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家庭教師,曾保護盛京皇宮文物,臨終前溥儀還去探望他

天津往事 發佈 2020-01-03T12:48:39+00:00

曾任末代皇帝溥儀的內務府大臣、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同時也是張學良私塾老師的金梁,九一八事變後寓居於此近二十年,為自己的藏書室取名為「瓜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寫」聖賢書。金梁,字息侯,別號瓜圃老人,是滿洲正白旗瓜爾佳氏。其先人自清初奉調駐浙江杭州,居於杭州乍浦。自幼有神童之


天津市五大道的重慶道52號是一棟聯排別墅,這棟樓房建於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曾任末代皇帝溥儀的內務府大臣、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同時也是張學良私塾老師的金梁,九一八事變後寓居於此近二十年,為自己的藏書室取名為「瓜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寫」聖賢書。

金梁(1878—1962),字息侯,別號瓜圃老人,是滿洲正白旗瓜爾佳氏。其先人自清初奉調駐浙江杭州,居於杭州乍浦。自幼有神童之名,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是科舉時代最後一批進士之一。他曾做過京師大學堂提調、內城警察廳知事、民政部參議。他給光緒皇帝上過萬言書,大膽請求處置權臣榮祿,引起軒然大波,被稱為「三上萬言書,以忠直名海內」。

辛亥革命前,金梁在徐世昌、錫良、趙爾巽三任東三省總督屬下擔任奉天旗務處總辦兼管內務府辦事處事務,因此對盛京皇宮的文物及滿文老檔進行過整理。他與余鐵珊、金月洲等人就盛京皇宮「翔鳳閣」所藏自唐代至清代的四百餘幅名貴書畫分類梳理,輯為《盛京故宮書畫錄》,於1922年出版,成為盛京皇宮藏品典籍。


盛京皇宮是清代三大皇家文物寶庫之一,收藏古瓷、書畫、宮廷陳設品近十萬件。金梁所著《光宣小記》記載:1909年,剛剛卸任的英國駐印度陸軍總司令吉青納因為酷愛古瓷器,又與曾出使過印度的郵傳部尚書梁士詒有舊交,借著遊覽北京的機會,向梁士詒提出想去盛京皇宮賞瓷。梁士詒秉明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太后特別下諭給金梁,讓吉青納自己挑兩件瓷器帶走。

金梁不敢抗旨,卻將名貴古瓷都藏了起來,僅陳列價值不高的小瓷器。狡詐的吉青納堅持要金梁開放庫房,讓自己開開眼,金梁表示沒有了,吉青納無奈,只得在開放的陳列中竭力搜刮,取小瓶、小罇各一對,瓷盒兩隻。金梁阻攔不住,梁士詒在旁插話:「既然上諭賞賜,也只好隨他去了。」金梁仍有不甘,吉青納拿著這些瓷器揚長而去。

1910年,金梁建議在盛京故宮「文溯閣」前空地創建皇室博覽館,以東三省總督名義呈遞奏摺,但朝廷早已無暇顧及。武昌革命爆發後,金梁策動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帶兵入關,企圖挽救搖搖欲墜的王朝,但也無可奈何。1914年袁世凱設清史館,趙爾巽任館長,總領《清史稿》修撰工作,參與者一百餘人,校印由袁金鎧負責。袁金鎧太忙,轉託金梁協助校刻此書。

金梁是晚清進士出身,文章、書法均為一流。1913到1914年間,張作霖請金梁擔任張學良的家庭教師。張學良的國學、詩詞、書法得益於金梁,也因此,後來張作霖保薦金梁做了北洋農商部次長。

1924年初,金梁被遜帝溥儀任命為小朝廷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遷往天津,金梁仍極盡全力為小朝廷奔走,往來於京津之間。他參與了拯救八千麻袋「大內檔案」事件。所謂大內檔案,包括詔令、文稿、歷科殿試的卷子等等原始資料。金梁聽說這些文獻被北京西單牌樓「同懋增南紙文具店」當成廢紙收走,花費四千大洋,將運往定興縣紙坊重造紙料。便與羅振玉一起趕去,發現已被運走了一大半,立即許諾以三倍價格收回,保住了這批珍貴的資料。

1926年,奉天省決定籌建東三省博物館,選中金梁為委員長。1929年博物館正式開放,規模赫然,舊藏鑾駕、祭器、樂器、文房、武備等,均陳設於崇政殿、清寧宮各處。

九一八事變後,金梁舉家避居天津,躲在英租界的這棟小樓里不問世事。天津《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約金梁寫稿。金梁開始寫前朝掌故,原擬名《國故零刊》,後改題《瓜圃叢刊》。因為他姓瓜爾佳氏,把寫掌故喻為「摘瓜」。

他編纂了《清帝外紀》《清後外傳》《清宮史略》等著作,認為:「欲考人物,僅憑正傳,既嫌過略;兼述野史,又慮傳誤;皆不必盡為信史也。」花了很大氣力,將翁同龢的《翁文恭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這四部晚清日記中所記載的人物,按時日先後整理排比,編成了收有六百餘人的《近世人物誌》一書。

金梁在天津常給朋友畫扇面、寫楹聯,慕名求書者踏破了門坎;他又是出了名的古物收藏家,愛逛各種舊物市場;名伶票友金幼琴、近雲館主楊慕蘭、章遏雲等人常到他家中「玩票」;他還參與組織了儔社、城南詩社等文化團體。

1949年,金梁遷居北京,在國家文物部門任顧問。60年代初溥儀被特赦出獄,去看望舊臣金梁,年已八十多歲的金梁臥病在床,但是當他見到溥儀時,仍不顧老病掙扎而起,滾下床叩頭伏地口頌「萬歲爺」。(文:何玉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