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素食與人類文明建設

禪林網 發佈 2020-01-26T22:58:19+00:00

有人認為興渠是蕓薹或胡荽,但據贊寧記載,慧日法師已有辯證:「興渠,人多說不同,或雲蕓薹、胡荽,或雲阿魏,唯《凈土集》中別行書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蔥、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雲形具,余國不見,回至於闐方得見也。根麁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


|馮煥珍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1

什麼是佛教素食


依據佛教經律的相關記載,佛教的素食應有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禁絕有情身肉


《梵網經》非常清楚地說:「一切肉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這裡的「一切肉」不光指人肉,包括六道眾生肉,食眾生肉就犯了戒。輕垢罪,戒律裡面叫波逸提(pāyattika),義為墮、令墮、能燒熱、應對治、應懺悔,犯了這種經懺悔才能出罪。更嚴格的禁絕有情身肉,還包括雞蛋、牛奶之類產品。


(二)禁食五辛


五辛,《梵網經》裡面明確記載的大蒜、革(革或作茖)蔥、慈蔥、蘭蔥和興蕖五種植物。對《梵網經》所說的五辛,有兩種大同小異的解釋:智顗的《梵網菩薩戒經義疏》說是葫荾(大蒜)、薤(茖蔥)、蔥(慈蔥)、小蒜(蘭蔥)、蒠蒺(興渠);法藏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說是大蒜、慈蔥、蘭蔥、茖蔥、興渠。此外,《宋高僧傳》的《慧日傳》說是蒜、韮、蔥、薤、興渠。


五種植物,前四種我們很熟悉,只有興渠很少人見過,因為這種植物只產於西域,沒有傳入中國。有人認為興渠是蕓薹或胡荽,但據贊寧記載,慧日法師(即慈慜三藏)已有辯證:「興渠,人多說不同,或雲蕓薹、胡荽,或雲阿魏,唯《凈土集》中別行書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蔥、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雲形具,余國不見,回至於闐方得見也。根麁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於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薹、荽非五辛,所食無罪。』」


佛教戒律規定,如果佛教徒吃了這五種辛臭植物,也犯輕垢罪。


(三)杜絕酒精類飲料


除了五辛,佛教素食還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即杜絕酒精類飲料。佛教戒律有性戒與遮戒兩種,性戒是對本性惡的業行的遮止,遮戒是對世人譏嫌或容易因此觸犯性戒的業行的遮止。在佛教徒持守的基本戒律五戒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戒是性戒,飲酒為遮戒。飲酒並非像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種行為本身就是惡行,但這種行為亂人心智,使人易觸犯前面四條戒律,故佛陀一併制止。飲酒的過失,佛說有三十六種(詳下文),最大的過失是亂人心智、致人愚痴。佛陀不准佛教徒飲酒,根本是因為酒中含有酒精這種毒品,佛陀飲酒戒的核心是遠離毒品,因此嚴格說起來,凡含有任何毒品的食物佛教徒都應遠離,這一點一般人往往不太注意。


滿足上面三個要求的食品,才是佛教素食。


2

佛教素食如何可能


佛教對素食的規定如此嚴格,能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嗎?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存在,因為自梁武帝下詔禁斷酒肉開始,中國的佛教徒已經如此生活了上千年。但為讓不了解佛教素食的人有所了解,還是有必要簡要說說相關的理由。


(一)飲食是一種習慣


飲食只是一種習慣嗎?確實是。但一般人不了解這一點,以為人是肉食動物,生而具有食肉的本性,由此形成了種種關於人類飲食的錯誤見解,其中「基因決定論」與「動植物奉養說」特別具有代表性。


「基因決定論」是道金斯提出的科學理論。道金斯寫過一本名為《自私的基因》的書[1],書中鼓吹基因是自私的,由基因構成的任何動植物根本上也是自私的,他們的一切行為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人由此認為,人吃肉不決定於文化,而決定於遺傳基因,我們的基因決定我們要食肉,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屬性。這種結論由科學家得出,頂著科學的光環,看似很合理、影響深遠,但根本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古今中外有那麼多素食者存在?難道他們的基因會判斷素食對自己的存在與發展更有利?


