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56年1月28日,開始推行簡體漢字

講故事的翁老頭 發佈 2020-01-28T03:12:04+00:00

簡體中文,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準化寫法,與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相對。說到簡化字,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簡化字是建國以後才出現的。其實,這種認知是存在很大誤區的。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簡體中文,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準化寫法,與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相對。說到簡化字,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簡化字是建國以後才出現的。其實,這種認知是存在很大誤區的。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因此,漢字自產生以後就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甲骨文筆畫最為簡單,但是,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複,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簡化字運動」了,並且,這種變革在元代的時候達到了頂峰。那時候,它的數量可比我們現在的簡化字還多了三千多個呢。

我們都知道,元朝是一個由英勇善戰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來說,它的統治者,自然是能夠提刀立馬征戰天下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在文學方面卻依舊稍遜一籌。他們崇尚武力,認為:只有憑藉武力才能夠征服天下,所以,知識分子自然而然的就被從廟堂里趕出來了。元朝曾長時間取消科舉考試,學子們滿身文章想要再「賣與帝王家」便不是那麼容易的了。為了生計,他們自然只能放下曾經的傲骨,轉而去為平民大眾服務了。此時,唐宋藝術的巔峰——詩詞,在元代就沒有那麼絢爛了。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新的藝術形式——元曲便應運而生了。元曲便是簡化字的溫床,它為簡化字提供了生根發芽的土壤和養分。

元曲分為散曲和雜劇,但是,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不是廟堂之上的陽春白雪之作。相反的,它是市井間廣泛流傳的「下里巴人」。用一句通俗一點的話來說的話,它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熱門歌曲,網絡小說等等。那個時期的人,大多不喜歡讀所謂的經史子集,反而更熱衷於這些通俗文學。可以說,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這些戲曲和小說自然就廣受追捧和喜愛了。用我們當下一句比較時髦的話來說的話,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

就像今天的流行音樂一樣,假如,某個廣受喜愛的天王巨星突然出了一張新專輯,那麼,滿街的紅男綠女,自然也會從大半夜就開始排隊瘋搶了。當時的「元曲四大家」如果有了新的作品問世,其轟動效應,自然也不遜於此。新作品,關鍵就在於一個「新」字,每當它一問世,其盜版作品自然也就隨之來了。無論是哪個時代,抄襲都是存在的,古人的抄襲技術更是不可小看的。所以,當時的書坊為了賺錢,自然就要加快出版速度了。畢竟,誰先搶占了市場,誰就抓住了主動權嘛。

這樣一來,自然就要趕時間了。可是,那時候我國的印刷技術雖然在同時代已經是遙遙領先,但是,跟現在的比,它其實還是不值一提的。而且,可能有的人也會發現即使是我們今天的漢字,它的筆畫還是比較複雜的,那就更不要說是繁體字了。人類的智慧總是無窮的,每當遇到困難或者難題時,他們總會想盡辦法去攻克它。面對繁體字筆畫複雜、刻版困難等問題,自然也會有解決辦法。具體的解決方法便是:他們將早已退出歷史舞台多時的簡化字,又重新推向了台前。

就這樣,那些書坊老闆參照以前的簡化字,並不但絞盡腦汁地搜尋這些簡化字,自己又發明創造了一部分簡化漢字。最終,這一舉動使得簡化字的數量大大增加,甚至,有統計:在它發展最巔峰的時期,簡化字一度超過了六千多個。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文化已經被掩埋在了歷史的黃沙中了,目前也不過只追認了其中不到三千個而已,更多的簡化字至今仍舊無法追尋。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的「或「改成「玉「,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但是,立刻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該運動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1955年2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了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