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男子排球運動員核心區力量訓練

越野摩托車愛好者 發佈 2020-01-26T14:56:38+00:00

腰椎、髖部和骨盆等聯合周邊肌肉及韌帶產生的力量被稱為核心區力量,以往的傳統力量訓練方法只重視大肌肉群訓練,而核心區力量訓練是基於傳統力量訓練方法,由其發展而來,目的是刺激較深的小肌肉群參與運動。

「核心區」是從解剖學的視角,在運動訓練學上提出的一個概念。腰椎、髖部和骨盆等聯合周邊肌肉及韌帶產生的力量被稱為核心區力量,以往的傳統力量訓練方法只重視大肌肉群訓練,而核心區力量訓練是基於傳統力量訓練方法,由其發展而來,目的是刺激較深的小肌肉群參與運動。如今核心區力量訓練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作為一種訓練方法引入到各個運動項目中進行深入研究,並吸引了很多教練員,他們嘗試將核心區力量訓練加入到體能訓練中。那麼,接下來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怎樣針對不同項目,設計有效的核心區力量訓練,並將其融入到傳統力量訓練中。

在文獻資料法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先進的訓練方法,並針對排球運動的特點和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水平,多次徵詢導師的意見後,制定了排球專項核心區力量訓練方案,並以河北河北師範大學 24 名隊員為實驗對象,對實驗組運動員進行了為期 12 周的核心區力量訓練。為提高訓練水平,在本實驗中將核心區力量訓練分成三個階段,每4 周提升一級,動作難度也相應提高。第一階段訓練方法包括:仰臥式肘腳支撐、仰臥式肩腳支撐、仰臥式單腳支撐、俯臥靜態兩頭起、側臥香蕉兩頭起、左右靜態肘側撐。

第二階段訓練方法為:肘撐球做腹橋、雙手單腳撐球腹橋、單手雙腳撐球抬臂、懸弔帶正向滑雪、懸弔帶側向滑雪(左右)、跪姿腹肌輪推拉。第三階段訓練是結合專項的動作,方法為:平衡墊實心球轉體(左右)、坐姿肩臂彈力帶交替屈伸、坐立球體彈力帶側平舉、直臂平拉懸弔帶、坐立球體模仿扣球(彈力帶)、坐立球體轉體平拉彈力帶(左右)。作者在實驗前後,以及實驗中都進行了相應指標的跟蹤監測,用以評價核心區力量訓練對排球專項素質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傳統力量訓練中加入核心區力量訓練後,實驗組運動員的空中姿態、專項身體機能和素質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專項技術動作的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並由此得出如下結論:核心區力量訓練可以起到矯正動作的作用;有利於加強運動員對力量的精確控制;有利於使運動員肌肉力量得到顯著增加;有利於動量的傳遞;多樣且新穎的訓練方法有利於調動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

排球運動的起源:於 19 世紀 80 年代,美國霍利沃克城基督教幹事威廉·G·摩根,這位對世界充滿愛、對體育充滿了熱情的青年在觀察研究許多不同類型的人進行運動後,得出了年齡對運動者鍛鍊方式的選取有著極大影響的結論。19 世紀後半期是籃球運動誕生不久且正流行的時期,摩根經過長期的觀察探索得出,籃球運動需要長時間跑動並且時常伴有劇烈的撞擊,相比而言體格健碩的年輕人進行這類鍛鍊會更加合適。那麼何不發明一項不那麼劇烈,使年紀稍大的人也能夠接受的運動呢?經過長期探索,摩根結合了網球等多種球類運動的特點,於 1895 年創造出了排球運動。它剛開始時被稱作「小網子」,首先被基督教會中的青年所接受喜愛。

經過不斷的思考探索,於第二年,摩根公布了排球競賽規則,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廣泛承認的排球比賽規則。後來,這項運動的愛好者根據比賽規定不能落地這一點,形象地以「volleyball」為其命,「volleyball」 在美語中意為空中擊球,這個名稱被人們認可,直至今日都在使用。

排球運動的傳播:排球運動自誕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與喜愛,它主要是由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傳播開來,後來又因戰爭,經由士兵流傳到其他國家。受地理、歷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最先感受到排球魅力的是美洲人民,20 世紀初,排球六人制先後傳入了加拿大、古巴等國。亞洲也屬於較早學習排球的地區之一,印度最早,1900 年便已經出現排球運動,1905年,幾經輾轉排球終於傳入中國。不同於美洲,亞洲排球最初為 16 人制,後來經過了12 人制、9 人制兩個階段才逐漸發展為 6 人制的形式,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初時排球運動在人數上並沒有十分具體的規定,而且由於傳播人物、時間、途徑都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如今世界各地排球運動存在差異的局面。

現代排球的發展:上個世紀 80 年代,全球一體化的影響逐步擴大,最終影響到體育行業。各個國家體育戰隊頻繁切磋,使排球打法戰術愈加豐富,並仍在持續創新中。以往一支球隊連冠多年的局面不復存在,一種全攻全守的思想正在世界排壇悄悄蔓延開來。 2,這種打法是結合了中美兩國女排、男排的戰術方法,而總結得出的一種強調速度、前後排配合形成全面進攻局面的技術型打法。

上個世紀 80 年代,我國女排教練袁偉民在詳細研究亞洲、歐洲多個國家的戰術打法後,創造性的研製出了一套攻守得當,變化多端的打法,並明確提出「以高制亞洲,以快制歐洲」的戰略方案。憑藉這套技戰術打法,袁偉民帶領我國女排在 1981 年至 1986年期間,在世界錦標賽、世界盃及奧運會上 5 次奪得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取得如此偉業的隊伍。中國女排奪取「五連冠」正值我國初步改革開放的時期。女排在世界賽場上所取得的榮耀,是當時十幾億國民的驕傲,激勵著全國人民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前進,也使旅居海外的僑胞揚眉吐氣,使他們感到做一個中國人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在中國女排奪取世界冠軍之前,仍記得有外國人嘲諷中國體育運動,認為:「在大球項目上中國不可能取得如同小球項目一般的成功」歷史是最公正的評論家,女排的成功無疑給了那些人最響亮的一個耳光,證明了中國人對球類運動的擅長絕不局限於小球,我國球類運動有著不可估量的前途。而美國男排則是從手法上運用了跳發球和後攻戰術,冒險式地採用了立體進攻模式,也於 1984 年至 1988 年在世界賽場上取得了四連霸的好成績。