「動植物奉養說」主要產生於人本主義的文化觀。這種文化觀及與其相應的生活觀中外都有,這裡我只簡單介紹一下我國傳統儒家的說法。許多儒家信奉者自許人為萬物之靈,天地出產的動植物都是奉養人的營養品,人如果不進食這些營養品,陰陽就不能平衡,健康就會受影響。例如宋代的王昭禹就說,「腥、臊、膻、香,皆天產之物,資氣體之養者也」[2],人在吃動植物的時候,只須辨「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周禮·春官》),防止吃到有毒動植物即可。中國人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只要對自己身體有利,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甚至胎兒的胎盤,可以說無所不吃;取動物身肉時,還要用種種滅絕人性地手段折磨動物,讓其肉品保持新鮮和營養。結果,人為了飽其口腹之慾,不光導致很多物種頻臨滅絕,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不像人了。


他們不知這是儒家中偏執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帶來的結果,而以為這是天道的安排和人的自然權利,對天道何其無知?他們不想一想:在神權高過人權的上古時期,人們甚至用人祭祀神靈,為什麼後來能取消這樣的習俗?因為人的地位提高了。既然為尊重人的生命,我們能夠取消以人作為神靈祭品的習俗,我們為什麼不能更進一步,為尊重動物生命而取消以動物作為人類食品的習俗呢?


依佛教看,人並沒有定性的本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3]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五種構成人肉體與精神的元素,色是構成肉體的地(肌肉、骨骼等固體)、水(血液、汗水等液體)、火(維持體溫的熱量)、風(維持生命的氧氣)四大元素,受(感受)、想(思考)、行(意識活動)、識(意識內容)是構成精神的四大元素。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的人這個身心綜合體,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性質。不但人沒有永恆不變的性質,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現象都沒有這樣的性質,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隨業感果,人們所謂事物本性,都是長期接受相似因緣薰習而形成的習性。既然是習性,那就是可以改變的,佛教因此提倡改變葷食等自私自利的習性,薰習素食等自利利他的習性。


(二)素食能滿足人體營養需要


佛教的理論固然慈悲,但如果素食不能滿足人體營養的需要,人還是免不了肉食。那麼,素食能不能滿足我們身體的營養需要呢?當然能。我們人類需要的營養素共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分和纖維素七類,所有這些營養素都可以從植物中取得。


據有關研究,18歲的中國男人一天需要的營養素如下:蛋白質,65g;總脂肪,占攝入總能量的20~30%;碳水化合物,占攝入總能量的50%~65%;添加糖,小於攝入總能量的10%;飽和脂肪酸,小於總攝入能量的10%;鈣,800mg;磷,720mg;鉀,2000mg;鈉,1500mg;鎂,330mg;氯2300mg;鐵,12mg;碘,120μg;鋅,12.5mg;硒,60μg;銅0.8mg;氟,1.5mg;鉻,30μg;錳,4.5mg;鉬,100μg;維生素D,10μg;維生素E,14mg;維生素A,800μgRE;維生素K,80μg;維生素B1,1.4mg;維生素B2,1.4mg;維生素B6,1.4mg;維生素B12,2.4μg;泛酸,5.0mg;葉酸,400μg;煙酸,15mg;膽鹼,500mg;生物素,40μg;維生素C,100mg。


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只要人們善於搭配食材,這些營養素都能夠從植物中攝取,因此完全不必擔心素食會導致健康問題。


