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只道是尋常,讀懂才知是滄桑,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到底好在哪裡

c叔聊歷史 發佈 2020-01-03T05:15:15+00:00

兩人此時並排站在樹下,看著遠方,在那一刻,漫天的花瓣隨風飄落,好像有一人高聲歌唱,有一人飲酒作詩,漸漸周圍又聚攏過來一些人,他們互相打著招呼,推杯換盞,仿佛一場盛大的宴會。

如何只用一句話讓詩詞愛好者吵起來?

很簡單,就問他們杜甫的那首詩最好,保證吵到天亮都沒問題。

說起杜甫,大家知道他是詩聖,也被稱為「詩史」,因為他留下的詩有1400多首。不僅詩的數量多,好詩也不少。

所以你說要挑出最好的,基本無解。

但是清代的蘅塘退士評選《唐詩三百首》的時候,卻將一首詩評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 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乙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另有清人黃生在《杜詩說》中評此詩:

「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里,即使龍標、供奉操筆,亦無以過。」

龍標說的是王昌齡,供奉說的是李白。

李白的水平就不用說了,王昌齡號稱是七絕聖手,這兩人都比不過,到底是哪首詩那麼厲害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詩估計大家初中就會背了,內容既簡單又普通,用詞也看不出什麼精妙。

那麼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裡?

故事還要從李龜年這個人說起。


一、李龜年何許人也?


我們現在知道詩詞都是文字,其實在唐宋,詩詞的傳播和現在流行歌曲打榜一樣。

《長安十二時辰》里,有一段是講唐代第一女高音,許鶴子出巡,她一開口,下面的老百姓都瘋了,和現在粉絲見偶像沒兩樣。

她唱的歌,就是李白的《短歌行》,但是這歌的曲子誰寫的呢?這個目前沒有定論,不過我個人推測,很可能是李龜年。

為什麼這樣說?

宋代的楊齊賢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天寶元年,從揚州進貢了一批很難得的木芍藥(也就是牡丹花),分為紅、紫、淺紅、通白,四種顏色,玄宗就命人移植到興慶池東的沉香亭。

等到花開的那天,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起去賞花,當時還帶著一眾梨園弟子來表演歌舞。可是當唐玄宗看到花的那一瞬間,突然說,寶花對美人,怎麼還能用舊樂詞呢?於是就派人把當時還是翰林的李白找來。

此時李白剛喝完酒,借著酒勁,還問楊貴妃討了一杯葡萄酒,接著一口氣寫下了三篇新詞,也就是千古名篇《清平調》三章。

其中一句大家都很熟:「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而當時給《清平調》譜曲和演奏的,正是李龜年。

李龜年是個搞音樂的,他不但會譜曲,還會唱,也能填詞,而且還會各種樂器。拿現在話來說,這就是全能型藝人。

他非常幸運,不僅因為他活在盛世的大唐,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真正懂音樂的皇帝:唐玄宗。

中國歷史上喜歡音樂的皇帝其實不少,可大多數都是票友,但唐玄宗不一樣。

如果論中國書畫成就最高的皇帝,那非宋徽宗莫屬,但如果論中國音樂成就最高的皇帝,那就是唐玄宗了。

《舊唐書》本紀記載:

「 英斷多藝, 尤知音律」 。


《資治通鑑》記載:

「上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范及為之使。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教宮女使習之。又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

當時太常、教坊、梨園都是國家級音樂部門,拿現在話說演奏的都是傳統古典音樂,叫「雅樂」。而流行音樂就叫「俗樂」,玄宗居然主動讓教坊教「俗樂」,可見大唐開放之風氣。

這還不算完,就像宋徽宗親自教繪畫一樣,唐玄宗也親自在皇家音樂學院當老師,教音樂。所以司馬光說玄宗精曉音律絕對沒誇張。

能得到唐玄宗的認可,李龜年的音樂造詣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他紅了。

紅了的李龜年成了王公貴族們的座上賓,一場宴會規格的高低,就在於,李龜年在不在表演嘉賓名單里。

這樣的李龜年最不缺的,就是粉絲。

王維有一首很有名的詩,現在幼兒園小朋友都會背,就是《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怎麼看都是首愛情詩吧?然而這首詩還有個名字,叫《江上贈李龜年》。

所以你看李龜年紅到什麼程度,連王維都要說,我想死你啦。

那這樣紅透半邊天的李龜年,是怎麼和杜甫扯上關係的呢?


二、杜甫和李龜年什麼關係?


李龜年當紅的時候,杜甫還是小杜。

小杜雖然才十四五歲,卻是人生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和我們後來知道的杜甫不同,這時候的小杜是: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當時還是杜傲天的小杜來到了東都姑母家,東都也就是洛陽。到洛陽以後他發現,這裡除了自己還有王傲天、李傲天,天才們白天不知在何處,但晚上不是在歧王府上,就是在崔九家裡。

歧王名叫李范,是玄宗的弟弟,在玄宗和太平公主之間,他站對了隊伍,因此也得到了巨大的榮耀。

和許多王公貴族一樣,歧王也在洛陽置業,他的宅子位於和皇宮一河之隔的尚善坊,是最正宗的超一線江景房。

歧王本人愛好風雅,更是愛結交文人雅士。

和歧王一樣附庸風雅的,還有崔滌。

崔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家中排行老九,所以叫崔九。

他哥哥崔湜很得唐玄宗賞識,然而在太平公主一案中卻站錯了隊丟了性命。在玄宗坐穩江山以後,看到崔滌,就仿佛看到崔湜,仍然很懷念。

所以崔滌地位還是很高,也很有錢,而由於哥哥的事情,崔滌一門心思都寄托在文學領域。東都的遵化里就是崔滌的府邸,那裡也是李龜年另一個經常出現的地方。

年少的杜甫也有機會出入歧王和崔九家裡,他也很快發現眾人的焦點始終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李龜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傳說。