選題依據:排球運動作為技能主導類體育競技項目,「高、快、穩」已成為競技排球發展的總趨勢,它對運動員是否具有專項素質、能力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技術動作上為運動員提出了速度、準確、高且穩等諸多要求。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排球運動員有著強大的核心力量做保障是必須的。核心力量是所有競技體育項目專項技能的基礎,全部項目的身體技能訓練都是以其為基礎展開的,它決定了技術動作的完成能否達到流暢、準確的要求。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要適應快速發展的世界排球賽場,提高運動員專項技術變得尤為必須,而結合專項技術與核心力量共同訓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速度、靈敏、耐力、力量、柔韌、協調性的訓練是體能訓練中最主要的六方面,其中力量是運動員尤為重要的一項基本素質,其他幾方面的訓練都必須以它為核心開展起來,因此它成為了運動員水平提高首先要越過的一個難關。通常,優秀的力量素質能夠為運動員在速度、靈敏等方面訓練提供許多幫助,也是其發展水平的決定因素之一,然而速度、靈敏又是運動員能否取得比賽成功的決定因素。這些素質也是教練和運動員日常訓練中不斷改進、發展的要素。

具體地說,在力量方面,對排球運動員的腰腹、上肢、下肢及身體總力量都有較高3的要求。但事實上,在真正的競技賽場上運動員的主要發力點並不是集中在腰腹部,這個部位是作為穩定、協調其餘部位發力的存在。排球運動發力一般是由腿部開始,然後經過腰、肩兩個部位。由此我們能夠知道腰是排球運動員整個發力過程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部位,所以訓練運動員腰部,使之更具柔韌性、協調性,對進一步發展運動員競技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縱觀世界排壇,凡是在世界賽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運動員無不都有強於一般運動員的專項力量,其中高水平的軀幹力量更是能為運動員取得競技場上的成功提供了便利。筆者經過多次省內和全國比賽了解到其他省份地市在日常腰腹肌訓練中大多仍採用較為落後的訓練模式。主要體現在穩定狀態下進行的抗阻力練習。其鍛鍊的肌群主要是人身體淺層的動力大肌肉群,可是對於更為深層的小肌肉群的發展並沒有太大作用,而這些小肌肉群又是發展動作穩定性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肌群。這些小肌肉群缺乏訓練直接導致了運動員在實施排球動作時重心不穩,尤其是在跳躍或處於其他身體無支撐狀況時這個問題表現得特別明顯。

針對上述問題,有人提出了核心區力量訓練的方法,指的是在通過神經支配,對處於核心區的全部肌群進行訓練,連帶對附著於這一區域的韌帶進行伸縮訓練。不同於傳統訓練法的是它是在不穩定的狀態下結合了動力與靜力的訓練,而且更加關注保障動作穩定性的小肌肉群訓練。這種力量訓練方式是在運動鏈的原理基礎上,結合身體全部肌群和關節在排球運動中的特點對其進行整體練習,全面訓練而不是針對某一肌群而孤立其他肌群的訓練,以實現增強神經對肌肉群的控制能力、發展各個肌肉群的合作協調能力、提高核心區力量穩定性的目的。該訓練也間接影響著上、下肢發力,因為核心區為上下肢發力的著力點,核心區肌肉群互相協調多多加入到運動中來,可以為一部分肌群減少負擔,也提高了動量在運動進行中的利用率。

研究目的與意義:在世界排壇競爭激烈的當下,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體能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體素質和體能訓練理念滯後、訓練方法陳舊已經成為目前高校排球項目訓練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排球核心區訓練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通過探索各類先進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比量化研究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探索分析實驗數據,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觀點,旨在提高運動員核心區力量水平,以使我校排球運動能夠在賽場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望本研究能為我校排球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1 文獻綜述:1.1 排球運動的專項技術特點分析排球運動項目是一種典型的集體攻防隔網對抗項目,球隊總體攻防水平的提高並不是由某個運動員實力上升就能夠實現的。它的整體水平不等於每個運動員實力的疊加,而是取決於全體運動員能否互相協作,協調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相對於籃球這類身體接觸較多的集體運動而言,排球運動中的干擾性因素並不多,但競技比賽的得分特點決定了其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仍然是關鍵競技能力,沒有過硬的技術動作,根本無法實現比賽目的。

「技術全面、發展高度、快速多變」是當今排球運動發展的主要特點,運動員身材普遍提高,身體素質不斷增強的今天,進攻戰術的運用更注重實效性,以往跑龍套式花哨的進攻戰術已經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實效、更具威力的進攻。綜上所述,在排球運動中,作為控制肢體基本動作的軸心,核心區力量訓練就越來越被運動員重視,發展核心區力量,能夠為運動員扣球前助跑、起跳、跳躍中流暢動作的完成以及整個運動鏈中的動量傳遞提供幫助,使運動員擊球動作更加接近「快、穩、准」的要求。

1.2 力量素質及其訓練,各方面素質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力量之上的。《運動訓練學》中明確提出,力量是一切體育鍛鍊的源泉。人體的運動無論是往哪一個方向移動,無論是採用直線還是曲線運動,只有在有力量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1]。排球運動是一項攻防隔網運動,對抗雙方基本沒有身體接觸,但是其變化多樣的技術打法,跑跳結合的運動方式,身體每個部位的力量協調都對能否成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排球運動是一項實際戰術要求很高的運動,因此排球運動員需要具備極佳的身體素質,力量是發展其他素質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素質能夠過關,那麼能夠給其他素質的提高帶來許多便利。