3

佛教為什麼提倡素食


現在人們提倡素食有很多理由,有的是為自己身體健康,這是很多人素食的根本目的。還有一類是為尊重生命,他們認為所有生命都具有平等價值,人作為生命中的一類,沒有任何權利和理由剝奪另外一個動物的生命,所以只能選擇素食。這樣的見地跳出了完全為個體服務的自私、狹隘的目的,把素食提升到了尊重生命的高度,誠然比前面那種見識高。但是,如果我們將尊重生命的認識建立在主客體二元對立基礎上,實際上還是不究竟。為什麼?一旦出現自己生命受到損害的情況,這種人必定難以堅持素食。譬如,醫生告訴他,必須吃某種動物身肉才能保住自己的健康,他尊重生命的信念就會受到嚴重挑戰甚至會垮塌,他還是會先顧自己的健康而犧牲動物的生命。


佛教提倡素食的理由,當然包括身體健康與尊重生命這兩個層面的內容,但不僅僅從這兩個層面來考慮要素食,它還從不同性質的依據來考慮這個問題,而在這依據的攝持下,前面兩個層面的內容也改變了性質。


佛教提倡素食,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依據:


(一)眾生同體


佛教首先要我們認識到眾生的真相。眾生的真相是什麼呢?眾生同體。眾生不僅指人,包括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有情眾生;同體指六道眾生相互之間曾作為對方的父母或對方故身。這一事實,《梵網經》里講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所謂殺我故身,就是殺我從前的身體。對此,我覺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等說法都不足以形容佛教的「眾生同體」觀,它實際上要說:眾生之間,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只是在不同時空中顯現出不同的相貌而已。


佛教為什麼堅持「眾生同體」呢?佛教告訴我們,所有眾生並非只有現在這一世的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無盡歷程中都擁有生命。換句話說,我們很多人擔心自己會死,在佛教看來生命是緣起性空的存在,既不會永恆不變,也不會歸於虛無,沒有凡人眼中的死亡問題。


雖然如此,但眾生生命的品質卻有高下之分,覺悟者或佛菩薩深達宇宙人生真相,能夠在智慧、自在、慈悲的世界中生活;迷執者或六道凡夫迷於宇宙人生真相,只能在愚痴、煩惱、自私的世界中生活。六道凡夫的生命隨業流轉、相互穿越,如果此世所造以惡業為主,來世就轉生到三惡道,自己將承受更苦的業報,也將給相應緣起里的眾生帶來更苦的覺受;反過來講,如果此世所造以善業為主,來世就會轉生到三善道,自己受的苦會少一點,帶給相應緣起里的眾生的苦受也會少一點。但無論如何,生活在六道這個世界中的生命都是屬於低品質的生命,是必須要超越的。超越就是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質,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是要走上解脫道或菩提道。


佛教說,在六道這樣一個不斷輪轉的生命歷程中,我們都相互做過對方的父母,都是對方的六親眷屬甚至故身。如果一個人真的相信這個事實,他怎麼會吃自己父母的肉呢?他又怎麼會吃自己六親眷屬甚至故身的肉呢?吃不下去的。佛教基於這個根本認識提倡素食,所以其素食實踐能夠一直在佛教徒中得到堅持。


(二)有情以命為貴


有情皆以生命為貴,也是佛教提倡素食的重要根據。雖說六道同體,但是有些人說:「我沒辦法,我抑制不住要吃肉。」佛教告訴我們,眾生都視生命為根本,《正法念處經》就說:「一切諸法,命為根本,人皆護命,不殺生者,則施其命,若施命者,施一切樂;第一施者,所謂施命。」 眾生最愛惜生命,如果你下手斷除了對方最尊重、最寶愛的生命,將會引起眾生對等的嗔恨,受到相應的報應,也會讓你傷身失命。


我們觀察一下,為什麼人見到老虎怕,老虎見到人也怕呢?因為這兩種動物殺心都有比較重。為什麼牛見到人不知道不怕,人見到牛也不怕呢?因為牛的殺心很淡,人在殺心很淡的動物面前自然能放下戒心。


如果我們想求長壽,就不能傷害眾生的生命,我們布施眾生生命,眾生才會反過來布施我們生命。最直接、最簡單的布施眾生生命、求得自己長壽的辦法是什麼?素食。


(三)殺生是大惡業


如果要成為佛教居士,必須受持五戒,而五戒的首戒就是殺生戒,無論全受還是分受五戒,都必須受持殺生戒。換句話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合格的佛教徒,最根本是看他殺不殺生。為什麼?殺生是最大的惡業。佛教徒本該有慈悲心,而不能斷殺生之業,如同背道而馳,豈有成就之日?


