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經典臨寫:懷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

愙齋書法 發佈 2020-01-03T06:19:03+00:00

從今年上半年起,我開始重溫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到現在已經是第七通。這次重溫,首先是想再次深入吃透王羲之行書的精美結構,理解其每一個字為什麼如此結構,尤其是分析其結構中的空間分布——王羲之是空間大師,他的字不光應該看「黑」的部分,更應該看「白」的部分——其次,是深入理解並掌握內


從今年上半年起,我開始重溫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到現在已經是第七通。


過去寫過多次《聖教序》,但總覺得沒吃透。這次重溫,首先是想再次深入吃透王羲之行書的精美結構,理解其每一個字為什麼如此結構,尤其是分析其結構中的空間分布——王羲之是空間大師,他的字不光應該看「黑」的部分,更應該看「白」的部分——其次,是深入理解並掌握內擫筆法,並由筆法延展到結構、章法,我認為,這三者是密切關聯的。


這通重溫,我是從大字開始臨寫的。先是用八尺屏毛邊紙臨寫,每個字大約8-10公分,主要目的是想通過放大,將每個字的空間關係在紙張上誇張地表現出來,這樣更有利於記住其結構。至於筆法,大字的筆法與小字有一定關係,比如,該中鋒的都得中鋒,該側鋒的都得側鋒,但是落筆需要更重更迅捷,需要更多的藏鋒,行筆中需要更多的節奏變化。


然後逐漸縮小,第三、第四、第五通,使用放大版的字帖臨寫,到第六通、第七通開始,找了原大印刷的字帖,使用古法雁皮紙,用小行楷狼毫筆,按原大臨寫。因為只有通過原大臨寫,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筆法,並掌握筆法、結構、章法之間的關係——聖教序的章法,雖不是自然書寫的章法,但擺布的用心十分精到,也有獨特味道。


第七通臨寫,範本是中國書店採用仿真印刷的該店所藏宋拓聖教序。


臨寫幾點體會:


1、我們面對書聖的傑構,必須抱有足夠的謙卑。懷仁集王羲之的字,他掌握的原字資料是十分豐富的,所以所選出的字,基本上每個字都是經典;再加上懷仁摹字的過程中可能略有美化,所以每個字不管是筆畫還是結構,都堪稱完美。面對如此經典,我們無法「批判式學習」,因為放棄學習其任何一方面,都是巨大損失。


2、學王羲之,要學其「變」。王羲之的字,從來不是老老實實、穩穩噹噹書寫的,一定要注意其變化的因素、運動的因素。

字的輪廓外形,一定不是四四方方的;

字的重心軸線,一定不是筆直、垂直的;

筆畫之間,一定不會是等長的,不會是平行的;

字中的空白,一定不會是均勻的;

字的形態,一定不會是穩定的、靜止的……

每個字的結構,重點要看筆畫之間構成的空白的形態,守白當黑,把空間的營造當成筆畫的任務,才能理解書聖的結構意圖。


3、用筆上,一定要以中鋒為主,必要時可以用側鋒取妍。具體來說,書寫時筆桿基本垂直於紙面,通過肘(極微細的動作,因為字小)、腕(「使轉」的主要發出者,保持靈活、轉動)、指(發出精細動作,構造細節),帶動筆鋒在紙上, 以平面二維移動為主,減少垂直起落(但必要的點、起筆等,需要有從空中迅捷落筆的動作),使筆鋒常在筆畫中間走;


4、王羲之的筆法十分乾脆利落。落筆後要能壓筆、回筆,迅速調整鋒尖到筆畫中間;收筆時要能迅速駐筆回鋒,使鋒尖重新立起,保持筆毫勁緊狀態;寫完一筆,需要空中回筆以接下一筆時,經常貼近原筆畫往回行筆,路線「內收」;折筆更是直接往回折鋒。這種筆法,使快速書寫時筆鋒時時回尖,筆畫形態乾淨利索,顯示出「勁緊」的特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