當然運動員擁有強健的肌肉群與過硬耐力並不是對其力量提高的全部要求。一名優秀的排球運動員還需要有快速激發力量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擁有「爆發力」。相關專家肖傑[2]曾說,作為一切素質的源泉,好的力量不僅能夠幫助其他素質得到提高,它還有助於人體對抗引力,進而更高更快的完成流暢的動作。而運動員常見的較細微損傷,通常通過對相關部位有針對的力量訓練,能夠起到幫助恢復的作用。近些年來作為競技5運動,排球賽況朝著愈加激烈的境地持續發展,作為一名排球運動員,沒有強大的核心區力量做支撐,很快會被淹沒在優勝劣汰中。至今,大學生排球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大多數還停留在採用「穩定狀態下進行抗阻力練習」的訓練方法,這種訓練方法僅僅關注大肌肉群的發展,而忽視了對力量穩定性有著極其重要作用的小肌肉群。

實際競賽中,時常會有一些詭異的來球和意想不到的高難度救球和扣球,往往這些高難度動作動用的就是深層肌群,力量訓練不全面勢必會增加損傷的發生幾率。而且核心區力量與力量穩定性之間存在著聯繫,如果運動員不具備穩定和平衡的基本素質,那麼完成動作時,也會出現有力發不出的情況,使動作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同時發展力量、穩定等多方面素質。1.3 核心區、核心區力量定義及作用

1.3.1 核心區定義、作用《現代漢語大辭典》將「核心」一詞註解為「重要的中心」。解剖學將脊椎、髖關節和骨盆定義為人類身體的核心區域,是人類身體承接上下的部位,是上下肢連接的重要部位。當下,Ian Hasegawa、Travis Brown、王衛星、陳小平、黎涌明等人在世界核心區力量訓練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者們對核心區在人體上的劃分持有幾種不同意見。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劃分是:王衛星[3]提出,核心區顧名思義即人體的中間區域,是包括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連同骨盆在內的區域,其中有腹肌、背肌、體側屈肌等大肌肉群,也包括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以及這些部位深層的小肌肉群。

而 Travis Brown[4]又提出了不同的劃分意見,核心肌肉是位於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並將腹橫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等歸為最主要的核心區肌肉。雖然存在著差異,但是學者們大多都將脊椎、髓關節和骨盆及其周圍的肌肉群歸入核心區的範疇內。本文作者尊重每一位專家學者的觀點,但結合本文的實驗研究,更為傾向王衛星的觀點。核心區是人體承接上下的關鍵部位,是運動鏈的核心,優秀的核心區力量控制能力能夠形成一個穩定、平衡的核心區力量平台。運動中重心的平穩、力量的疏導都離不開核心肌群,同時它也是運動員發力鏈上重要的一環[5]。

1.3.2 核心區力量定義、作用當下,對核心區世界各地並沒有統一的命名,美國稱其為核心力量,歐洲大部分國家把它叫做軀幹支撐(穩定)力量,我國大範圍地區稱其為核心區力量。黎涌明[6]等人指出利用身體中心部位,控制運動,建立傳導上下肢力量平台的力量能力就是核心力量。6李海肖[7]在《競技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理論研究及其在健美操訓練中的應用中》一文中指出,人體使關節、軀幹得以穩定的力量就是核心力量,它還是一種連接軀幹各部分的力量。張成[8]則在《對男子 100 米短跑運動員實施身體力量訓練實驗性的研究》一文中,

以文獻綜述和對專家進行的訪談結果結合起來闡述他核心力量的理解,認為「通過神經支配,處於機體核心區的全部肌群伸縮而產生的一種力量」是其實質。《核心區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核心區力量》中趙佳[9]對核心區力量做出如下定義:「核心區肌肉群穩定人體中心力量,使人體動作得到最佳的效果的能力」上述觀點可以得出核心(區)力量是人體核心區的一種力量能力,根據本研究的實驗結果,作者更欣賞黎涌明等人的觀點,並且為了研究的便利,在下文中都將這種力量能力稱為核心區力量。探索研究得出能夠對重心運動進行有效控制、具有傳導上下肢力量,減少動量在傳遞中流失,以提高傳導效率的能力就是核心區力量。

1.3.3 核心區力量與核心區穩定性:在科學界對核心穩定性(人體核心部位的穩定程度)進行研究時便提出了對核心區力量的定義。我國黎涌明等學者分析研究核心區力量和核心區穩定性,並不認同這是同一種概念的觀點。他們指出核心穩定性是人體在運動中展現出的一種身體姿態,這種穩定的姿態能夠為機體發力提供平台,成為人體移動、跳躍的力量源泉,同時也能夠幫助人體運動鏈上動量的傳導[10]。核心區力量應該被放在與上下肢力量同等的位置,它是核心部位的肌肉群、韌帶之間的相協調而產生的。核心區力量具有穩定人體中心,輸導上下肢力量、使人體做出有效動作的能力。因此核心區力量水平決定了核心穩定性的高低,這是通過探索研究人類核心區力量訓練而得出的結論。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Pan jbim[11]率先提出了脊柱穩定性的概念,並進一步規定被動脊椎骨、主動脊柱肌肉和神經控制單元三個系統。

後來1992 年 Panjbim[12]又進一步提出了核心穩定性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合理範圍內維持核心區域穩定的一種能力。率先將這一概念運用到體育行業的是 Kibler[13],他對核心穩定性的定義又不同於前人的觀點,他認為在運動中,使骨盆和軀幹肌肉群達到穩定,並使機體對力量的控制達到最佳狀態的能力就是核心穩定性。大量現代科研顯示,在所有的運動中,核心區力量都不是作為直接發力點而存在的,它最主要的作用體現在增強核心區穩定性,控制其在穩定與不穩定兩種狀態下的自由轉換,支撐上下肢發力,並為上下肢力量提供傳導。綜合各方面意見,我們可以得出核心區穩定性是核心區力量訓練的目的。

1.3.4 核心區力量訓練方法與手段:近年來,核心區訓練越來越被人關注,方式也不斷改變增多,如增加了多種墊上、平衡板上、瑞士球上等練習,每一種訓練方法都有其獨特之處,平衡板上的練習有助於加強神經對肌肉群的控制能力,而墊上獨手練習則是針對人體力量穩定性的。經過總結可以發現核心區訓練從不同的角度來分大致能夠分為以下幾種,見表 1表 1 核心區主要訓練類型

