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冷漠,卻說這是愛,陳奕迅這首老歌,藏著兩代人的情感

快樂教育走起來 發佈 2020-01-03T05:24:21+00:00

陳奕迅唱的這首《單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把它解讀為讚美父愛,但歌曲的作詞人黃偉文對這種解讀很是詫異,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明明就是一首控訴父親的歌,後來他特地在《東周刊》的專訪里澄清了這一點。《單車》這首歌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寫的是作詞者與父親的故事。



陳奕迅唱的這首《單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把它解讀為讚美父愛,但歌曲的作詞人黃偉文對這種解讀很是詫異,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明明就是一首控訴父親的歌,後來他特地在《東周刊》的專訪里澄清了這一點。《單車》這首歌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寫的是作詞者與父親的故事。其中許多歌詞,寫出了他對父親的感受。

如果父親真的那麼愛我,那為什麼我很少感受到,也不曾聽他表達過—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想我怎去相信這一套多痛惜我 卻不我讓我知道

只在那一次,他買了新單車,載我出去玩。在后座的我抱著父親,把自己的臉貼緊父親的後背,才實實在在感受到父愛和溫暖——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只有一次實在接觸到騎著單車的我倆懷緊貼背的擁抱

儘管如此,我還是需要父親的愛,讓這份愛成為我日後行走社會的後盾——你愛我愛多些 讓我日後走得堅壯些任世間再冷酷想起這單車還有幸福可借


黃偉文曾表示,香港可能有一半人都唱過他寫的詞,但旁人的讚美並不重要,他在意的,只是自己是不是足夠好,是否可以好到可以吸引父親的注意。這首歌承載著對父愛的渴求,也寫出了許多孩子的心酸和無奈,但這種不肯把愛明說的情況,又何止局限在作詞者的父親身上呢。也許在老一輩的文化背景里,沒有人教他們感受愛、表達愛,所以他們只能用僵化的方式去愛孩子:有些父母會端著自己「長輩」的身份,牴觸親子間的親密,認為「親昵」等同於「示弱」,顯得自己不威;有些男性礙於人們對「陽剛」的期待,無法表達親密,所以就會用以「訓導」「沉默」來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但對於孩子來說,在面對這種父母的距離感時,會感到難以理解:人們都說父母的內心是愛我,但為什麼他們的語言行為會如此漠。在「無言的愛」的環境裡長大的他們,也容易會效仿父親的方式,認為愛是不需要表達的。甚至會不懂如何與他人親近,在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感到無所適從。說到底,吝於表達愛,也是一種親密關係障礙。而這種障礙會隨著原生家庭,播種到孩子身上。

情感連結,是最真切的連結之一。但國人一般羞於談感情,結果是,父母不能與孩子進行流暢的情感交流,而只能進行語言層面的交流。



過於克制內斂的愛,也是一種畸形的愛,但它卻往往被當成一種常態,而比不建立連結更嚴重的,是建立負面的連結。例如成績不好就罵、冷落;經常挑刺,嚴肅地逼他改;即使是得到好的成績,也絕對沒有鼓勵和欣喜,而是叫他謙虛。除此之外,他們還很擅長用「激將法」,通過誇獎別人的「孩子」,以此「激勵」自己的孩子。在愛被社會規則替代的氛圍里,整個家裡沒有情緒流動和愛的連結,孩子漸漸成長成一個「愛無能」的人。
「渴望愛」但不知道如何去愛由於主動交流卻被拒絕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漸漸養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不輕易表達自己的內心,把自己隔離開來,被動地讓自己變成一座孤島。
成長過程里情感缺失,會讓人本能的情感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所以長大後,有的容易在愛情中過度期待和索取,有的容易在愛情面前望而生怯。總而言之,原生家庭中匱乏的情感流動、以嚴苛要求為核心的交流方式,的確會讓一個孩子內心產生許多困惑、糾結和痛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