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敦煌壁畫中人面獸身的九頭開明獸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26T01:43:25+00:00

敦煌249窟《狩獵圖》中的13頭顱開明獸「開明」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在崑崙之上還有個叫陸吾的天神,見《山海經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開明」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神話傳說是,崑崙山有開明獸。《山海經海內西經》說巨大的崑崙山有九道門,守門的就是開明獸,身體象大老虎,有九個頭並且長著人臉,表情肅穆,始終瞪大眼睛環視崑崙下界,不讓任何異物進入神聖區域,保護崑崙的和平安寧。在崑崙之上還有個叫陸吾的天神,見《山海經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陸吾和開明獸相貌接近,職務是為天帝管理園囿。《山海經》里人面虎身的動物有三種,即陸吾、開明獸、人面虎身神,實際上為同一種神,都是崑崙山的守護者。

莫高窟三清宮正殿、249窟、285窟三處出現了開明獸不同造像。

道教題材進入佛窟的歷史,敦煌早在南北朝時即已粉墨登場。東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在西魏 249 窟已出現。另外在清修洞窟中,大量的道教尊像已進入佛窟,可見當時人們對佛教與道教的區別並不十分清楚,神與佛的互嵌,裙帶與道觀相纏,反而出現了一種繚繞的秘密與豐滿。

285窟並不大,頂部除了蓮花藻井,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層疊,車後旗袂飄飄,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285窟的人物體型消瘦,精悍,臉頰較長,脖子較細,衣紋弧線不是柔和的,而是力道十足,就像一把腰帶劍,吃滿了力道。同時,裡面又有來自天國的風,讓它們微微飄逸,那是一種神采飽滿、怡然自得的氣場。似乎是忘記了人間煙火,一種與天地一同老去的時間形象,爛柯美學馴化了泥土與石頭,形成了中國這一時期彩塑藝術的最高理想。

其中最為神奇的,恰是對開明獸的處理。

無論是山東嘉祥、山東滕州或徐州出土的畫像石(磚)上的開明獸,還是歷代《山海經》繪圖裡的開明獸,均作九頭獸處理。

285號窟頂部壁畫,一共有3幅開明獸造像。一個為9首,一個為11首,一個為驚人的14首。但在敦煌249窟的開明獸,竟有13個腦袋,且頭顱的安頓方式,可謂絕無僅有。莫高窟三清宮正殿的開明獸腦袋,為一大頭之上八小頭環繞如冠式排,另外的為3—3—3排列。285號窟的開明獸腦袋一律做並列排布。到了清代,畫家們筆下的開明獸造像,與敦煌三清宮彩畫最為接近。兩者在頭式與姿態上較為一致,只是前者對虎毛還有表現,而三清宮彩畫只表現了虎皮紋。285號窟的老虎身體,已經高度抽象化,更接近於剛猛漢風裡的龍形了。

學者金愛秀指出:「開明獸九首皆為人首,這是漢代人對人類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產物。」(《漢畫中的九頭獸探微》,《貴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九頭獸的頭部使用了人的形象來逐步取代傳統形象中的虎頭或者龍頭,這一做法帶有明顯儒學色彩,可以理解為是漢朝人對人的能力的一種肯定,也昭示了某種「人定勝天」的理念。從而使得黃河流域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儒」為特色的主流文化,同時也兼具了楚文化的浪漫主義情調與神話傳奇色彩。

開明獸的身體造型,一方面來源於虎形,另外一方面也很接近於龍舟。

開明獸後來出現的俱為九首,顯然是漢儒們的努力。早期開明獸的九個以及十幾個頭首,不但體現了原始宗教較為粗放的痕跡,而且還體現了一種繪畫特徵。北魏前後,儘管已經有一些繪圖的「粉本」供畫師使用,但罕見的開明獸卻沒有「粉本」,這就為繪畫者提供了極大的想像和創作空間。與鎮守天門的「畏獸」一樣,西南內地開明獸的兇悍、令人恐懼的造像在壁畫里不見了蹤影,13個頭顱作側面處理,頗有立體主義意味,所有眼睛以留白的技法,凝視靈魂,就像是一串追憶的蒙太奇鏡頭。開明獸的力道是通過剛猛的線條得以展露,墨線看似單純,實則涵納畫家的修養和生命骨感;筆法充滿韻律,流暢遒勁,於頓挫轉折之間,開明獸的威嚴呼之欲出。

開明獸為何名為開明,這與古蜀開明王朝是否有關呢?