由外部環境劃分 由負荷方面劃分 由運動方向劃分 由用力方式劃分

穩定 非穩定 徒手 負重 一維 多維 靜力型 動力型 靜動力交替在《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區力量訓練研究》中王衛星也提出了一種分類核心區訓練的觀點,他將其分為 7 種不同的類型:1、單人徒手練習 2、睜眼與閉眼中的站立練習 3、單一器械下開展多項練習 4、綜合器械下的多種練習 5、雙人練習 6、他人幫助下展開的練習 7、各種 Pilates 練習形式。

「負荷小次數多」是核心區練習的指導思想,一般來說靜力練習的持續時間僅在 30秒至 60 秒之間,動力組練習每組需重複 20 次以上,並且伴隨運動員水平的增高,訓練難度、強度都會相應的增加,通常有每組持續時間延長、重複次數增加和負荷量增大幾種方式,有時教練會在訓練中逐步以器械練習代替起初的徒手練習,也會加大運動員練習動作的難度,這能夠逐步增強運動員神經的控制能力,也能夠使運動員更好的把握動作要點。

1.4 核心區力量訓練與專項結合的研究現狀馮春暉對核心穩定性的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區力量訓練的概念,起初是為了幫助運動員在身體損傷後儘快恢復,後來進一步研究發展才成為了運動員訓練方式。教練會根據運動員身體特點與各自擅長的領域,設計適合運動員發展的訓練方式,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王虎等人曾在理論層面上探索核心區力量訓練與傳統訓練之間的聯繫,他們提出其中最大的差異是核心區力量訓練較其他訓練方式多出了以一種「不穩定因素」,正是這一因素的加入,使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傳統訓練方式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使之逐漸發展成為對傳統力量的拓展。

在挪威有科研成果顯示,核心區訓練能夠幫助運動員在做出動作時降低其下肢搖擺速度,從而穩定運動員踢球時的重心,並對行進速度做出有效的控制。通過訓練能夠降8低運動員力量在傳導過程中的損耗,從而提升力量的利用率。核心區力量對多種運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類似標槍這種需要固定肌肉近端,利用末端發力的運動,少不了核心區力量的加入,它能夠增強上下肢力量的傳導速度。那些以跑、跳為核心的運動,需要利用腿部作為最終發力點,其實也離不開上肢與腰腹力量的加入,在這種運動中動作的完成水平主要是看運動員對核心區的掌控能力。

張高華在對運動員核心區力量訓練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為了持續運動所需的肌力,神經會控制儘可能多的肌群加入到運動鏈中,在這個過程中,核心機群能夠對身體穩定性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多項數據都能表明核心區力量較傳統力量訓練能夠為運動員各方面素質發展提供更多幫助。

王潤生針對大學生中女性的核心區力量訓練探索研究,將女大學生訓練通常會採用的健美操訓練與之相比較,發現無論是在身體機能還是在形態上,核心區訓練都能夠提供好的影響,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在幫助女性提高肺活量等身體機能的同時,提升女性的力量與平衡。並使之變得更加靈敏。進而得出比之健美操訓練,這種訓練方式更能幫助女性鍛鍊核心區域肌力。

羅端芬通過對游泳運動員進行的核心區力量訓練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肌群之間的相互協調和核心區對運動重心的控制是決定專項技術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核心區穩定能夠幫助運動員形成這種能力,由此能夠得知核心區力量的重要性,及其對游泳運動員的技術提高的意義。李文霞在對投擲運動員核心區力量訓練方式進行研究後,提出核心區力量對該項目運動員在賽場上取得高分數有重要的意義,是運動員提升自身技術必須考慮的因素之

一。並且他進一步闡釋,發展運動員力量素質決不能只訓練某個單一的肌群,而是要將人體所有肌群看成一個整體,充分考慮肌群之間的協調性。在完成動作時,核心機群在傳導上下肢力量、使運動重心穩定等方面發揮這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區域是人體中承接上下的一個部位,而核心區力量訓練主要就是為了使這個部位更好的發揮連接、協調身體各部分的作用,使力量的利用更加高效經濟。當然在加強核心區力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四肢的訓練,只有機體各部位都達到最佳狀態,才能為運動員完成動作提供最大的幫助。

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能夠得知運動員專項能力的發展離不開核心區力量訓練,我們必須結合每種運動的獨特之處來設計適合該項目運動員的核心區力量訓練方法,以能夠配合運動員其他的訓練方案,如果妄圖用一種訓練方案發展所有項目運動員的能力,根9本無法適應發展愈來愈快的現代體育賽場。對於大學生排球運動員這個特殊的群體,我們應當採用何種訓練方式才是最適合他們發展的,這還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索研究。

1.5 排球運動員核心區力量訓練研究現狀有科研成果顯示,運動員訓練時將核心區力量訓練與專項技術訓練結合起來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對大學生運動在進行相關訓練時提出要結合自身發展項目的特點的要求,不能夠隨意照搬照套他人的核心力量訓練方式。而且在制定訓練計劃時,需要全面把握排球運動的動作要點,這非常重要,動作要點是提升運動員技術水平的關鍵之處,而核心區力量訓練的作用終歸還是需要被顯示在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升上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吳雪清指出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協調身體各部位力量,使運動重心更加穩定。張逸文進一步指出核心區穩定性的增強對身體各部分在完成動作時始終處於正確的位置很有幫助,核心區力量的發展也能夠使脊柱在運動中得到有力的保護,同時提高運動員適應賽場不尋常情況的能力,核心區力量相當於為上、下肢發力提供了堅實的平台,它加強了神經對肌群的控制,使儘可能多的肌群加入到運動中,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單一肌群的負荷。深層小肌群參與到運動中,能夠使穩定性得到一定的保障,由此減少賽場上運動員緊急傷害情況的發生。

1.6 核心區力量訓練對排球運動員動作模式影響研究現狀運動員動作技能必須是神經、認知、感知等多個系統有機結合共同完成。在訓練中,運動員在關注動作完成數量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完成過程中是否做到位。有研究表明,排球運動員在完成扣球動作時,核心區肌群已收縮為四肢發力提供支撐,四肢力量的大小也收到核心區力量大小的影響,通俗地講就是在完成這個動作時發揮著核心作用的是人體核心區域中的軀幹肌。