殺生的果報非常深重,這在很多佛陀聖典里都有開示,像《正法念處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等經,而比較集中開示這個法義的經典則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說,殺生有十大罪過:「第一,心常懷毒,世世不絕;第二,眾生憎惡,眼不喜見;第三,常懷惡念,思惟惡事;第四,眾生畏之,如見蛇虎;第五,睡時心怖,覺亦不安;第六,常有惡夢;第七,命終之時,狂怖惡死;第八,種短命業因緣;第九,身壞命終,墮泥梨中;第十、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其中前幾條我們都比較熟悉,但最後兩條需要略加解釋。「泥梨」是地獄,「身壞命終,墮泥梨中」,是說殺生的人死了以後要墮入三惡道,上品殺業墮地獄道,中品殺業墮惡鬼道,下品殺業墮畜生道,此處以上品惡業立論,故說「墮泥梨中」。「若出為人,常當短命」,殺生者如果因為宿世其他善行轉生為人,也會遭受兩種果報,第一是經常得病,第二是短命,此處就果報之嚴重者說。殺生果報如此嚴重,真正的佛教徒會殺生嗎?當然不會。


要根本斷除殺業,必須堅持素食,因為肉食為殺生提供了外緣。《大般涅槃經》即記載,迦葉菩薩對佛說:「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大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更問:「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佛說:「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佛教徒的最高目的是自利利他、度盡眾生,佛就是這樣的表率,佛視法界眾生如獨子羅睺羅。佛告誡弟子,如果想吃眾生肉時,觀此肉相是自己子女之肉,自然吃不下去。佛教徒以佛為歸依,應努力依佛慈悲教誡奉行,不殺生乃至不吃眾生肉。


(四)飲酒助長愚痴與殺業


佛教為什麼要限制飲酒?飲酒助長愚痴與殺業!佛陀在很多經裡面講到飲酒的過失,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里就說飲酒有三十六個過失。因為中國人不太注意飲酒的過失,此處不妨把佛的相關開示列出來:「一者,人飲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無有上下(不知禮數);二者,語言多亂誤(亂說話);三者,醉便兩舌多口(搬弄是非);四者,人有伏匿隱私之事,醉便道之(泄露隱私);五者,醉便罵天溺社,不避忌諱(沒有恭敬心);六者,便臥道中,不能復歸,或亡所持什物(神志不清);七者,醉便不能自正(東倒西歪);八者,醉便低仰橫行,或墮溝坑(墮坑落塹);九者,醉便躄頓,復起破傷面目(傷身損體);十者,所賣買謬誤妄觸抵(不講道理);十一者,醉便失事,不憂治生(不事勞動);十二者,所有財物耗減(消耗財物);十三者,醉便不念妻子饑寒(不顧妻兒);十四者,醉便喚罵,不避王法(隨便罵詈);十五者,醉便解衣脫褌袴,裸形而走(裸形敗德);十六者,醉便妄入人家中,牽人婦女,語言干亂,其過無狀(欺人婦女);十七者,人過其旁,欲與共鬪(好勇鬥狠);十八者,蹋地喚呼,驚動四鄰(舉止乖張);十九者,醉便妄殺蟲豸(不知愛生);二十者,醉便撾捶舍中什物,破碎之(損壞物品);二十一者,醉便家室視之如醉囚,語言衝口而出(對家人說話隨便);二十二者,朋黨惡人(黨護惡人);二十三者,疏遠賢善(疏遠好人);二十四者,醉臥覺時,身體如疾病(醒後如病人);二十五者,醉便吐逆,如惡露出,妻子自憎其所狀(嘔吐穢物,令妻兒討厭);二十六者,醉便意欲前盪,象狼無所避(莽撞失態);二十七者,醉便不敬明經賢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門(不敬聖賢);二十八者,醉便淫妷,無所畏避(淫逸放蕩);二十九者,醉便如狂人,人見之皆走(如瘋子亂走);三十者,醉便如死人,無所復識知(如死人無知);三十一者,醉或得皰面,或得酒病,正萎黃熟(病態百出);三十二者,天龍鬼神,皆以酒為惡(神憎鬼厭);三十三者,親厚知識日遠之(師友日益遠離);三十四者,醉便蹲踞視長吏,或得鞭搒合兩目(目無官長);三十五者,萬分之後,當入太山地獄,常銷銅入口焦腹中過下去,如是求生難得、求死難得千萬歲(轉生太山地獄長受煎熬);三十六者,從地獄中來,出生為人,常愚痴無所識知(轉生為人則愚痴無智)。」


