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向漫威宇宙挑戰的中國導演,早就說過自己追求的不是「安全」

人民文娛 發佈 2020-01-27T19:46:13+00:00

「這是個泥沙俱下的時代,時間可以驗證,誰會留下,誰只是玩票而已。」上映前9天,燈塔、貓眼、豆瓣等數據顯示,《唐人街探案3》的想看人數突破500萬,創華語電影想看人數新紀錄。

「這是個泥沙俱下的時代,時間可以驗證,誰會留下,誰只是玩票而已。」



春節將至,春節檔電影的一場混戰已然揭幕。


上映前9天,燈塔、貓眼、豆瓣等數據顯示,《唐人街探案3》的想看人數突破500萬,創華語電影想看人數新紀錄。



導演陳思誠似乎已經站在了「唐探宇宙」的大門口。


2015年12月31日上映的《唐人街探案1》,是一匹黑馬,在《星球大戰7》與《老炮兒》的夾擊之下,獲得了8億票房。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是一匹野馬,票房高達33.7億,位列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七名。


《唐人街探案3》還在路上,2020年1月1日,陳思誠監製的網劇《唐人街探案》上映,人們才驀然發現:一個能與漫威宇宙媲美的「唐探宇宙」,仿佛近在眼前。


宇宙模糊不清,又依稀可見。萬眾期待的《唐人街探案3》,無疑是一塊關鍵的試路石。


在一切有分曉之前,讓我們回到起點,看陳思誠是如何在人人迷信IP的年代,打造屬於中國電影人的IP。




以下內容為2016年1月陳思誠接受本文作者採訪後的文章。


陳思誠很直接。在記者的採訪開始前,他面對正在架設的攝像機,突然說:「我不想拍視頻了,因為有點累了。」在場的人都愣了兩秒,記者簡單溝通了幾句後,他又爽快地答應下來。


陳思誠的工作室里隨處可見他和妻子佟麗婭上過封面的時尚雜誌,不過角落裡,一把貼有他名字的導演椅,似乎提醒著到訪者,這裡的主人不僅僅是一個明星。採訪當天,由他自編自導的電影《唐人街探案》剛好上映一周,票房已突破5億。陳思誠卻不甚滿意:「口碑不錯,但票房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作為一個僅執導過兩部電影的導演,他毫無掩飾對票房的渴望,直白地形容自己「想做婊子,也想立牌坊」——既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又希望在個人表達上有所追求。


當記者問他,如何看待當下許多演員轉行做電影導演的現象時,陳思誠絲毫沒有客套:「這是個泥沙俱下的時代,時間可以驗證,誰會留下,誰只是玩票而已。」


不追求安全


拍一部偵探電影,是陳思誠很久以前就有的念頭。在中國,推理懸疑電影一直是個讓創作者望而卻步的領域,很多導演有過嘗試但大多鎩羽而歸。陳思誠選擇用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唐人街探案》完成這個挑戰,多少讓人為他捏把汗。他卻不以為然:「我追求的從來不是安全,創作者要有責任感,讓市場上多些新類型的電影。」


《唐人街探案》的確讓人耳目一新。影片採用了「偵探+喜劇」的模式,講述居住在曼谷唐人街的落魄大叔唐仁,意外捲入一起兇殺案,無奈和來泰國散心的天才少年秦風結成搭檔,共同找出真相、洗脫罪名的故事。案情扣人心弦,邏輯推理嚴謹,觀眾上一秒還在為喜劇橋段捧腹,下一秒就被驚悚情節嚇得叫出聲,影片結尾的反轉更是出人意料,對於人性善惡兩面的思考頗有深度。


陳思誠坦言,用喜劇包裝這部電影是出於商業的考量。即便如此,他依舊在尋找創新和突破。為保證票房,投資方曾提出找黃渤與王寶強搭檔,被陳思誠拒絕了。「這樣的組合不夠新鮮,更何況我的劇本中秦風是個少年。」陳思誠大膽起用了只有18歲的新人劉昊然。當他和王寶強兩個人裝酷耍帥地戴上墨鏡,穿上風衣,並肩大踏步走在曼谷街頭時,果然讓觀眾眼前一亮,畫面感、喜劇效果十足。


·陳思誠在街頭為劉昊然(左)講戲。


電影中,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王寶強的改變。陳思誠給王寶強安排了一個油腔滑調、精明狡猾的大叔角色,與他之前呆萌憨傻的銀幕形象反差頗大。這也正是王寶強所期待的,看完劇本後,他說:「還是思誠了解我。」於是推了《港囧》,接下了《唐人街探案》。陳思誠還說服王寶強放棄說了10年的「河北邢台普通話」,改說一口變了味的廣東普通話,再配上高八度的聲調,被觀眾笑稱是「曾志偉上身」。


有觀眾說,從《唐人街探案》中看到了許多電影大師的影子。陳思誠也不諱言:「我是一個影迷型導演,之前看過的經典作品必然對我有影響。但我沒有刻意去模仿誰,或是向誰致敬。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拓展。」


在這個人人迷信IP的年代,陳思誠想做的卻是打造一個全新的IP。他計劃把《唐人街探案》做成一個系列電影,儘管他自己也知道,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導演比演戲精彩


