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海鮮市場的動物去哪了?

第一財經 發佈 2020-01-27T22:33:54+00:00

2019年國家林草局發布的《林草局關於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規範有序發展特種養殖,發揮林區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優勢,以非重點保護動物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特種養殖基地和養殖大戶,提升繁育能力,擴大種群規模,增加市場供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種源繁育、擴繁和規模化養殖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工作的開展,華南海鮮市場幾乎被鎖定為疫情的源頭,儘管該市場關閉前所銷售的野生動物目前的去向我們不得而知,武漢官方也未做任何披露。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日前披露,該所在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首次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

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只是暫時措施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武漢早期確診的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係很密切。追溯病毒來源、控制源頭、闡明病毒中間宿主,是控制該病毒持續從動物傳染到人的關鍵環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1月22日就曾表示:「該病毒可能來自於海鮮市場上的野生動物,儘管確切來源尚未確定。」在中國,多種野生動物是禁止販運的,或者要求有特殊許可,但如果對某些物種進行商業化養殖,則會放寬對該物種的相關法規限制。

疫情爆發後民間呼籲禁止野生動物獵殺和捕食的聲音不斷。但直到1月26日,三部委才聯合發文,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決定,為嚴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自公告發布之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這份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活動獲得了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SC)的歡迎。該組織發布聲明稱:「中國禁止野生動物在市場、餐館和電商渠道的銷售舉措應該是永久性的。」但該組織同時表示,從聲明的內容來看,禁止野生動物的舉措只是暫時的。儘管如此,WSC健康計劃執行主任克里斯蒂安 · 沃爾澤(Christian Walz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對中國政府走出重要的關鍵一步表示歡迎。」

WSC還呼籲全球都永久取締野生動物交易。沃爾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全球的新發傳染病中,有70%來自於野生生物。那麼長期與動物宿主和平共處的病毒為什麼會突然向新的宿主人類發出進攻?儘管科學家還無法解釋這個問題,但有觀點認為,這些活體動物交易市場會促使病毒在不同物種當中來回傳播,並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異,而這個過程中,病毒可能會感染人類。

沃爾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野生動物市場等棲息地為病毒從野生生物宿主向外傳播病原體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他還強調,不僅要投入資源來發現新病毒,更要確定傳染病的溢出,擴增和傳播的流行病學驅動因素。為此,沃爾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議從三個途徑應對這一全球性的複雜問題。他說道:「首先需要徹底關閉活體動物交易市場;其次是加強打擊力度,永久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包括跨境交易;改變野生動物消費的習慣,尤其是在城市消費野味的習慣。」

目前人們認為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而在中國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中也發現了SARS冠狀病毒,許多科學家認為,蝙蝠病毒是先感染了果子狸之類的動物,然後再感染上食用了這種動物的人類。SARS爆發後,中國嚴厲打擊了果子狸和其他一些物種的消費市場。

但這種交易事實上仍在存在,比如在華南海鮮市場。據歷史資料,令人吃驚的是,2003年5月SARS疫情剛剛宣告結束,同年8月,國家林業局就立刻確定果子狸為首批可進行商業養殖的野生動物,是合法的野味,同期養殖合法化的還有另外53種野生動物。

冠狀病毒多次成功跨物種傳播

位於田納西州的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研究冠狀病毒的傳染病專家Mark Denison博士表示:「冠狀病毒已經多次展現出跨物種的探測,成功地從動物宿主轉移到人類。」他認為,病毒需要發生多個變異後適應新環境,還必須獲得入侵人類細胞的能力,並且躲避人類的免疫系統,在人體內複製,傳播給他人。

「雖然這種轉移可以簡單地用『跳躍』來形容,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複雜,就好像是要跨過1000個高欄的跨欄。」Denison博士表示。不過他對疫情的爆發並不意外,「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發布過兩次關於《中國食用野生動物狀況的調查報告》。最近一次報告發布是在2013年,這份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美國野生救援協會共同發布的《全國食用野生動物狀況及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態度的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公眾食用野生動物的比例較過去大幅減少,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也已成為食用野生動物的主要來源,但經營利用的野生動物種類卻在增加,某些地區,尤其是中國南方,野生動物消費依然熱度不減。

當時的報告顯示,每年10月至次年的1月是食用野生動物的主要季節,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6個城市收到的2.4萬份有效公眾調查問卷顯示,儘管有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濫食野生動物是一種違法或不值得提倡的消費行為,但是仍有接近30%的受訪者稱過去一年食用過野生動物。

調查還發現,經營利用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副食商場、超市和集貿市場的比例與1999年的第一次相比,分別上升23%和18%,野生動物的種類也從1999年的53種上升到80種。

受食補思想的影響,食用野生動物在中國有相當長的歷史。多數公眾還認為食用野生動物可以達到滋補的目的,有些人還把吃野生動物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而這正是引發全國範圍內盜獵及走私野生動物現象的根本原因。

誰在鼓勵野味消費

沃爾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類通過食用野生動物以及暴露在銷售野生動物的市場中而得病;與此同時野生動物的數量因為被獵殺和販賣正在急劇減少,而經濟和貧困人口並不能從中受益,因為一旦發生疫情後,感染了病毒的動物就會大量被滅殺,比如禽類和豬,這又會反過來哄抬肉類和禽類價格的上漲,令經濟承受打擊。」

另一方面,養殖野生動物也成為一些偏遠地區脫貧致富的途徑,比如竹鼠和獾就在廣西、江西等地被大量人工養殖,並且能夠通過淘寶等電商渠道銷售。有網友查詢相關電商平台顯示,這些動物都有明碼標價,比如一隻獾的價格約為人民幣1300元,果子狸的價格約1500元,如果買500隻或者以上,每隻可以再便宜100元左右。

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認為,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並不等同於野生動物,因為它們所攜帶的細菌和病毒都不同。但沃爾澤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由於病毒是如何寄居在這些野生物種身上的現在並不清楚,所以我們需要禁止所有的野生動物交易,也包括人工養殖的竹鼠等。」

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江西省養殖的雁鴨類存欄量500萬隻,竹鼠存欄量50萬隻,而一直到2015年,諸如竹鼠、蛇類、豪豬等野生動物並沒有檢疫標準。

2019年國家林草局發布的《林草局關於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規範有序發展特種養殖,發揮林區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優勢,以非重點保護動物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特種養殖基地和養殖大戶,提升繁育能力,擴大種群規模,增加市場供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種源繁育、擴繁和規模化養殖,發展野生動物馴養觀賞和皮毛肉蛋藥加工。」

業內人士指出,因為鼓勵供給端政策的出台,也推動了消費端的需求增加。環保人士呼籲改變通過野生動物養殖來獲取經濟利益的政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