山,形成了「湖山縹緲​,魚鳥浮沉」的雅致美景,這就是安瀾園最初開始園林的起端。

南宋亡後至元,王氏故園終因連年戰亂而逐漸廢毀。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海寧陳氏的陳與郊(1544—1610)辭官歸鄉後購下了王氏故園,因陳與郊字廣野號隅陽,而園址恰又地處鹽官城西北一隅,二者巧合,於是將園子命名為「隅園」。

陳與郊是著名的戲劇家,在戲曲傳奇(雜劇)方面造旨​很深,著有傳奇《靈寶刀》(寫林沖亊)、《麒麟罽》(寫韓世忠梁紅玉事)、《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等大量傳世的古典戲劇。

彼時園內尚有南宋時期遺存的池塘、土坡及許多參天古木,陳與郊購下後因勢築園,前後擴地三十畝,其中光池塘水面便佔了有二十畝之廣,其用意以營造水境幽雅氛圍為主。園內沿池塘四周分布有竹堂、月閣、流香亭、紫芝樓、金波橋等諸多勝景,又有卻炎軒、白醉庵、鄰虛閣等樓堂館舍環繞其間,規模較以前的王氏故園擴大了許多,景致名勝更加旖旎動人。

至清雍正朝時,「隅園」又被陳與郊的族孫,時任文淵閣大學士的陳元龍(1652—1736)收為別業。



陳元龍博學多才,工書法,文章辭賦出眾,曾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科舉殿試中表現優異被康熙皇帝親點為進士第二名。其為官清正,一生編著有《愛日堂文集》二十七卷、《歷代賦匯》一百餘卷和《格致鏡源》一百卷等書籍。

其中《格致鏡原》是一部專門探討世間事物起源的書籍,全書采編廣博且頗具條理,以致連近代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也著文稱讚它是「一部有用的專門涉及科學技術史的小型百科全書」。陳元龍的這些著述對於中國文學和科技史均有一定的貢獻。

因清朝時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地位,民間俗稱大學士為相國或又稱閣老。陳元龍字廣陵,就被稱為「廣陵相國」或陳閣老。至今在海寧鹽官城內堰瓦壩,尚遺存有一座他的故宅「陳閣老宅」,宅內有大量文物和古建築遺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幽雅古樸美園林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近八十二歲的陳元龍在多次上疏請求退休返歸故里後,終於獲得了雍正皇帝的批准,得與攜獨子翰林院編修陳邦直回到家鄉海寧鹽官。因終於能遂了自己​葉落歸根返鄉終老晚年之初願,索興便將「隅園」更名為「遂初園」。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退休三年後,陳元龍以八十五歲高齡病逝家鄉。

由於陳元龍深諳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美之精髓所在,他在對遂初園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擴建工程中,精心保留並更加突出了該園林前期所具的明代藝術風格。園林整體擴展至六十餘畝之廣,其中一半為波光粼粼的清池碧水。特別是在擴建中著意去除了人工痕跡,整園無雕琢,無粉飾,但一草一木,一池一水,一堂一墅,一亭一軒,無不呈顯出幽雅古樸的天然野趣。

全園形成了「城隅花墅」、「小石樑」、「古藤水榭」、「環碧堂」、「清映軒」、「澄瀾館」、「溪槎」、「逍遙樓」、「煙波風月亭」、「晴明書屋」、「賜安堂」、「翠微峰」、「碕石磯」、「天香塢」、「群芳閣」、「瀁月軒」、「南澗亭」、「十二樓」等有名的十八處風景,泉石深邃,卉木古茂,池荷萬株,香氣盈溢。最為人稱道的是每當滿園子裡那大朵大朵的梅花盛開時,遮天蔽日,迤麗委曲,更是婆娑迷人。人們一旦置身園中,神清氣爽,頓覺忘我,大有一種悠然塵外之感。



陳元龍極為喜好此園,他寫有《遂初園亭榭樓閣詩十八首》,對園中的十八景,每景皆用一首七律詩吟之,並在「遂初園詩序」中,對園林的全貌及改造經過作了詳細的記載和描敘。其中第一首「城隅花墅」詩中他寫道:

莫嫌近世少歡娛,林水依然有一隅。

種樹十年陰已茂,為山萬仞竟成圖。

還家敢擬鄉名鄭,歸臥真堪谷號愚。

童子候門迎我笑,田園猶喜未全蕪。

詩句清新自然親切,情景交融,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他得以退仕返鄉歸隱後的那種恬淡愉悅心境。

陳元龍病逝後,其子陳邦直繼承了遂初園之產業,這一時期遂初園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園林擴至佔地百畝,全園有樓台亭榭三十餘所,景點四十餘處,達到鼎盛時期。



當時有許多著名的學者詩人在遊覽了園林之後,紛紛賦詩或撰文大力稱讚此園風景之美妙。清代大文學家沈復(字三白,號梅逸)(1763-1832)在他的名著《浮生六記》的「浪遊記快」中記敘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遊覽此園的觀感:「地占百畝,重樓復閣,夾道迴廊,池甚廣,橋作六曲形。石滿藤蘿,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參天之勢。鳥啼花落,如入深山。」認為這是他平生所遊園中當為第一。他還說道園中那瀰漫的花香氣味甚至蓋過了在園中宴席當中的酒菜香氣。

清代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美食家,「隨園」的主人袁枚(字子才、號簡齋)(1716-1798)寫有一首七絕詩稱讚此園:

百畝池塘十畝花,擎天老樹綠槎枒。

調羹梅亦如松古,想見三朝宰相家。

詩中三朝宰相指陳家在清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中有三位大學士(宰相)。調羹意指宰相治理國是。



(三)乾隆賜名安瀾園

從前,海寧民間廣泛流傳一則有關乾隆皇帝與陳閣老(陳元龍)家淵源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傳說當雍正皇帝還是雍親王時,某日其夫人鈕祜祿氏生了一個女孩子,巧合的是同日大學士陳元龍的夫人也生了一個孩子且是男孩。雍親王得知後便讓陳家將孩子抱來看看,後又將孩子送進內府讓其夫人也看一看。看見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天庭飽滿,雍親王夫人抱在懷裡愛不釋手••••••可是當孩子送還陳府打開襁褓再一瞧時,奇怪的事竟然發生了,怎麼好端端的一個男孩子會變成了女孩子呢!原來雍親王因極喜愛這孩子,便用偷梁換柱的調包計用自己的女孩換走了陳閣老家的男孩。茲事體大,涉及到帝王之家,陳閣老家知道後絲豪也不敢聲張半分。

這孩子取名弘曆,長大後果然出落得儀表堂堂,面具帝王之相。其父登基為雍正皇帝後他成為太子,以後更承繼大統是為乾隆皇帝弘曆。

據說康熙皇帝在自己的眾多子孫輩中特別喜愛這一個天資聰慧的孫子,認為只有弘曆才是繼承大清皇朝帝位的最佳人選。所以雍正後來能夠在康熙帝的眾多皇子爭奪帝位中脫穎而出,是和康熙皇帝屬意弘曆接班分不開的。



乾隆皇帝後來知悉了自己的身世之後,對自己的​生身父母十分繫念,他利用巡視江南的機會多次來到海寧鹽官,住進陳家的私家花園,並將遂初園改名為安瀾園。此時陳閣老已經過世,但夫人仍在,傳說弘曆身著漢服拜見了閣老夫人即自己的​生身母親,又去祭拜了陳閣老墓,但因為皇家的身份地位關係特殊,這些細情始終不敢公開表示出來。

上面這些民間傳說,說得活靈活現,流傳了幾百年之久,其亊亦被寫入了清代中後期文人的許多筆記小說之中。現代歷史學者蕭一山先生(1902-1978)一生研究清史,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稱,在所著的《清代通史》書中,也將這一傳說故事記入了「附錄」之中。

金庸先生(查良鏞)(1924-2018年)祖籍浙江海寧。他曾經不無深情地說過: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和陳閣老的故事,從小就在故鄉聽到的。所以,先生所寫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就是以故鄉的這個傳說故事作為背景寫成的。書中的主人公陳家洛是弘曆的親弟弟,但兩兄弟中一個身為滿清的乾隆皇帝,一個卻是反清復明幫會「紅花會」的幫主,胸懷推翻清庭統治的大志。再加上兩人都深情擎愛的香香公主(似乎是香妃的影子)穿插其中,江湖江山,英雄美人,兄弟恩仇交織在一起,演繹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家國恨、兒女情的蒼茫悲歌。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無疑使這個傳說故事更加聲名遠播!