就在《唐人街探案》上映後不久,微博的熱搜上出現了「陳思誠,路轉粉」的關鍵詞,網友討論超過4000萬條。大家紛紛表示,這一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陳思誠。連他多年的好友王寶強也說:「他導戲比演戲精彩,他演戲永遠是擺pose、耍帥,在監視器背後才釋放出真正的才華。


不論演戲還是導戲,滿足的都是陳思誠強大的表達慾望。他從小就是個有文藝情結的人,唱歌、朗誦、主持樣樣精通。18歲時,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成長之路一帆風順。但桀驁不馴的性格,加上年輕氣盛,很快讓他吃了大虧。因為一次打架事件,陳思誠被學校開除。兩年後,他又以高分考入中央戲劇學院。


真正讓陳思誠在影視圈嶄露頭角,是2006年。這一年,他接拍了電視劇《士兵突擊》,飾演男二號——村長的兒子成才。與木訥、憨厚又執著的男一號許三多相比,這個目的性極強的角色並不討喜。但好在陳思誠演繹得自然真實,將成才對成功的渴望,面對現實的糾結,以及最後的性格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讓觀眾覺得他是本色出演。


接下來的幾年,陳思誠陸續接拍了多部影視劇作品,可惜都沒引起多大反響。但作為演員,他的成熟和進步是明顯的。2009年,他因主演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獲第六十二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提名;2011年,憑《守望者:罪惡迷途》中「周棟」一角獲第三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優秀男配角獎」。士兵成才打在他身上的那個「又帥又土」的印跡已經淡去。


那時,他還不夠紅,但也因此得到了一段寶貴的沉澱蟄伏的日子。陳思誠潛下心進行劇本創作,準備自編自導自演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劇中講述了3個不同階層的年輕人面對情感、物質誘惑和現實所做出的選擇,他飾演一個放蕩不羈的富二代。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海報。


2012年,《北京愛情故事》開播。某種程度上,整部劇更像是陳思誠對觀眾的獨白,他在劇中分享自己成長過程中曾有過的各種想法、曾做過的白日夢、曾愛過的音樂,還有那些想做但沒有做的事。《北京愛情故事》不僅為陳思誠帶來了成功,也帶來了他與女演員佟麗婭的緣分。


這一次的成功嘗試,讓陳思誠體驗到了作為導演表達自我的快感。2014年,他執導了電影處女作《北京愛情故事》。雖然與電視劇同名,但他創作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他給出的理由是:「我不喜歡做沒有挑戰的事。」同樣挑戰的還有電影的表現手法,陳思誠放棄單線敘事,將時間和空間結合,講述了5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愛情故事,「其實我是在講一對人,一輩子的故事」。


初次想到這個創意時,他興奮不已,覺得自己「太牛了」。但遺憾的是,大部分觀眾只把它看作是一部愛情串燒電影。雖然最終電影票房還不錯,但在陳思誠看來,沒能讓觀眾理解他的表達,無法激起他人的共鳴,是一種「重傷」。


好在,他自稱是一個自我癒合、修復能力很強的人,總結完一番經驗教訓,重整隊伍,帶著風格完全不同的《唐人街探案》再戰江湖。「都說一個導演一輩子只拍一部電影,但也有一些優秀的導演一生沒拍過重複的電影。比如庫布里克、呂克·貝松。我更想成為這樣的人。」


與「真人秀」保持距離


如今的陳思誠,不再迷戀別人監視器中的自己,更享受藏身幕後的樂趣。「認識自己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曾經我想當歌星,享受台下歌迷瘋狂的尖叫,後來想當演員,當明星。直到現在我才發現,自己最想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具體說就是將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在作品中展現出來。」


讓思考被聽見不難,被聽懂卻是需要付出一些心力的。在和記者的對話中,陳思誠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他坦言,未來會減少演戲的數量:「演員需要機遇,而我不願意做一個被動等待的人。我相信肯定有一些角色我會演得很有光彩,可我要等到什麼時候呢?電影對我來說是一個夢想,不一定非得我自己來演,有人能把它表現出來就好了。」


工作重心的轉變,漸漸改變了陳思誠的心態。對於大多數明星在乎的曝光度,他有了新的體會:「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娛己娛人』,那些所謂的曝光,不能讓我快樂,為什麼要做呢?我不是一個特別願意拋頭露面的人,最煩的就是走紅毯和上晚會。不必為了娛人而愚己。去做那些讓自己開心,也讓別人開心的事,多好。」


·陳思誠與《唐人街探案3》主演們在一起。


他刻意與各種「真人秀」節目保持距離。在陳思誠看來,一直保持高熱度,對創作者並不是一件好事。「電影就是展現放大鏡下的生活,如果別人都在放大你、觀察你,你怎麼去放大這個世界,觀察別的東西呢?我更願意走在沒人認識的路上,可以真正走進生活。永遠活在鏡頭下,很難去創作和體驗。」他坦言,導演這份工作,讓自己更疲憊,更驚心動魄,更充滿鬥志,也可能更失望——總之是在所有的情緒前都再加個「更」字。


「那是否還會『更堅持』?」記者問道。陳思誠回答:「我不知道自己的導演之路會走到哪一步,或許某天我想玩一個更刺激的事,也說不準。生命就是要不斷探索未知的東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