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從為什麼中醫能治好非典說開去

崆峒養生匯 發佈 2020-01-26T12:43:22+00:00

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能夠回答,是健康,是不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醫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能夠回答,是健康,是不病。這一點,中西醫是一致的。


什麼是健康?


《素問•平人氣象論》有一個非常簡潔的定義:「平人者,不病也「。

『平人』就是不病之人,就是健康之人。


那什麼樣的人可謂平人呢?王冰的說法是:「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所以,歸結起來,平人即指既沒有不及,也沒有太過的人。換句話說,平人就是處「和」之人,是中節之人,是尚禮之人。


是故平人者,亦和人也,亦禮人也。健康(不病)是因為人能處平、處和、尚禮。那麼疾病呢?必然就是因為失平、失和、失禮。


失和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因素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確定,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體失卻平和狀態,出現不中節,亦即出現太過或不及。


而當人體失去平和產生疾病時,又該如何調治呢?《素問•三部九候論》說:「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無問其數,以平為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無論是什麼病,SARS也好,禽流感也好,腫瘤也好,統統都是以平為期。這個期指目的。所有的病,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最終都要達到以平為期,達到平的目的。


為什麼呢?因為平人不病!所以,中醫治療疾病,實際上就是解決一個怎麼樣從非平人邁向平人的問題。平人的狀態就是既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的狀態,所以要恢復平人,實際上就是落實如何去掉太過、不及。


太過、不及何以去之?通過補、瀉去之。即用瀉法解決太過,用補法解決不及。所以,中醫的治法,千法萬法,歸結起來,不外這兩法。瀉法也叫損法,補法也叫益法。


《老子•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有餘(太過)損(瀉)之,不足(不及)補之,這就是以平為期。所以,中醫的治法,暗合天道,故為長久之道。


上述問題的討論,使我們明確了失和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因素。那這個失和有具體的所指嗎?這個問題就關係到中醫這門學問所涉及的最基本的三個元素:天、地、人。如《素問》所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所以,失和實際上就是與天、地、人失和。具體言之,與天失和是什麼樣的失和?與地失和是什麼樣的失和?與人失和又是什麼樣的失和呢?《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故與天失和實際就是與五氣失和,與寒熱溫涼失和,與風寒暑濕燥火失和。與地失和就是與五昧失和,與酸苦甘辛咸失和。那麼與天失和之後,怎麼以平為期呢?比如說,受了寒怎麼辦?受了熱怎麼辦?正確的方法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所以,寒熱互治,屬於天的層面失和的解決方法。


與地失和之後,怎麼以平為期呢?《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專門給出了五味的補瀉原則。如木系統失和而致病者,要以辛來補,以酸來瀉;土系統則以甘來補,以苦來瀉,等等。所以,五味互治,屬於地的層面失和的解決方法。


《神農本草經》在論述每味藥物時,首先提出氣味,可知中藥主要就是對治天地的失和。而針灸、按摩等法,亦基本限於解決天地層面的失和。


最後剩下與人失和的問題。與人失和是什麼樣的失和?與人失和又怎樣以平為期呢?這個問題似乎難以回答。


因為《內經》對這個問題沒有過多的論述,至少遠遠沒有像天地層面講得那麼系統和豐富,就說了一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眾所周知,整個中醫是以《內經》為基礎的,而《內經》的產生又以上古時代為依據。上古時代,生產工具落後,社會生產力很低,由此帶來的是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在這個時期,人與天地等自然層面的失和便成為這一時期致病的主要因素。


同時也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相對匱乏,這個時期的人際關係相對簡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們的自我改造能力反而較高,故與人失和的問題相對輕簡。


所以,與人的失和是這一時期致病的次要因素。《內經》中之所以簡之,略之,似緣由此也。

時至今日,歷史至少向前推進了三千年,古今確實不同了。今天的高科技水平,今天的社會生產力,與三千年前相比,簡直叫不可思議!怎麼會有空調?怎麼會有飛機?怎麼會有太空飛船?