如果運動員想協調發力做出高質量的扣球,則對運動員核心區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核心區力量增大才能為四肢發力提供堅實的支撐,才能保證身體在快速移動或急轉急停時保持平衡,從而使運動員的技術動作能夠正常施展。運動員擊球時,從跳躍時開始產生力量,通過腿、腰、肩等部位,最後通過手部作用到球上,完成擊球動作。在這條運動鏈上,核心區域起到了連接上下的作用,核心區力量的大小對上下肢動作是否穩定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核心區力量的提高能夠保證技術動作的準確完成,也能夠使力量的利用更為經濟有效。

1.6.1 核心區力量訓練對排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影響研究現狀:隨著世界競技賽事愈加激烈,競技排球也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與戰略比拼,也是對教練員、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考驗。賽場上,運動員要想使動作完成達到理想的效果,心理素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運動員的體能。運動員核心區力量的大小對能否經濟高效地利用力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給排球運動員進行體能素質鍛鍊時,需要結合運動項目動作的特徵,在關注大肌肉群的發展時,也注重更深層次的小肌肉群的發展。同時利用一些「負荷小,速度快」的訓練來提高運動員的快速力量形成的能力。當下排球訓練中多採用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負重練習等手段來提升運動員的腰腹力量,這些都是傳統的力量訓練方式。競技賽場上情況多變,往往需要運動員有十分敏捷的反應能力,所以運動員的運動重心很有可能不穩定,進而使運動員上、下肢在完成動作時也不能保持穩定的狀態。

那麼如果在不穩定的狀態下,上、下肢也能夠協調發力,是運動員在賽場上制勝的法門,這也更加體現了核心區力量對專項技術動作完成的重要意義。作為人體的中心區域,核心肌群能夠保證運動重心的穩定性。所以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條關係鏈:核心肌群強健,軀幹穩定,技術動作完成好,那麼反之,則是核心肌群能力弱,軀幹穩定性不足,技術動作的完成也將大打折扣。所以核心區力量能夠幫助運動員在賽場上有更完美的發揮。將傳統力量訓練與核心區力量訓練相結合,能夠使大學排球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例如排球後排進攻時,從助跑到起跳再到空中姿態展腹引臂要形成一個流暢的過程。為了提高力量的利用率,使力量最終大部分能作用於球上,需要加強核心區對力量的傳導能力以及增強對身體平衡的控制。在進行排球扣球動作時,核心區穩定能夠為上、下肢發力提供堅實的平台,這種支撐穿於從助跑、起跳、擊球、落地一系列的動作,核心區在人體處於承接上下的部位,能夠起到傳導、整合力量的作用,提高力量利用率。當然在實際訓練時,我們要制定符合排球運動項目特點的訓練方案,也應根據運動員身體素質發展水平的不同為他們提供適合的訓練方案。

王秋雲對瑞士球練習進行研究,得出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幫助訓練深層次的小肌群,這些小肌群具有增強機體穩定性的作用,可以使運動員即使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也能夠在完成技術動作時發揮正常水平,從而幫助運動員在競技賽場上取得更高的榮譽。排球運動的所有動作都需要通過移動來實現,再高難度的動作只要肌肉群間協調配合也能夠取得極佳的效果。隨著專家學者對排球訓練的關注,各種訓練方式層出不窮,競技賽場對運動員技術動作、身體素質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 研究對象與方法,2.1 研究對象河北師範大學男子排球專項隊員傳統力量訓練結果與核心區力量訓練結果為本文研究對象。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核心區力量、競技排球、大學生運動員等為本文關鍵詞。以這些關鍵詞為基礎,整理了前人發表的研究成果和解剖學等多門學科專業資料,旨在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為實驗的制定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2.2.2 數理統計法通過 SPSS18.0 統計軟體對 24 名實驗參與者的各時期數據進行分析管理

2.2.3 邏輯分析法採用邏輯分析的方法處理數據統計的結果,研究分析核心區力量訓練使運動員各方面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因。

2.2.4 實驗法2.2.4.1 實驗對象將河北師範大學 24 名各方面素質水平無較大差異的男子排球運動員分為兩組,每組 12 人,其中 A 組採用傳統腰腹力量訓練,作為對照組,B 組則採用含有現代訓練理念的核心區力量訓練,作為實驗組。表 2 顯示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員在進行相應訓練前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並無明顯差異。表 2 測試對象基本信息

2.2.4.2 測試時間與地點對 24 名實驗參與者的各項素質測驗於 2014 年 2 月在河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樓展開。

組別 N/人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 訓練年限/年實驗組 12 21.3±3.4 189.25±3.92 78.87±5.12 7±2.5對照組 12 21.5±3.2 188.64±4.37 78.12±5.25 7±2.5 2.2.4.3 實驗設計(1)訓練開始前對各組排球運動員進行一次核心力量素質測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選取出兩項身體素質指標:平板支撐和擲羽毛球。按照測試數據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本實驗選取了實驗組與對照組各自的縱向對比的實驗設計方法,並採用配對 T檢驗的方式測試數據。(3)本研究選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組間橫向對比的實驗設計方法,同時使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檢測相應數據。

2.2.4.4 實驗實施在實驗開始前對實驗對象的基本身體素質進行測試,記錄分析相關數據,按照各項指數平均分為兩組,同時依照實驗方法設計兩組具體訓練安排。以 12 周為一個周期,訓練完結後再對兩組成員進行各項身體素質的測試,將所得數據通過 SPSS18.0 統計軟體檢測分析,以分析結果為依據,探索得出最終結論。

2.2.4.5 實驗控制河北師範大學 24 名各方面素質水平無較大差異的男子國家二級排球運動員,在近 2個月,沒有出現過影響運動功能的傷病和肌肉酸疼現象;可以全程配合完成整套實驗。(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訓練總時間相同:共 12 周,每周一、三、五下午訓練,每次約 30 分鐘(2)兩組的訓練總量和強度相同。強度的控制:都採取心率儲備強度百分比(最大心率-安靜心率)*50%+安靜心率的運動強度方法進行控制。方法:即刻 10 秒心率。(3)實驗要求運動員在正常訓練後不在做與實驗相關的訓練內容,兩組由相同的教練帶領,負責訓練和控制,並整理相關的訓練狀況。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他訓練內容完全一樣。

