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裝備:球拍護線管厚度,可變嗎?

羽毛球雜誌 發佈 2020-01-03T08:08:25+00:00

聲音變鈍這個好理解,羽毛球線發展這麼多年,技術趨勢只有兩個:一是線衣變澀,通過表面磨砂處理或塗PU等材料進行防滑;二是聲音變響,於是有了鈦技術——中低磅也能產生中高音量,線徑上開始走極端——從0.66到0.63再到0.58——細到你怕,響到你炸。

為什麼大多數球拍,哪怕是世界排名前三品牌的頂級球拍,膠粒也都偏薄?按理說一支球拍的定價都過千了,不會在膠粒、護線管這一點配件上面摳門吧?還是這個行業在這一點上真的沒辦法?


(廣州萊恩體育)

我們曾經在2018年7月刊的答疑《如何判斷球拍護線管的好壞?》上,對膠粒、護線管這個問題做過討論,有些要點可以跟你重複與延展一下。

一、膠粒、護線管的形狀與厚度屬於球拍設計的一部分,而成本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實並非設計考量的重點。

既能厚,何不厚?在我諮詢一些產品經理後,得到的經驗是,膠粒過厚會讓球拍降頻,從而影響球拍的兩個重要體驗。

手感變肉

特別是最重要的「第一印象」。很多球拍,全新首線的手感印象是最深刻的。這個時候的感覺往往像「初戀」,你會很主動地跟別人分享。而後時間長了,產生審美疲勞,手感只剩下「習慣」,你反而沒往外說的動力了。一定程度上,能厚而不厚,也是被第一印象綁架,是向非延遲判斷這一習慣屈從的做法。

聲音變鈍

這個好理解,羽毛球線發展這麼多年,技術趨勢只有兩個:一是線衣變澀,通過表面磨砂處理或塗PU等材料進行防滑;二是聲音變響,於是有了鈦技術——中低磅也能產生中高音量,線徑上開始走極端——從0.66到0.63再到0.58——細到你怕,響到你炸。這就像蘋果手機變得很薄,是賈伯斯當年罵了產品經理多少句才做出來的,結果到了消費者手裡,貼個膜、加個殼,纖薄之美馬上被掩蓋。同樣的情況,球拍、球線的擊球音,也是球拍、球線行業多年奮鬥的一個目標,膠粒太厚就像「貼膜加殼」一樣,會弱化球拍、球線的設計。

有時,把更換成加厚膠粒的主動權交給穿線師與消費者,也不是一件壞事。穿線師可以通過適當收費獲得利潤,消費者也可以自己決定,是「高頻換手感」還是「低頻保壽命」。前者保技術,後者保錢包,箇中利弊,需要個人抉擇。

二、最近的一個發現是膠粒不敢做得太厚,因為大多數球拍的線槽沒有做得太深。

我們拿兩個例子做一下試驗,NF800與AX99,安裝盒式加厚膠粒,結果如下:

剛裝上去沒有穿線的時候,看起來還是挺香的,我甚至想說「搭配幹活不累」。但是,拉上線後問題馬上浮現出來。

因為線槽太淺,膠粒太厚,導致線浮得太高,特別是在線孔密集的單線道區域,拍線簡直就像交通阻塞的高架橋一樣。浮線一不利於保護球線,撿球容易磨傷,輕輕交拍也會斷線;二不利於降低風阻,球拍想細多1毫米如同劉翔想跑快0.01秒,各種不易,所以不宜再讓線浮出來增加迎風面積,做這些「反設計」的事情;三是哪怕在線槽足夠深,線孔不密集的地方,膠粒太厚仍然會導致另一種穿線師的夢魘——膠粒翹翹板,這雖然只是一個美觀的問題,但仍然會讓人感到缺憾。

綜上所述,膠粒加厚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實際操作起來,會造成降頻,導致手感與擊球音等體驗變差,也會造成浮線與膠粒翹口而影響美觀與風阻。因此,品牌方權衡的是維持正常甚至偏薄的厚度。如果穿線師與消費者另有想法,反正這是需經常更換的耗材,也還是能發揮DIY精神的用武之地。想加厚或上連釘,讓終端有決策的自由,這就像當年賈伯斯不會想到,貼膜有了「祖傳」,手機殼也能盡顯個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