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四天就被「禁」姜文這部滄海遺珠《秦頌》到底講了啥?

一小點人物 發佈 2020-01-03T01:56:06+00:00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滄海遺珠,由姜文、葛優、許晴等人主演,論深度它可以與張藝謀、陳凱歌同期作品一較高下,論製作,它成片耗費4000萬,場面恢弘,比那個年代的任何電影都宏大,《秦頌》的編劇是擁有《活著》、《霸王別姬》等著名作品的蘆葦,他與導演周曉文合理打磨六年的劇本,期間還有趙季平

姜文的很多電影在今天看來都是不錯的作品,最起碼,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確實比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好。1996年一部《秦頌》上映,作為一部國產大片,人們普遍看中它的商業價值,但是它同樣擁有複雜的文化背景與深刻的人文內涵。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滄海遺珠,由姜文、葛優、許晴等人主演,論深度它可以與張藝謀、陳凱歌同期作品一較高下,論製作,它成片耗費4000萬,場面恢弘,比那個年代的任何電影都宏大,《秦頌》的編劇是擁有《活著》、《霸王別姬》等著名作品的蘆葦,他與導演周曉文合理打磨六年的劇本,期間還有趙季平的配樂,曹久平的美術……

這部電影沒有被更多人知道的原因就是,它上映僅四天就被禁了。



80年代末90年初,第五代導演那種深刻的追求既沒有被主流文化所賞識,也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共鳴,他們想成為時代的先鋒,不料卻成了被放逐的英雄,電影藝術的企業性質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國外得到的榮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處境。



不過他們並不甘寂寞,第五代導演開始紛紛轉型,這其中也有導演尋求自我突破,不過轉型大體都呈現兩種趨勢:一是構建一種為主流文化所褒獎的精英敘事,以獲取文化權利;二是迎合大眾文化的需要演繹一些精英傳奇以贏得文化資本。

第五代導演的表現在不盡相同,張藝謀等人是從農村走入城市,從歷史切入當下,周曉文、陳凱歌則是想著歷史的更深處走去,他們把目光投向二千多年前那段輝煌有殘忍的過去,《秦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周曉文的創造力不錯,姜文、葛優、許晴等實力派演員組成的陣容強大,四千萬的投入,這一切都註定這部電影的輝煌,香港大洋影業公司在參與內地電影製作與發行僅僅一年就敢投入這麼大的資金,肯定是冒著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影片把商業價值擺在第一位,在這種情況下,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能會退步。



90年代時,取材於歷史的影視作品一部接一部,但是沒有一部像《秦頌》這樣能夠激起學術界極大義憤的電影了,不管是寫史的,還是戲說的,都不是很滿意,《秦頌》走的是「即非歷史,也非戲說」的路子,而這種即符合歷史框架又充滿虛構的敘事是最具有爭議和顛覆性的。

正如影片中姜文飾演的秦始皇說的那樣:「歷史由我來書寫!」



這種新歷史主義原本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出現的,它被視作一種史實與文本進行「互文」觀照的理念,是在後現代主義時代,人們普遍對傳統思維和觀點進行消解、結構乃至批判背景下的產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補充和反駁。

周曉文的電影《秦頌》以戰國末年秦國統一六國為背景,表現了秦始皇、高漸離等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電影注重歷史細節但是在敘事上並不參考史料記載,在電影中歷史成為了文學文本的語境。新歷史主義認為,對當代人來說,他們根本無法接觸到真實的、具有連貫性的歷史,即便是正史中的文字記載,也有大量虛構的情節存在。



換句話說,歷史中存在大量人們可以盡情闡釋的空白點,這就是文本性所在。

電影中,高漸離是一個燕國女子之子,他和秦始皇從小生活在趙國,由於父親子楚是秦國留在趙國的質子,因此秦始皇的童年並不快樂,在他不安的童年中,高漸離的母乳以及從小會彈琴的玩伴高漸離給了他為數不多的溫暖。

這也是電影中秦始皇總要保著高漸離命的原因。



歷史上,秦朝滅掉最後三個國家的順序是楚國、燕國、齊國

但是在電影中被改成:燕國、楚國、齊國

燕國先覆滅,高漸離入秦,同櫟陽公主相愛,又如高漸離對於荊軻刺秦的態度轉變,歷史上高漸離是在易水邊送別荊軻,而在電影中高漸離則表示「統一了好,音可同律」。高漸離甚至還提出要為荊軻和樊於期奏了一曲,表示「人間美妙,不可輕生」



從不願意刺殺秦王,到主動刺殺秦王,高漸離態度的轉變變成了電影鋪展劇情的一條線索。

電影最後,岳陽公主死在婚床上,高漸離以死明志,嬴政站在巔峰並不快樂,不過高漸離臨死前還是用一把琴,以卵擊石的向嬴政砸去,這一點與真實歷史場景重合。

不過電影中則誕生了下面這段對話:

  • 高漸離:史書上會記載,始皇帝登基的時候,有一個叫高漸離的人,還在襲擊他!
  • 嬴政:你錯了,史書由我來寫。



在《秦頌》中,秦始皇是一個歷史偉人,但也是一個人性逐漸被侵蝕的可憐人,電影中秦始皇可以犧牲所有人,奴役所有人,但是最後在登基大典上,他脆弱的內心世界在孤獨的背影下一覽無餘,高漸離對他最後一擊,與其說是為了給櫟陽公主復仇,倒不如說是對秦始皇最後一絲殘存人性的挽留。



與西方大片不同,《秦頌》有自己的美學追求,電影質感古樸、凝重,極具東方韻味,《秦頌》雖然改編了歷史,但不曾消解其意義,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沒有放棄藝術品位,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張藝謀的《英雄》一樣,第五代導演以秦代歷史為題材,在電影中加入個人的政治理想,作為一位有膽識有創造力的導演,周曉文在電影《秦頌》中也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批判意識。

結語



9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出品了不少經典佳作,比如:《活著》《霸王別姬》《藍風箏》等,隨著取材面和創作視角越來越開放以後,麻煩也隨之即來……上邊開始意識到政治正確的嚴重性。所以《秦頌》成了犧牲品,在當年上映四天即被撤,後來人們猜測可能涉及政治影射。

自此,電影的自由表達逐漸受到了限制,幾位曾挑戰禁區的導演分別被禁拍和限拍。



從攝影師到導演的轉變,是周曉文與張藝謀、顧長衛等第五代導演相同的職業轉變。但是從商業片再到電視劇,他卻和其他人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從影近40年,這個軍隊大院出身的第五代導演,把自己的前半生都奉獻給了電影事業,雖然現在他被稱為「被人遺忘的第五代導演」,但是他的作品還是會被一部分人記住。




你們知道《秦頌》這部電影麼?

文原創,圖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