2.2.4.6 測試指標和要求(1)八級腹橋指標測試:測試在河北師範大學籃球館進行。通過講解和正確動作示範讓受試者熟悉該指標要求和特點,並進行測試前熱身,嚴格按照測試方法進行測試,記錄參數。(2)助跑摸高指標測試:測試在河北師範大學籃球館進行。通過助跑摸籃板上的刻度來測試受試者的彈跳高度,通過記錄得到參數。(3)原地四次摸高指標測試:測試在河北師範大學籃球館進行。通過原地四次摸籃板上的刻度得到參數,算出四次均值。(4)立定十級跳指標測試:測試在河北師範大學籃球館進行。讓受試者了解立定十級跳的動作要領,比如手臂擺動與下肢要協調、騰空後的腿部姿勢等,通過記錄得到參數。(5)拋實心球(站、立、坐):測試在河北師範大學籃球館進行。對受試者講解動作要求,嚴格按照動作要求進行測試,通過記錄得到參數。2.2.4.7 測試使用儀器實心球、米尺、測試秒表、瑞士球、平衡墊、腹肌輪、懸弔帶、彈力帶。

2.2.4.8 訓練方案實驗組:用核心區力量訓練方式訓練 12 周,分別在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進行三次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約 30 分鐘,該組在傳統訓練方式上拓展使用了含有「核心區力量」理念的新型訓練手段。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徒手基礎階段(1-4 周)、第二階段單一器械鞏固階段(5-8 周)、第三階段結合專項階段(9-12 周)。對照組:採用傳統腰腹訓練方式,訓練周期、次數、每次持續時間均與實驗組相同。該組一般進行如仰臥起坐、蛙跳這類在該校日常訓練中經常會使用到的腰腹肌力量訓練

手段。以合理鍛鍊的原則為基礎,制定長達 12 周,每周三次,每次持續約 30 分鐘的訓練計劃,訓練加入了瑞士球、實心球、懸弔帶、腹肌輪等器械訓練方式。實驗操作者在每項動作完成後採集被試者 10s 內的心律,初步預測在實驗第一階段強度控制在最大儲備心律的 60%至 70%,其中最大儲備心律的算法是用(220-年齡-安靜時心率)%加上安靜時心率,第二階段控制在 70%至 80%,第三階段上升到 80%至 90%。

方案設計:第一階段為徒手基礎階段(1-4 周):主要鍛鍊方式是穩定條件下身體姿態的保持以及肢體的可控運動。目的在於使運動員的核心基礎力量提高的同時,增強運動員核心區各部位深層小肌肉群的協調控制能力。該階段的訓練時間為:每個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進行核心區力量訓練,每節訓練課採取循環練習法,按照訓練內容的不同設置 6 個動作,連續完成 6 種動作為一組,每個動作間歇 40 秒,共 3 組;每組之間間歇 2 分鐘。見表 3 14

訓練時間 訓練內容 數量與間歇時間1-4 周1 仰臥式肘腳支撐2 仰臥式肩腳支撐3 仰臥式單腳支撐4 俯臥靜態兩頭起5 側臥香蕉兩頭起6 左右靜態肘側撐4x30 秒 間歇 40 秒4x30 秒 間歇 40 秒4x30 秒 間歇 40 秒4x20 秒 間歇 40 秒4x15 秒 間歇 40 秒4x30 秒 間歇 40 秒第二階段為單一器械鞏固階段(5-8 周):主要鍛鍊方式是非穩定條件下身體姿態的保持以及肢體的可控運動,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運動員全身各部位都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下的動力平衡之中。目的是在上一階段鍛鍊的基礎上讓更多的關節和肌肉參與到運動中,提高神經對核心部位肌肉的募集與控制,提高運動員的本體感覺。見表 4表 4 第二階段訓練計劃訓練時間訓練內容數量與間歇時間5-8 周1 肘撐球做腹橋2 雙手單腳撐球腹橋3 單手雙腳撐球抬臂4 懸弔帶正向滑雪5 懸弔帶側向滑雪(左右)6 跪姿腹肌輪推拉4x30 秒 間歇 30 秒4x30 秒 間歇 30 秒4x30 秒 間歇 30 秒4x15 次 間歇 30 秒4x20 次 間歇 30 秒4x10 次 間歇 30 秒第三階段為結合專項階段(9—12 周):核心力量訓練完全進入不穩定動力練習階段,計劃訓練過程中大部分規定動作,如拉、舉輕器械都將在瑞士球上進行。這一階段注重將訓練內容與排球動作相聯繫,發展運動員專項力量水平。要求運動員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快速完成規定動作。見表 5表 3 第一階段訓練計劃15表 5 第三階段訓練計劃

訓練時間訓練內容數量與間歇時間

9-12 周1 平衡墊實心球轉體(左右)2 坐姿肩臂彈力帶交替屈伸3 坐立球體彈力帶側平舉4 直臂平拉懸弔帶5 坐立球體模仿扣球(彈力帶)6 坐立球體轉體平拉彈力帶(左右)4x10 次 間歇 30 秒4x10 次 間歇 30 秒4x15 次 間歇 30 秒4x15 次 間歇 30 秒4x15 次 間歇 30 秒4x15 次 間歇 30 秒傳統力量訓練(對照組)力量訓練計劃安排見表 6表 6 傳統力量訓練計劃方案

訓練時間訓練內容 訓練量:星期一1.肩負槓鈴弓箭步 4x15 次 間歇 30 秒2.交叉、並步攔網 4x12 次 間歇 30 秒3.徒手蛙跳 4x18 米 間歇 30 米4.收腹跳 4x15 次 間歇 30 秒5.提踵 4x50 次 間歇 30 米1.伏地挺身 4x20 次 間歇 30 米2.引體向上 4x15 次 間歇 30 米3.啞鈴手腕屈伸 4x30 次 間歇 30 米4.壺鈴屈伸 4x15 次 間歇 30 秒5.靠牆靜蹲 4x40 秒 間歇 30 秒1.仰臥起坐 4x25 次 間歇 30 秒2.仰臥兩頭起 4x20 次 間歇 30 秒3.肩負槓鈴體轉 4x20 次 間歇 30 秒4.後拋實心球 4x10 次 間歇 30 秒5.仰面空蹬自行車 4x30 次 間歇 30 秒星期三星期五163 實驗結果與分析3.1 實驗前對實驗對象的分組依據表 7 訓練前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區能力差異性

