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馬錢自誕生之日,為何被後人惡意解讀?

歷史小店 發佈 2020-01-26T11:03:51+00:00

明代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資本主義萌芽的黃金時刻,無論是手工業還是商品經濟都異常繁榮,正因為如此,明王朝由上而下出現了享樂主義的風氣,從明萬曆朝開始,至天啟朝結束,大明王朝腐化墮落之風已經深入骨髓,而就是如此大的一個爛攤子,最終被交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中。

貨幣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從古至今,貨幣就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演化。在歷史歲月的長河中,有一種錢幣顯得極為特殊,它不僅是帝王用來挽救王朝頹敗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為了後世用以嘲諷改朝換代的對象。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錢幣?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至崇禎皇帝後滅亡,國祚共計276年。明代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資本主義萌芽的黃金時刻,無論是手工業還是商品經濟都異常繁榮,正因為如此,明王朝由上而下出現了享樂主義的風氣,從明萬曆朝開始,至天啟朝結束,大明王朝腐化墮落之風已經深入骨髓,而就是如此大的一個爛攤子,最終被交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中。崇禎皇帝為泰昌帝的第五子,接手皇位後一直清廉自持,致力於整頓吏治,甚至還一手策劃消滅了魏忠賢宦官集團。

崇禎皇帝企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想法並沒有錯,可是他並未料到,大明王朝病已入骨,僅憑一人之力根本無法改變鐵一樣的事實,儘管他是一位萬人之上的帝王。在遼東地區,女真人早已經在邊界與大明打成一團,時而擄掠人口,時而搶劫財物,企圖在明王朝這隻病虎身上狠狠撕下一塊肉。

不僅如此,在西北一帶地區,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也勢如破竹,一路之上攻城略地,勢必要與崇禎決一死戰。此時的明王朝可謂是內憂外患,朝廷用於戰爭的軍餉如大江東流一般有去無回,而本來就不富裕的國庫也入不敷出,出現了極大的財政赤字。

為了能夠鎮壓起義軍,同時穩定遼東邊疆的防禦陣線,崇禎皇帝絞盡腦汁籌措軍餉,最終在臣子們的建議之下,想到了一條「妙計」。明朝主要流通的貨幣為白銀與銅錢,二者之間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兌換比率。為了能夠從中牟利,明朝財政部門開始大量鑄造大面值的精美銅錢,以此換取民間更多的白銀供養軍隊所需,而這種大面值的精美銅錢,正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崇禎跑馬錢」。

顧名思義,崇禎跑馬錢一定與馬有關係,其實崇禎跑馬錢也是崇禎通寶的一種,只是在該類錢幣的背後下方處,有一隻奔馬的形象標記,故此後世才將其稱為「崇禎跑馬錢」。崇禎跑馬錢的精美可謂是無與倫比,同時也具有特殊的意義,成為後世錢幣收藏愛好者的重點收藏對象。可崇禎跑馬錢雖然精美,卻在錢幣收藏界「聲名狼藉」,原因就是這隻錢幣背後的奔馬圖案。

後人究竟怎樣評價崇禎跑馬錢呢?其說法主要有兩種:

一、引「闖」入京

眾所周知,明王朝之所以會滅亡,完全是因為農民起義軍的因素。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軍隊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之下,一路跌跌撞撞逃到了煤山之上,以一根白綾搭在樹枝上自盡殉國。

在此之後,民間便有了跑馬錢引闖入京的說法,因為李自成號稱為「闖王」,闖王的「闖」字為「門下有馬」,而跑馬錢的結構也正好是「門下有馬」,故此才會有闖王入京滅明的結局。崇禎製作跑馬錢,其實早已經暗示了自己要將江山拱手讓給闖王的結局。

二、一馬亂天下

這種說法更加有趣,坊間傳聞崇禎跑馬錢中的馬,對應的是南明弘光政權的東閣大學士馬士英。明王朝被滅之後,其遺老遺少開始向南方逃亡,並在眾多的支持者的鼓動之下,擁立朱由崧為帝,史稱弘光皇帝。

馬士英是弘光皇帝的鐵桿支持者,並且也是擁立人士中的首要人物,得到了弘光皇帝的大加重視。可是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後,北方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城,合力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導致中原被清軍鐵蹄踐踏。隨著清軍的迅速南下,南明小朝廷也成為了反清的核心,可此時本應該同仇敵愾的南明官員們,卻在馬士英的帶領下激烈的進行著黨爭,致使明王朝最後一點希望徹底破滅。至此,民間便將崇禎跑馬錢與他聯繫在一起,紛紛傳言跑馬錢就是馬士英禍國殃民的預兆。

雖然兩種說法都描繪得有板有眼,可是在小編看來,二者皆有生搬硬套之嫌。正是由於崇禎跑馬錢的製作年代背景較為特殊,故此才會莫名其妙地被蒙上「不白之冤」。銅錢是被冤枉的,銅錢上的奔馬更是無辜,自古以來,馬都是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無論是「一馬當先」還是「龍馬精神」,亦或是「馬到成功」,都飽含著熱情與奔放,給人以十足的動力與幹勁。由此可見,說崇禎跑馬錢是銅錢中的「竇娥」,實在不過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