杜甫聽到的故事的是這樣的: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月光灑在路上,就像鋪了一層白沙。李龜年第一次來到了歧王府,隨著宴席一起開始的,是柔和的女聲和伴奏的琵琶聲。

唱到一處,李龜年突然低聲說,這是秦聲慢板,又到一處,道是楚音流水。

一曲終了,果然如李龜年所述,屏風後走出兩位歌伎,一位叫沈妍,來自隴西,一位叫薛滿,來自揚州。

歧王當即賞賜了李龜年,「破紅綃、蟾酥麨(chao)」,可李龜年看都不看,直接跑到沈妍面前,抱起她的琵琶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從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辨琴秦楚聲》,一直傳到明朝張岱的《夜航船》,這就是李龜年的傳說。

故事是真是假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共同記憶。李龜年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偶像,他變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大唐盛世風華的標誌。

坐在台下的小杜和其他人一樣,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想著,將來有一天,他也能像李龜年一樣,成為眾人的焦點,像李太白那樣名滿天下,像王輞川那樣功成名就。

那一切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在這樣的盛世下,夢想總是能實現的。

如果沒有那場動亂的話。


三、多年後的重逢

講了那麼背景故事,我們再回頭看這首詩。

公元770年的春天,在潭州,也就是湖南長沙,杜甫又一次遇到了李龜年,在那次相遇之後,杜甫留下了這篇《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如果想像一下,也許會是這樣一番景象:

杜甫路過一個酒館,聽到一段熟悉的歌聲: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音樂響起時,酒館裡的人們紛紛把手中的酒杯放下,有人沉默不語,有人掩面拭淚,已經有四十年沒有聽到這首歌了。

等那人走出酒館,杜甫迎了上去,兩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相遇了。

杜甫說:李先生,是我啊。

李龜年似乎並沒有認出杜甫。

我是小杜啊。你記得嗎,當年在歧王府里經常看你表演,還有崔九家裡,你也去過的啊。

「岐王府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哦,原來是你啊,小杜啊。

按理說,這時候他們肯定會感懷當年,啊呀,當年大家在一起開宴會的日子,所有人對酒當歌,把酒言歡,那是多麼開心的日子。

當時大家都還那麼年輕,誰都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這四十年,李先生你過的怎麼樣?小杜你又經歷了什麼?

杜甫從洛陽到秦州(甘肅天水),從秦州到同谷(甘肅成縣),從同谷到成都,一路顛沛流離,時常徘徊在活不下去的邊緣。

李龜年呢,本來可以和玄宗一起逃往成都,結果卻掉了隊,流落到南方,一代巨星靠街頭賣藝為生。

蔣勛老師曾經說,你不管從什麼階段開始讀詩,從什麼人開始喜歡詩,最後在那裡等著你的,一定是杜甫。

當你有了一定的經歷,磨難,挫折,甚至洗盡鉛華,歷經滄桑之後,回過頭髮現,你的這些事情,都在杜甫的詩里了。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悲情人物。

可是,在這首詩里,這些滄桑歲月,物是人非,悲情故事,杜甫一個字也不提。

他突然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事情: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我以前很不理解這段,明明兩人有太多話要說,這四十年的情感明明就像泄洪一樣洶湧澎湃,為什麼突然停了呢?

直到我後來讀到另一個重逢的故事,故事來自吳念真的《計程車》:

講一個離婚男人,事業失敗以後只好去開計程車,結果在機場拉生意,上來的卻是前妻。前妻似乎沒認出男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第一通電話是打給在澳洲的女兒報平安,第二通電話打到公司布置工作,第三通電話打給當地的閨蜜說說女人到這個年齡的感受。

終於到了目的地,男人慶幸她沒認出自己,這時女人卻說話了,她說,我都已經告訴你所有近況、告訴你現在的心情、告訴你對一些人的思念……,什麼都告訴你了,而你……連一聲簡單的問候都不肯跟我說嗎?

我從這個故事裡突然明白了杜甫這首的含蓄,一種東方獨有的含蓄。

這種時候應該講什麼呢?

過去的不幸,挫折,困苦也已經發生了,大唐盛世也一去不返。不管講什麼,過去的都已經過去,無法改變。

將來呢?一個是已經59歲的杜甫,一個是比杜甫還大的李龜年,我們還有再見的機會嗎?沒有了,沒有什麼未來了。

這四十年的情緒排山倒海地涌過來,但在那一刻,杜甫把這些全都壓下去,唯一講的是什麼呢?

就是輕描淡寫地來了句。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在這句話說完,整個大唐延續100年的盛世,也就此結束。

中國人的含蓄,在這首詩里被杜甫寫成了極致。

兩人此時並排站在樹下,看著遠方,在那一刻,漫天的花瓣隨風飄落,好像有一人高聲歌唱,有一人飲酒作詩,漸漸周圍又聚攏過來一些人,他們互相打著招呼,推杯換盞,仿佛一場盛大的宴會。

公元770年,也就是和李龜年重逢的那一年,杜甫終於走完了他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參考資料:

1、《盛唐樂人李龜年-馬曉聲》

2、《論唐玄宗對音樂歌舞藝術的貢獻-趙克堯》

3、《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4、《唐代著名樂師李龜年》

5、《梁文道一年零一夜:江南逢李龜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