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平板支撐擲羽毛.290±0.2029.214±1.2231.301±0.199.136±1.0230.8210.920實驗前將被試 24 名運動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平板支撐和擲羽毛球的測試方法,得出實驗前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數據。通過對表 7 顯示,採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性的結果:訓練開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核心力量方面並不存在較大區別,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沒有差異性。然後按單雙號將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以上分組體現了完全隨機分組原則。3.2 身體素質指標成績對比分析

3.2.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八級腹橋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檢驗表 8 訓練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八級腹橋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八級腹橋 2.114±0.312 2.226±0.223 0.823實驗初期,表 8 顯示的為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性檢驗的結果,通過比較數據,可以觀察到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並無較大差別,由此可知在這項指標上兩組不存在差異性。

3.2.2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八級腹橋測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表 9 試驗前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八級腹橋測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指標實驗前平均值±標準差實驗後平均值±標準差p實驗組八級腹橋 2.114±0.312 2.746±0.212 0.124對照組八級腹橋 2.226±0.223 2.239±0.254 0.261表 9顯示為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比較實驗前後八級腹橋測試差異性的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並沒有明顯差別(P﹥0.05),但通過實驗組前後核心區力量訓練測得的平均值有明顯提高。而對照組沒有出現差異性變化(P﹥0.05)。分析結果如下:在實驗組的訓練中加入了穩定狀態下的靜立練習訓練。從生理學角度來說,靜立練習可有利於增長肌肉耐力,從一定層面上,核心區力量訓練能夠訓練到更為深層的小肌肉群。肌肉耐力的增長導致試驗後實驗組對比對照組的八級腹橋時間上有了明顯提高。

3.2.3 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後八級腹橋測試指標的橫向對比分析表 10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八級腹橋的差值橫向比較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八級腹橋 0.632±1.232 0.013±1.213 0.0621表 10 表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八級腹橋測試數據實驗前後之差,分析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在該項指標上均未出現明顯進步(P﹥0.05)。導致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原因,其一是由於本次實驗周期僅有 12 周,每周實驗參與者只訓練三次,總共訓練的次數實在太少,而且每次訓練的時間也保持在 30 分鐘上下,而當中運動員採用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時間占整個訓練時長的比例的 50%,採用該訓練方法的時長不夠可能是導致兩項數據沒有顯著差異的因素之一。其二,運動員對八級腹橋動作的不熟悉,也有可能導致最終測試數據之間差異的減小。

3.3 助跑摸高的測試分析3.3.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檢驗表 11 比較訓練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測試結果的差異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助跑摸高 3.141±0.213 3.146±0.124 0.85表 11 顯示為實驗初期,訓練開始前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差異性的結果,通過比較數據,可以得出:兩組運動員的這項指標數據並無較大差別,由此可知兩組運動員助跑摸高發展水平基本相同。

3.3.2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的縱向對比分析表 12 訓練前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測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指標實驗前平均值±標準差實驗後平均值±標準差p實驗組助跑摸高 3.141±0.213 3.183±0.233 0.067對照組助跑摸高 3.146±0.124 3.157±0.154 0.261表 12 顯示為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比較實驗前後助跑摸高測試差異性的結果:數據顯示,實驗組並沒有較大差異出現,雖然 P﹥0.05,但實驗組經過核心區力量訓練後測得的平均值有明顯提高,說明實驗組還是好於對照組的。而對照組沒有出現差異性變化(P﹥0.05)。

分析結果如下:快速力量顧名思義即是一種速度與力量整合而成的人體素質,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肌肉能夠快速收縮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是人體速度與力量結合的一種表現。多數學者認為,肌群的最大張力和其收縮速度是影響快速力量的兩項重要指標。實驗組訓練中針對運動員此種能力的增強設計了相應的瑞士球訓練,旨在增強核心區傳導力量的能力,以使運動員合理協調的用力,並達到運動鏈的完整。

3.3.3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測試指標的橫向對比分析表 13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的差值比較分析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助跑摸高 0.042±0.213 0.011±0.369 0.042*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表 13 顯示了分析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助跑摸高測試數據之差的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助跑摸高測試指標的差值,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P<0.05)。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排球運動中,起跳的高低決定了扣球的殺傷力。運動員在完成技術動作時,首先是由核心肌群的收縮發力開始。排球運動員在進行起跳時,核心肌群首先收縮發力以穩定脊柱,並協調下肢的發力,保證下肢發力更為高效,同時為下肢發力創造了一個力量平台。實驗組的訓練中加入了核心區力量訓練,完善了運動員助跑起跳的協調用力,加強了運動鏈力的傳導,同時也起到了空中穩定姿態的作用。從整體上提高了實驗組運動員的摸高高度。

3.4 原地四次摸高的數據分析3.4.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檢驗表 14 訓練前原地四次摸高測試指標的差異性分析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原地四次摸高 3.112±0.322 3.107±0.124 0.88表 14 顯示為實驗初期,訓練開始前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差異性的結果,通過比較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在原地四次摸高測試水平上並無較大差別(P﹥0.05),由此可知兩組運動員原地四次摸高發展水平基本相同。

3.4.2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測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表 15 試驗前後原地四次摸高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指標實驗前平均值±標準差實驗後平均值±標準差p實驗組原地四次摸高 3.112±0.322 3.142±0.013 0.003**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 3.107±0.124 3.114±0.004 0.260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表 15 顯示為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比較實驗前後原地四次摸高測試差異性的結果:分析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已經出現明顯差別(P<0.05),對照組與之相反,沒有較大變化(P﹥0.05)。

分析結果如下:以實驗組對比對照組而言,在實驗組的訓練中加入了核心區力量訓練,提高了實驗組運動員的核心區穩定性,增加的瑞士球的訓練對訓練運動員下肢耐力有極大幫助,因此也影響了實驗組成員原地四次摸高的能力。

