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責任心」怎麼辦?父母做好這幾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木棉說育兒 發佈 2020-01-03T14:02:06+00:00

有責任心的人,會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並在此過程中努力克服困難,即使犯錯也敢於主動承擔,當自己能夠最大限度盡責時會心生愉悅,而當自己沒有完全盡責時會產生自責與愧疚感。

前不久,我應邀去某公立幼兒園開展了一次「如何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公益講座,到現場參加活動的大部分是家長,也有部分骨幹教師,大家普遍反應的一個問題是——「孩子缺乏自主意識、自覺性差怎麼辦?」其中,有位媽媽問我:「老師,我家孩子5歲了,在幼兒園不願意自己疊被子、收拾書包,回到家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該怎麼辦呢?」我給這位媽媽的回答是——「回家多多練習就好啦!」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家長都面臨這位媽媽的困惑,尤其是低年齡階段孩子的父母。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很多良好的習慣和品質都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正確引導。幼兒階段的孩子之所以「缺乏自主意識、自覺性差、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缺乏責任心」



一、什麼是責任心?它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具備哪些重要性?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他人、關係或具體事件明確自己的責任並努力盡責的一種心理品質。有責任心的人,會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並在此過程中努力克服困難,即使犯錯也敢於主動承擔,當自己能夠最大限度盡責時會心生愉悅,而當自己沒有完全盡責時會產生自責與愧疚感。

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責任心是兒童人格、社會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父母不當的養育方式會阻礙孩子責任心的發展

一個缺乏責任心的孩子常常會有如下表現:在學校不積極參加活動、抄襲作業、愛偷懶、人際關係較差等在家裡也表現懶散、不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人人都喜歡有責任心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責任心是需要從小呵護與培養的,這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那麼,父母哪些不當的行為會對孩子責任心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呢?

1、 包辦、過分滿足、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身子女,家庭的養育方式往往是「1+6」的模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一個孩子)。這類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常常處於核心地位,獲得的關注往往過多,家長面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比如:孩子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孩子想要玩具就買玩具、孩子想「舉高高」就「舉高高」……在生活中,這類家長更樂於做孩子的「貼身保姆」,對孩子的所有事務大包大攬,甚至連洗臉、刷牙、吃飯這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要替孩子代勞。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長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無法學會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


2、 聽之任之、放任不管,給孩子過度的自由

我兒子上幼兒園時,班上有個小男孩是出了名的「淘氣包」。每次小朋友排對打飯、上廁所,他總要「插隊」、做課間操往往不按老師的指令來;在家裡,不肯按時完成作業、不願意自己收拾玩具,甚至家長批評他還會「還手」。了解後,才知道這個小男孩的父母工作都很忙,經常出差,更多時間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因為精力有限,對孩子疏於管教,所以導致了孩子目前這種狀態。

這類父母採取的往往是放任型養育方式,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對孩子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極少針對孩子的行為實施獎懲。由於父母對孩子「聽之任之、放任不管」的一貫作風,所以孩子就很難建立「規則意識」,因為是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給他提供了違反規則的便利條件,孩子內在沒有規則意識,責任心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


3、 過分控制、過度干預孩子的行為

還有一類父母因為自身很焦慮,對孩子往往採取的是控制性養育方式,也被戲稱為「直升機式父母」。這類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壓制孩子的獨立性、創造力、過分干預孩子的行為,過分壓制使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在任何事情上,孩子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定權,一切行動必須聽父母指揮,如果違背父母的意願輕則批評、訓斥,重則嚴厲懲罰。這類父母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孩子,對孩子持有一種挑剔、審視、批判的目光,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他們只會一味的立規矩,但又不會跟孩子解釋所以然,在這種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大多膽小、退縮、害怕犯錯。所以,這些孩子往往在犯錯後會選擇用謊言來掩蓋錯誤,因為他們內心沒有勇氣和力量去承擔責任,只會本能地選擇用「逃」的方式避免自己受到懲罰。


三、父母怎麼做才能促進孩子責任心的發展?

既然責任心的發展對孩子的人格、社會品質的形成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而父母不當的養育方式又會阻礙孩子責任心的發展,那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養育姿態」呢?

1、 創造實踐機會,培養孩子「負責任」的好習慣

幼兒階段的孩子責任心的發展還處在強制性水平階段,由於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內心還沒有「責任」的概念,不知道哪些行為是負責任的表現,哪些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是依據大人的要求和標準去實施「負責任的行為」,所以在這一時期,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去重點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示範。

比如: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小心把小夥伴的小汽車弄壞了,但孩子並沒有覺得自責或愧疚。這時候,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提醒一下孩子:「寶貝,你看我們把***心愛的小汽車弄壞了,他一定會很傷心,我們能做點什麼讓小夥伴不那麼傷心嗎?比如:我們努力把小汽車修好,或者再重新買一輛給他!」當孩子受到啟發後,會很願意配合家長。當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制定的計劃後,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讓孩子得到正面體驗,為下一次負責任的行為做好準備。


2、 陪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培養孩子對責任的認知能力

家長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期是4~5歲,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可以重點培養孩子對責任的認知能力,並引導孩子逐漸認識「負責任」的意義,將責任感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

比如:父母可以利用繪本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懂得願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我兒子小時候最喜歡的一套繪本是——《大衛不可以》、《大衛惹麻煩》、《大衛上學去》,其中《大衛惹麻煩》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大衛」的小男孩大衛很調皮,他想嘗試支配自己的生活,所以拒絕進食、大聲說話、出言不遜……但最後,他受到了懲罰——難以忍受內心的煎熬,黑夜中無法入睡。故事的最後,大衛終於鼓起勇氣跟媽媽道歉,並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3、 運用遊戲的力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兒子小時候,我陪他玩得最多的親子遊戲是「角色扮演」。在遊戲的設置環節,我會讓他扮演「媽媽」的角色,而我扮演「兒子」的角色,並且有意識地給他安排一些「任務」,比如:幫我穿衣服、倒水、陪我一起看書,甚至幫我煮米飯、炒一盤西紅柿雞蛋。兒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媽媽的不容易,更能體會媽媽對他的愛。

家長通過這類遊戲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深度的情感連接,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為他人付出,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4、 做孩子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幼兒階段的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大人做什麼、怎麼做,他們都會無條件跟隨。所以,這個時期的父母要謹言慎行、嚴於律己,做好孩子的「榜樣」。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關心家人、愛護長輩、樂於助人、愛護公共財物等在工作中,父母要給孩子呈現更積極的一面,不要抱怨、唉聲嘆氣,要對工作投入真正的熱情,並秉持負責任的態度。

同時,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餐桌、掃地、買醬油、倒垃圾等。家裡有老人病了,可以讓孩子參與照顧,給老人端飯、倒水、餵藥,並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孩子的責任感,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道德意識。


孩子「缺乏責任心」往往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給孩子貼上的一個「負性標籤」。家長要想孩子有所改變,首先要轉變「視角」,不要企圖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父母改變,孩子就會跟隨父母的節奏發生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