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不孕不育獲突破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1-03T08:25:45+00:00

中國青年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通訊員 吳軍輝)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林教授團隊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重編程為具有生殖系轉移能力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而分化為卵子,並通過正常受精獲得了健康小鼠。

中國青年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通訊員 吳軍輝)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林教授團隊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重編程為具有生殖系轉移能力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而分化為卵子,並通過正常受精獲得了健康小鼠。該突破屬世界首次,為保持生育能力、調節機體內分泌等研究開闢了新思路。

卵子是孕育生命的關鍵,卵巢衰老最主要的表征為卵子數量和質量的急劇下降。女嬰出生時,儲存在體內的卵子數量就已確定。隨著年齡增長,周期性排卵、卵泡閉鎖及外界環境的危害均會導致體內卵子數量逐漸減少,直至枯竭。如果能夠從體外獲得足夠量的卵子補充到體內的卵巢中,將對恢復生殖能力並在臨床上治療生殖衰老等疾病具有重要價值。

卵巢顆粒細胞是卵泡中與卵母細胞相互作用並促進卵子發生的一類體細胞,從卵子產生開始,顆粒細胞就一直陪伴在卵子左右,支持卵子的生長和發育。臨床上,卵巢顆粒細胞一般作為體外受精的副產物而被丟棄。「每個卵子周圍都有數千個顆粒細胞,若能將其誘導為多能細胞並轉換為卵母細胞,就解決了卵子數量匱乏的問題。」劉林說。

帶著這一設想,劉林團隊反覆試驗,最終調製了一種含有巴豆酸鈉等化學物質的小分子培養液處理細胞。這種方法能夠將卵巢顆粒細胞高效地轉變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並且這些細胞被證明具有穩定的基因組、逐漸延長的端粒和較高的質量。

此外,通過另一種含有維生素C等化學物質的小分子培養液支持卵泡的組裝和卵子的發育,能夠使得顆粒細胞來源的多能幹細胞成功進入減數分裂,並分化形成卵子。這些卵子也具有穩定的基因組,並能夠進一步形成健康的小鼠後代。

劉林強調,人類顆粒細胞的性質、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產生以及生殖細胞的發育模式均與小鼠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最近的研究已經能夠利用人的胚胎幹細胞分化形成卵子的前身——卵原細胞,這為體外形成卵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日前,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國際頂級刊物《細胞》(Cell)將其作為頭條文章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