開明獸令人聯想到古蜀王朝的「開明氏」。蒙文通先生曾指出:「《海內西經》還六次提到『開明』……,這會不會和蜀國傳說中的古帝王——十二世開明有關係。因此,我認為《海內經》這部分可能是出於古蜀國的作品。」(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也有學者認為,在神話中蜀王開明的形象變成神物完全可以理解。出於古蜀的作品記載的古蜀王的傳說,似屬可信。

在蜀地的神話傳說里,開明獸是為禍彭國的一大怪獸,後來被鱉靈降服,悔過立功,鱉靈有感其功績,遂在建國後自稱開明氏。也有另一說漸占主流,認為開明氏乃古蜀國賢王,死後上天仙化,與他的古蜀前輩蠶叢、柏灌、魚鳧一樣,「治國久長,後皆仙去」,「皆得仙道」,他們的子民也跟著仙化,成為「化民」,因此,開明才升天化為開明獸。這其實暗示了古蜀成為「仙源之鄉」的重大旨歸。

「開明」一詞指通達事理。開明獸的神職是守護。看似矛盾,其實是調和。固然沒有絕對抱殘守缺,只有站穩立場,明曉事理,才能體現堅持立場的價值。開明獸以18隻眼睛觀察世界,18隻耳朵聆聽世界,以9個頭腦思考世界,9張嘴述說世界,這是一種最大的啟示。

開明主司的是「囿時」,按郭璞註解,「囿時」即「天帝苑圃之時節」。苑,所以養禽獸,「樹果為園,種菜為圃」,黃帝的園林就叫「苑圃」,園中生長著各種神獸珍禽與奇花瑞草,需要開明來掌管時令節氣,以便它們生長繁育不息。可見,蜀王開明既是掌管「苑圃」的行家,推斷蜀王開明就是巴蜀園林第一人。

另據《竹書紀年》稱,開明獸是服侍西王母的靈獸,擁有洞察萬物預卜未來之能,西王母和東王公出巡之際,開明獸在前方引導,有點鳴鑼開道的意思,甚至親自為領導驅動花車,因此深得西王母寵愛。

蒙文通先生巨眼卓識,獨標新義,認為崑崙就是岷山。《蜀王本紀》中還有如下記載:「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任乃強先生指出:「瞿上,今彭縣北,海窩子『關口』是也。……相對望,如闕,《元和志》謂之天彭門(一稱天彭闕),自闕下瞰成都平原,有如鷹隼翔視。故古稱海窩子為『瞿上』。」由此可見,距離彭州丹景山牡丹生息地甚近的天彭闕,乃是蜀之神山——岷山的大門,牡丹或幻或化,總是蜀地的精魂。那麼開明獸,當是鎮守於此的。

如果這個推斷成立的話,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古蜀地域沒有發現開明獸造像呢?無論是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後迅速消滅了本地文字,但造像總該有一些啊。

我認為,開明獸是北方上古神話的產物。「開明」與「陸吾」極可能是來自西亞的有翼獸形象。比如,蘆山縣巴郡太守樊敏墓地,墓前有幾尊虎形石獸。這些用於鎮墓的虎形石獸身上長有一對展開的翅膀,這在中原地區很少見,而這種造型風格的神獸與西方的雕塑非常相像。

開明部族存在時間約在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活動地域在以岷山、九頂山為中心的地方。而開明王朝已使用「巴蜀文字」,迄今發現表示族徽的圖像文字中,並沒有九頭獸,所以兩者之間很難存有親緣關係。開明王朝啟用開明獸鎮守天彭闕,既有遠古蜀地古族的淵源,又表明開明蜀國接納了西亞文化。開明獸,證明了西亞文化、中原文化對巴蜀地區的相互影響和交融。

(來源:豹子頭蔣藍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