從佛陀的開示可知,人喝了酒之後,由於神志不清,現世會造作種種不堪聞問的身、口、意三業,甚至會進而觸犯殺生重戒,來生得在太山地獄中長期經受痛苦煎熬,轉生為人也是無知無識的痴人,佛教徒理當不飲酒。


(五)五辛增長淫恚心


佛教素食排除五辛,許多人不理解。五辛到底有什麼問題?增長淫慾、嗔恚之心。《楞嚴經》說:「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6]五辛第一是味道非常臭,吃下去口氣難聞;第二是荷爾蒙激素非常高,吃下去的話,一方面遭修學善法、喜好清潔的天仙討厭,另一方面受修學惡法、耽溺臭穢的餓鬼糾纏,要從染污之地解脫出來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成佛了。


五辛由於有助長淫、嗔恚的作用,佛教才把它們排除在素食之外。


(六)不殺生善根深厚


反過來講,如果不殺生,善根就深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善業道品》說:「不殺善根不可思議,最為真實,何等何等種種諸願,如是如是隨願皆得……隨何等人,如是不殺,則近涅槃。彼人常共善知識行,彼人則是善器眾生,善能攝取自他福德。彼人則是世間福田,不行地獄、餓鬼、畜生。此善行人成就善法,一切所得皆悉堅固,無有王、賊、水、火等畏,皆自食用;人中尊貴,他不能勝,法具足故。是故智者不應殺生。」


不殺生不但能遠離惡法、成就善法,而且受人尊敬、近於涅槃,所以凡是有一點智慧的人,都不應該殺生。《十善業道經》甚至說:「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8]佛說十善業是成佛的根本基礎,其中以殺生為首,如果能夠持守不殺生戒,成佛就有比較堅固的基礎,所以佛教嚴禁殺生。


4

佛教素食是通往社會和諧之路


(一)不殺生


如何通過佛教素食建設和諧社會呢?首先要奉行不殺生這樣一種實踐。什麼是不殺生?有些人說,不殺生就是不殺人。這個觀點並不錯,但要求太低、範圍太窄,佛教的相關規定嚴格得多。《正法念處經》這麼說:「若稻、谷、黍、麥,生微細蟲,不搗不磨,知其有蟲,護此蟲命,不轉與人……若牛、馬、駝、驢,擔負脊壞,瘡中生蟲,若以漿水洗此瘡時,不以草藥斷此蟲命,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余臭爛敗肉之中,令全其命。護此驢、牛,恐害其命;復護蟲命,乃至蟻子,亦不故殺。若晝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殺,有眾生想,若蟣若蟻,亦不故殺。是名不殺。」 佛教從六道輪迴的生命觀界定不殺,故微細到了農作物、瘡中所生之蟲,可見不局限於殺人。


《大莊嚴論經》還說:有強盜劫奪比丘財產後想殺掉比丘,其中一個強盜說:「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若以草系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強盜遂用草捆縛比丘而去。比丘被草束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中,轉到日沒,晦冥大闇,夜行禽獸交橫馳走,野狐群鳴鵄梟雊呼,惡聲啼叫甚可怖畏」,但他們在老比丘的鼓勵下,始終未損一根草而破佛凈戒。這樣看,佛教不殺生的含義更廣,甚至連故意傷害草木都屬於犯戒的行為。