3.4.3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的橫向對比分析表 16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的差值橫向比較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原地四次摸高 0.042±0.213 0.006±0.329 0.031*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表 16 顯示了分析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原地四次摸高數據之差的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原地四次摸高測試指標的差值,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P<0.05)。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運動員在完成起跳動作時,首先是由核心肌群的收縮發力開始。排球運動員在進行起跳時,核心肌群首先收縮發力以穩定脊柱,並協調下肢的發力,保證下肢發力更為高效,同時為下肢發力創造了一個力量平台。因此從某個層面上來看,運動員起跳高度與核心力量強弱有著極大的關係。

3.5 立定十級跳的數據分析3.5.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檢驗表 17 訓練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測試指標的差異性分析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對照組平均值±標準差p立定十級跳 25.413±2.102 25.113±2.124 0.79表 12 顯示為實驗初期,訓練開始前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差異性的結果,通過比較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在立定十級跳測試水平上並無較大差別(P﹥0.05),由此可知訓練前兩組運動員立定十級跳發展水平基本相同。

3.5.2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的縱向對比分析表 18 試驗前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指標實驗組平均值±標準差實驗後平均值±標準差p實驗組立定十級跳 5.413±2.102 26.323±2.013 0.003**對照組立定十級跳 25.113±2.124 25.613±2.320 0.261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表 18 顯示為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比較實驗前後立定十級跳測試差異性的結果:分析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已經出現明顯差別(P<0.05),對照組與之相反,沒有較大變化(P﹥0.05)。

分析結果如下:在訓練的過程中,實驗組進行了現代核心訓練練習。在立定十級跳時,核心肌群首先收縮發力以穩定脊柱,並協調下肢的發力,保證下肢發力更為高效,同時為下肢發力創造了一個力量平台。由此可以得出從一定層面上看,下肢發力的強弱與核心區力量相關。

3.5.3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測試指標的橫向對比分析表 19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的差值橫向比較立定十級跳 0.042±0.213 0.006±2.569 0.034表 19 顯示了分析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立定十級跳測試數據之差的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立定十級跳測試指標的差值,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P<0.05)。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運動員在完成十級跳的起跳、騰空、落地的動作時,核心區肌群需要收縮發力保持軀體的姿態,協調上下肢的擺盪。馬步騰空與單腿落地無不需要強有力的核心區力量作支撐。3.6 拋實心球的數據分析

3.6.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拋實心球測試指標的差異性檢驗表 20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拋實心球測試指標差異性比較原地 8.534±2.165 8.362±2.074 0.631坐姿 4.171±1.533 4.095±1.662 0.535助跑 10.156±2.045 9.783±1.984 0.432表 20 顯示為實驗初期,訓練開始前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式,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差異性的結果,通過比較數據,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運動員在拋實心球測試水平上並無較大差別(P﹥0.05),由此可知訓練前兩組運動員拋實心球發展水平基本相同。

3.6.2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拋實心球測試指標的縱向對比分析表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後拋實心球測試指標縱向對比比較原地 8.534±2.16510.147±1.7650.013*坐姿 4.171±1.5336.244±1.4550.034*助跑 10.156±2.04513.118±0.9840.000**對照組原地 8.362±2.0749.007±0.9840.078坐姿 4.095±1.6624.583±0.4450.156助跑 9.783±1.98410.223±1.0270.066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表 21 顯示為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比較實驗前後拋實心球測試差異性的結果。

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拋實心球各測試指標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未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結果如下:在訓練實驗的過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採用了傳統的訓練方法,如負重蛙跳,從解剖學上看,此類高負荷練習能夠提高運動員的最大肌力。由於這種訓練方式離不開脊柱力量的參與,因此也可以訓練到某些深層次的小肌群。最大肌力是影響側拋實心球的一項重要指標。觀察兩組的實驗數據,可以觀察到實驗組的相關水平提升遠超過可實驗組,這能夠為核心力量訓練可與提升機體肌群的協作能力提供理論依據,由於核心區力量能夠為上下肢發力提供平台,也能夠幫助上下肢力量傳導,所以實驗組運動員三種不同姿態側拋實心球的測驗數據都有所提高。

3.6.3 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測試指標的橫向對比分析表 22 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拋實心球測試指標差值比較原地 1.613±1.133 0.654±1.107 0.031*坐姿 2.073±1.035 0.488±1.224 0.000**助跑 2.962±0.224 0.440±1.236 0.000**註:*代表差異顯著 P<0.05;**代表差異非常顯著 P<0.01 表 22 顯示了分析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拋實心球測試數據之差的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拋實心球測試指標的差值,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P<0.05)。分析上表實驗組和對照組三種姿態拋實心球測試數據,能夠得出:使用現代核心力量訓練法的實驗組相關能力的提升遠遠快於對照組。這也進一步向我們闡述核心區力量對上下肢力量傳導的重要性以及現代核心訓練法對運動員肌群協調能力的幫助。


結論通過 12 周的核心區力量訓練,實驗數據向我們展示相比傳統力量訓練本研究中所實施的核心區力量訓練在幫助運動員矯正動作模式上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通過 12 周的核心區力量訓練後,八級腹橋等指標都有了顯著性增長,說明核心區力量訓練可以有效的發展排球運動員的核心區耐力,而且訓練效果比單純傳統力量訓練增長明顯。

通過 12 核心區力量訓練,使排球運動員的肌肉收縮能力得到優化、改變運動員發力的動作模式,較傳統力量訓練,這種方式對排球運動員技術發揮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有更大的幫助。通過加入核心區力量訓練這一新型的訓練方法,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有了增加。

建議根據訓練內容,合理設置科學簡單的評價手段與方法,提高運動員訓練興趣,最終提高運動成績建議組織相關專家針對排球運動特點,制定一套長期有效系統的核心區力量訓練計劃,以及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教練員應該要更關注運動員動作完成的過程,而不是只重視完成的數目,同時不能圖簡單用同一種訓練方式訓練所有隊員,而要根據運動員的自身特點設計合理的訓練方案。在使用核心區力量訓練的方式的同時,不能完全放棄傳統力量訓練,要將兩種練習方法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