雖然民間的傳說不是真實的歷史亊實,乾隆皇帝弘曆也不可能是調包的陳閣老之子。但是歷史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來到海寧鹽官,並且將陳家的私家花園作為行宮入住,賜名為「安瀾園」卻是真真實實的歷史事實!

史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清乾隆皇帝弘曆在第三次巡視江南時,專門由杭州來到海寧鹽官,這是乾隆六下江南之行中第一次來到鹽官。正如乾隆自己在詩中說道的那樣:「入杭第一要,籌奠海塘瀾。」歷年來錢塘江海潮泛濫,給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區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威脅,影響到朝庭的賦稅收入。清政府為了徹底消除海潮的破壞,花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整修海塘海堤,終於有所成效。乾隆皇帝此行便是視察海塘工程的成果和祭拜聳立在鹽官觀潮塘上的廟宮(海神廟)。

乾隆來到海寧鹽官後即將陳家的這座私家園林作為行宮駐蹕,他對這座「鏡水淪漣,樓台掩映,奇峰異石,秀削玲瓏,古木修篁,倉翠蓊鬱」,以古樸見長的園林大為讚賞,傳旨將遂初園賜名為安瀾園並親筆御書題額,賜對聯「名園陳氏業,題額曰安瀾」一輻並題安瀾園中「水竹」、「延清」二額。其用意為祈願海波寧靜、天下太平。



乾隆在安瀾園中所居的寢宮,有樓房三幢,毎幢皆是三層。其東為梅花樹林,有凌空的飛樓相通。寢宮之後就是大湖,沿湖堤有埼石磯等園林勝景。住在此處,隨時可以賞閱湖光水色美景,感受花香鳥啼清風,聽潮觀潮波瀾起落,真真特別自在愜意,他一下子就喜愛上了這處美麗的江南民間行宮,多年來都念念不忘。為了在回到北京京城之後仍然可以享受這番景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在回到北京之後的第二年便下令在北京圓明園內的原「四宜書屋」地方動工仿建了一處安瀾園,並且興致勃勃地寫了《御製安瀾園十景》詩,分別吟嘆了仿製園內的十處景點。並曰:」處身於此,又似在陳氏竹堂月閣間。」

這樣,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總共四次跨時二十二年間,乾隆皇帝都來到了鹽官並駐蹕安瀾園。最後一次還攜帶了包括後來的嘉慶皇帝顒談,以及十一子永璜和十七子永磷同來。

他似乎對安瀾園情有獨鍾,每一次來都專門寫有御製詩篇吟嘆,總共寫有二十八首詩。特別是最後一次來時,乾隆已經是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了,他還寫下了「六度南巡至,他年夢寐游」的詩句,一股依依不捨的心情油然而出。



特別有這麼一首詩:「鹽官誰最名,陳氏世傳清。詎以簪纓嚇,惟敦孝友情。」最後一句中的這一個「孝」字耐人尋味,難道是他也風聞了有關他身世的這段傳說了嗎?

可恨可惜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仿建在北京城圓明園內的安瀾園,就和整個圓明園一起,為侵略者八國聯軍強盜搶劫一空後縱火燒毀。第二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蔡允隆率軍攻佔鹽官,安瀾園不幸毀於兵火。

現在,除了隅園時期就有的六曲橋「金波橋」和「曲水流觴」及「漾月」石碑等尚殘存於荷花池沼水面之中,一切景觀都不復存在,這座享譽數百年之久的江南名園至此成為歷史!

近年來,浙江省及海寧市等當地有關部門,已將安瀾園的園林舊址劃為保護綠地,著手規劃準備全面恢復園林。隨著祖國的繁榮富強,希望在不久之後能夠重現安瀾園這一中華園林瑰寶!



【作者簡介】朱新渝(欣雨),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熱愛學習歷史文化及古典詩詞,有部文詩文作品發表。祖籍海寧鹽官,現居重慶。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