這樣一來,佛教徒豈不是連飯都沒得吃了?很明顯,你即使吃齋,也吃掉了五穀雜糧、蔬菜果品的生命,嚴格說起來這也是殺生啊!佛教的戒律有層次性,靠禪悅為食的聖者確實可以做到連草都不傷害,一般的佛教徒做不到這一點,起碼應該做到不殺害有情眾生的生命。能夠做到不殺有情之生,就保全了有情眾生的生命,保全了有情眾生生命,也就保全自己和六親眷屬的生命。


(二)素食


佛教的最終目的雖然是愛一切生、護一切生,但是佛陀深知眾生善根有厚薄、智商有差等、能力有大小,有的人很快能習慣素食,但有的人則不行,他一定要循序漸進。佛菩薩很慈悲,為了隨順這些眾生,讓他們慢慢過渡,待他們做到不殺生以後,設三凈肉、仿葷素、齋日素三個階段令其過度。


1.三凈肉

什麼是三凈肉?第一是不見殺,即沒有見到殺生;第二是不聞殺,即沒有聽到殺生;第三是不疑殺,即不懷疑是為自己殺生。滿足這三個標準的肉食叫三凈肉,是可以吃的,如《四分律》說:「有三種凈肉應食:若不故見、不故聞、不故疑,應食。若不見為我故殺,不聞為我故殺,若不見家中有頭腳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殺者,乃至持十善,彼終不為我故斷眾生命。如是三種凈肉應食。」


現在南傳佛教還允許吃三凈肉。有人說這是環境差異帶來的生活方式的差異:南傳佛教地區的出家眾以托缽行乞為生,居士布施什麼食品給他們,他們無法預測,也不能拒絕,由此形成了食三凈肉的習慣。此說有一定道理,但並沒有切中要害。南傳佛教地區幾乎全面信佛,作為佛教居士,自己有條件應該素食,同時也應該向出家師父布施素食。他們為什麼沒有這麼做?根本原因顯然是他們所修主要是聲聞道,沒有強調大慈大悲的菩薩道教義。


從佛教徒持戒的深淺來認識,三凈肉當是佛陀為那些不能一下子比較深廣、透徹地體悟佛陀本懷的佛教徒施設的飲食方式。


2.仿葷素

從三凈肉到素食,中間還有一個過渡階段——仿葷素。所謂仿葷素即素肉,本來是素食,做得像肉食一樣,並且以肉食命名,如素雞、素鴨、素鵝、素叉燒等。


這種飲食方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據說是從梁武帝下詔斷酒肉開始。佛教傳入中國後,直到梁武帝時代前,僧人雖強調素食,但並沒有杜絕葷腥,素食主要靠僧人自覺。梁武帝信佛虔誠、佛理通達,登上皇位後,經常講經說法,被稱為「皇帝菩薩」。他依《鴦掘摩羅》《楞伽》《涅槃》等經的教示,寫了一篇《斷酒肉文》昭告全國:禁絕僧尼吃酒肉。據說這道《斷酒肉文》下達後,還有相當部分人雖不敢飲酒食肉,但不能立即轉為素食。怎麼辦?於是開出了「素肉」這個方便法門,仿葷素自此出現於素餐館,一直流傳到現在。


對於仿葷素,有的人耿耿於懷,認為這是口素心葷,有些不倫不類,這樣的看法有點苛刻。人要改變一種習慣,有的比較容易,有的卻比較難,對於比較難改變飲食習慣的人來說,如果在他們艱難地走出素食第一步的同時,有一點似是而非的仿葷素安慰他們一下,幫助他們儘快告別葷食,也不失為佛門慈悲度化眾生的方便。不過,這種生活方式畢竟不是佛制,不值得提倡。


