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攻擊性的唯一安全出口,是父母!而父母這樣轉換將教孩子成長

處處有心 發佈 2020-01-27T17:21:46+00:00

我不贊成父母和孩子如朋友般相處,因為每段關係都有自己的人物設定,親子關係中,父母就應該是家長,孩子才能更像孩子。

春節期間宅在家和朋友煲電話粥,朋友剛生完孩子,急切地想知道育兒知識。

她問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和孩子交朋友?

她說她想過了,她要和孩子如朋友一般的相處,一起說秘密,一起玩遊戲……

我只能說「你想的太美了」。

我不贊成父母和孩子如朋友般相處,

因為每段關係都有自己的人物設定,

親子關係中,父母就應該是家長,孩子才能更像孩子。

至於父母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又是朋友又是家長的相處?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起始時間不同

  • 家長的功能是養育、管教孩子。

而朋友的功能是陪伴、分擔、交流。

  • 家長的功能是單向的,也就是家長向子女單向輸出,

而朋友的功能是雙向的,需要相互付出。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一出生就有親子關係

且親子關係經營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依戀類型,也就是進入這個孩子一生的潛意識中。

這個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模式,很可能就會一直以幼年時形成的依戀類型為基礎,來看待這個世界。

而朋友呢,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朋友的,

甚至5歲前都沒有交朋友這個意識

我們看到幼兒園,或更小的小孩相互玩的很開心,以為他們是朋友,其實他們只是當對方是自己的玩具。

上小學前,在孩子心目中,是沒有「友誼」這個概念的。

真正的友誼出現在小學三年級以後。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小學同學組織聚會,但不會看到幼兒園同學組織聚會,就是因為那個階段孩子之間的接觸,還夠不上友誼的範疇。

朋友關係既然出現得那麼晚,它又怎麼能代替出現早得多的親子關係呢?

二,邊界不同

先問個很簡單的問題:父母要管孩子,孩子拒絕,父母接著該怎麼做?

父母管孩子是有法律義務的,也就是未成年人,必須由監護人管。

而孩子因為不成熟,不懂事,也是一定會有地方需要父母管的。

那麼你要和孩子做朋友,你管還是不管?

作為朋友,當然看不過眼時,也會說幾句,但若對方回一句「你是我的誰啊,要你管」、「管太寬了吧」,朋友馬上就沒有立場能管了。

而作為父母,作為家長呢?肯定是要管到底的。

很多父母因為管不好孩子,徹夜難眠,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朋友能這樣嗎?

另一方面,朋友之間能生氣,能絕交,親子關係可以嗎?

你和孩子交朋友,孩子遇到不開心,隨口就是一句髒話,朋友或許跟著一起罵,你作為家長,罵不罵?

所有這些都涉及不同關係的不同邊界,沒有辦法將之混淆。

三,責任不同

每個人都有攻擊性,就好像老實人也有脾氣一樣,

攻擊性的唯一安全出口,其實是父母

你們想想,除此之外,孩子的攻擊性還能沖誰出?

  • 朋友嗎?忍你一次了不得了,再來一次試試,誰都不是誰的出氣筒。
  • 同學嗎?大機率一次都不會忍,直接告老師。
  • 老師嗎?讓你攻擊,你都不一定敢。
  • 陌生人呢?你試試,分分鐘告你。
  • 親戚嗎?只要有一次,從此你在整個家族中的風評就墊底。
  • 將來自己的孩子嗎?你攻擊自己的孩子,不怕他有心理陰影嗎?

唯有父母可以被攻擊,某種程度來說,父母也應該承受孩子的攻擊性。

當然這裡不是說打罵父母,

但可以沖父母吼「我恨你們」。

攻擊性只有被宣洩出來,這個人才不壓抑,才能輕鬆前行

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父母不接納他們的攻擊性造成的。

只要這些孩子表現出攻擊性,就會被打服,或者冠以「不孝」等輿論壓力,以至於他們只能攻擊自己,憋著,壓抑著,甚至自殘,自殺。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攻擊性出來後,父母也並不是默默承受,默默壓抑的。

父母要將孩子的攻擊性接過來,

然後轉化成能被社會接受的方式,再教給孩子。

這個過程,就是父母卸下被攻擊造成傷害的方法。

也就是父母用自己的成熟,將孩子的原始攻擊,進行改良後,還給孩子,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攻擊的正確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

孩子第一次去打針,非常疼,孩子會亂踢腿,抓人,打人,甚至把父母塞到他手裡的玩具扔掉,嘴裡還會邊哭邊大叫「媽媽壞!」、「爸爸壞!」。

這時候,父母就要接過孩子的攻擊性,轉換後再教給他。

「哦哦~,打針疼哦,我們寶寶疼了。

馬上就好了,一下就結束了,就不疼了。

好了,來,媽媽來吹吹、揉揉,好了,不疼了!」

第一句是承接孩子的情緒、攻擊性。

第二句是預告結果。以後這個孩子就會知道,痛苦都會過去的。

第三句是處理方式。再遇到類似情況,孩子就會選用更文明的方式:主動要求媽媽「吹吹」、「揉揉」。

其實,很多想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

  • 要麼就是如我朋友這般,剛做父母,沒有想很多,就單純的喜歡這小傢伙,想把所有的愛都給他。
  • 要麼就是想通過朋友關係,更好的了解孩子,然後就能更有針對性的管教孩子。

說起來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做父母真的挺不容易的。

但如果你們向孩子開口說要做他朋友,你們就真的是在損害這段親子關係。

因為綜上所述,你們是做不到成為孩子朋友這件事的。

與其失信於孩子,讓孩子從此更不信任你們,

不如從一開始,就用科學的方式管教孩子,真正盡到一個家長的責任。

做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很親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孩子大一點了,比如到青春期了,家長可以適當放手,只做好孩子的參謀即可。

但無論你,還是你的孩子,都應該明白,親子關係中只能有家長和孩子兩個身份。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營養師,教師,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