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菩薩的觀音菩薩竟是男性?

中華網佛教頻道 發佈 2020-01-26T19:10:07+00:00

而當時的僧侶也靠著武則天大造輿論,《唐舊唐書》卷一八三《外戚傳附薛懷義傳》云:「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

觀音菩薩是佛教里的菩薩之一,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這裡僅從歷史方面探討在佛教傳入我國的過程中,觀音菩薩形象的變化。


觀音菩薩,在我國民間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可謂是婦孺皆知。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錦衣繡裙,左手凈瓶,右手柳枝的女性形象在這千百年的歷史中已經深深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裡。然而在佛教剛剛傳入我國時,觀音卻是妥妥的男性形象。

而且在我國的古代神話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商朝末年姜子牙下山封神之時,三教共議封神榜。三教分別是三清中玉清元始天尊的闡教、上清通天教主的截教以及接引和准提二人的西方教也就是佛教,而太清道德天尊的人教因人數太少故而未上榜。而闡教十二金仙中有一位叫慈航道人的便是觀音菩薩的原身。在這場封神大戰中,被准提看中,並與佛教結下了因果。因此,大戰結束後,在太清老子安排下與闡教另四位金仙燃燈道人、懼留孫、普賢真人、文殊廣法天尊以及截教的多寶道人一起叛道入釋。並在之後歲月中,慢慢轉變為女身。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在古印度女性是受歧視的,甚至認為女性得道只有在轉為男身之後才能實現。因此觀音為男身也就不奇怪了。而在佛教傳入東土後,原本是男身的觀音菩薩漸漸轉變為女身,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佛教傳入時,中原地區正值戰亂,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突出使得人們想要擺脫苦難。觀音信仰便應運而生,加之經中宣揚口誦觀音名號,既能應驗,救苦救難,這無疑又增加了它的吸引力。

傳統文化中的女神信仰的影響,使得人們自覺的把觀音往女性的角色上轉變。例如最早女的蝸,後來的媽祖,也反映了古人自母系氏族起的文化積澱。這種對母性的崇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觀音完成轉變是在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而武則天因皇家慣例也曾入寺為尼,使得佛教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而當時的僧侶也靠著武則天大造輿論,《唐舊唐書》卷一八三《外戚傳附薛懷義傳》云:「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裟、銀龜袋。」人世間既然可以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眾生命運的女菩薩。


自此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終於出現了,唐代後詩詞歌賦中對觀音的描寫幾乎都是女性為主。在眾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外來的男菩薩漸漸成為了本土的女菩薩。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於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