由於科技的高度發達,人類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能力,已不知比過去高了多少萬倍。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人與天地等自然層面的失和已經不像過去那麼重要,已經不再是疾病的最主要因素。


然而禍福每每相依,科技是發達了,而且將繼續發達下去,但是隨著改造和適應外部世界能力的日益提高,自我改造能力反而越來越差。在行有不得的情況下,多是求諸於外。


這樣一來,人與人失和,以及失和狀態下解決能力的低下,便成為當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雖然中醫的元素沒有改變,但是我們發現,致病因素與《內經》時代相較,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昔日的主要矛盾,已經下降為次要矛盾,昔日的次要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


現代科技在許多領域幾乎無所不能,尤其對於解決天地層面的問題,真可謂神通廣大!但科技也有其盲區,科技是人創造發明的,可是科技卻很難作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用於人的情感。現在有沒有這樣一台機器,當人生氣了,走進這台機器後,就不生氣了?當恨一個人,走進這台機器後,就不恨這個人了?沒有!或許永遠也不可能有。


古人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說明什麼呢?說明古人早已意識到了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天地的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解決,或解決的方法越來越多。但是人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解決。


我們與人失和了(包括與自身失和),比如我們怨恨一個人,容不容易解決?我們可能會怨恨一輩子!吃一個方子能不能解決這個怨恨?針灸能不能夠解決?按摩能不能解決?


而怨恨給人體帶來的傷害會有多大,我們能確切地知道嗎?我想,這是當今中醫應該去思考的問題,也是當今中醫應該去解決的問題。


如何解決人和的問題


怎麼來解決人和的問題?《內經》在這方面只是給了一些原則。後世的醫家在這方面也只是墨守陳規,沒有大的建樹和發展。


今天,致病因素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而醫學模式,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也是很多大病、難病沒有辦法醫治,醫學越發達.問題卻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


如果醫學發展的方向不調整,就不可能認識人和的重要,就沒有辦法解決因此而帶來的重大問題。也可以說,人和的問題,是當今醫學最大、最根本的一個盲區。


九年前,因為王元五老師的接引,我有幸接觸到王鳳儀先生的學問。我個人認為,風儀先生的學問對於解決上述的人和問題,無疑是一劑最當機、最對症的良藥!鳳儀先生所創立的「性理療病」,即是在人和的層面上展開的。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理、法,方、藥」,一應俱全。在我看來,今天的醫學,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特別應該學習、實踐和研究這門學問。


「性理療病」就是當今時代契機契理的醫學科學,最有可能成為我們引領世界醫學潮流的因緣。


在前文,我講了我對鳳儀先生學問的基本認識。與中醫的天、地、人相對應,鳳儀先生於人的層面提出了性、心、身三元素。這是我們全面認識一個人所必須把握的元素,尤其在研究人和的問題方面,三者更是不可缺一。



現代科學也認為世界是由三個元素構成,即信息、能量和物質。若將此三元素與人的三元素對應,則信息對應於性,能量對應於心,物質對應於身。而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揭示了物質與能量間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這足以告誡我們,除了注重身和物質,醫學還必須注重心和能量的層面。


科學研究還進一步表明,信息波雖然不裝載能量,但是卻可支配宇宙可見實體(物質能量)的行為和演化,這更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論斷!它足以說明,為什麼強悍的身體會經不住一場怒火。


它也足以說明,為什麼多年的頑症會因為良心的翻轉、稟性的鬆動,一夜而愈。根據鳳儀先生的學問,在性(信息)的層面又一分為三,即天性、稟性、習性。


由天性主宰的信息,是為良性(屬陽),它將生命導向健康和福祉;由稟性主宰的信息,是為惡性(屬陰),它將生命導向疾病與災禍。依此原理來看劉有生先生的演講集,無論是他自身的改變,還是他的講病歷程,其實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如何將稟性化除,讓天性回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惡性的信息革除,代之以良性信息,從而使生命轉向健康的軌道,讓陽光自然播灑(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