3.齋日素

接下來還有一個過渡階段——齋日素。這裡的齋日素主要是針對在家居士來講的,指在家居士在每月六齋日像出家人一樣素食。《優陂夷墮舍迦經》就說:「何等為佛正齋法?是間有賢善人持戒,一月六日齋:月八日一齋,十四日一齋,十五日一齋,二十三日一齋,二十九日一齋,三十日一齋。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齋,家中今一日,且莫飲酒、莫斗諍、莫道說錢財;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說,當如阿羅漢。』」 要全家都像阿羅漢一樣表現身、口、意三業。


為什麼居士要在一個月的這六天持齋?在佛教的修行系統里,這六天是四大天王及其太子、大臣巡查人間修行善惡情況的日子:初八是大臣來巡查,十四是太子來巡查,十五是四大天王親自來巡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為二十八、二十九)三天也與前面三天一樣,依次是大臣、太子、天王來巡查。佛教徒在這幾天嚴謹持齋,則福德僧上,天王歡喜,必有善報;反之,則惡業增上,天王愁憂,必有惡報。佛教徒相信因果報應,他們都會自覺遵守這樣的戒律。


這六天怎麼持齋?日中一食。所謂日中一食,指在太陽偏西以前進食。此後,可以飲水、喝果汁、嚼甘蔗等,但不能吃固體類食物。


4.素食

當佛教徒對慈悲的意義、葷食的危害的體會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應該全面素食。《入楞伽經》說:「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若欲與我作眷屬者,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今此《楞伽》修多羅中,一切時一切肉,亦無方便而可得食……我遮食肉,不為一人,現在未來,一切不得。」 印度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從高到低的種姓,旃陀羅連四種姓都不入,是所謂賤種。佛呼食肉者為賤種,拒絕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弟子,可見他多麼反對食肉了。


佛在《楞嚴經》里還說,我過去為什麼允許佛弟子吃五凈肉(不見、不聞、不疑、自死、鳥殘)?那時,比丘生活的地方不能獲得滿足需要的食品;同時,比丘們吃的肉都是我化身的肉。身為佛弟子,竟然吃佛化身的肉,其心何忍?


(三)護生


1.放生

光吃素利他還不夠,還要進一步護生,最直接的護生就是放生。《梵網經》說:「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眾生臨死之前非常悽苦和絕望,我們能夠把它們從死亡邊緣救出來,重新給予他們生命,把它們安置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那是慈悲精神的體現,是積功累德、自利利他的最大善行,這就是為什麼漢傳佛教徒如此看重放生。


2.愛生

放生是動物生命遇到危險、遭到威脅或瀕臨死亡時佛教徒施予的救度行為,雖然體現了其慈悲心,但不夠普及,只有進一步愛生,才能令其慈悲心於一切時地普及於一切生命。《大乘莊嚴論經》所說的草系比丘,正是這種大慈大悲心的典範!


3.奉齋

奉齋即請人吃齋。《分別善惡報應經》說,奉齋有十種功德:「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五、智慧辯才;六、眾睹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9]通過請人吃齋的方式達到放生、愛生的目的,是放生、愛生的重要形式。


4.不買相關產品

「不賣相關產品」,指不夠買一切從動物身上衍生出來的產品。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有人買才會有人殺生。因此,一個佛教徒如果不夠買相關產品,也能從一個渠道減少人們對生命的傷害和殺戮。


(四)因果教育


這裡的因果教育是佛教的因果教育,其內容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層次:首先,在身體健康層面,告訴人們葷食的危害與素食的利益;其次,從環境生態層面,闡明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與葷食對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第三,基於佛教的因果觀,揭示眾生同體共生的根本事實,促使人們發起「同體慈悲」之心,並將此心付諸行動。


總之,佛教認為,任何素食理念,如果不以眾生平等的思想為指導,則難以超越自我中或人類中心主義的狹見;任何思想體系,如果不能平等對待一切生命,則難說具有真正的慈悲精神。




馮煥珍,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及參考文獻略。原文刊於《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