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香蕉面臨滅絕,是中國人吃光的嗎?

wegene微基因 發佈 2020-01-03T08:28:06+00:00

」這可能是因為,作為自然選擇的一部分,人工選擇甚至能加速生物的進化,尤其是被人類經常食用的一些品種;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工選擇又對生物的繁衍有一定的好處——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介紹了人工選擇,而人工選擇包括兩方面——1.淘汰對人無利的變異;2. 保存

又到了快樂的周五,今天的靈魂拷問,來自於知乎的這個問題:

不得不佩服網友的奇思妙想,這個問題本身隱含了一個前提假設:

人類覺得好吃的生物變難吃後,就不會被人類吃,而這些生物因為不再被吃,就能因此獲得比之前更優的生存繁衍條件。

——然鵝,這個假設本身並不是特別準確。

在大部分生物中,生存和繁衍算是它們的主要目標;對於這些生物來說——

與其在野外和別的生物競爭,不如被人類飼養種植,成為快樂的肥宅

「你會記得自己吃了多少根香蕉嗎?」

這可能是因為,作為自然選擇的一部分,人工選擇甚至能加速生物的進化,尤其是被人類經常食用的一些品種;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工選擇又對生物的繁衍有一定的好處——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介紹了人工選擇,而人工選擇包括兩方面——1. 淘汰對人無利的變異;2. 保存對人有利的變異。

上圖是人類常吃的主食——玉米和水稻,左邊是野生狀態,右邊是經人工選擇、培育後的狀態。

對於人類來說,像玉米這類大範圍種植的經濟作物,有利的變異除了好吃,即更飽滿、營養更為富集以外,還有抗倒伏、更高的產量、更優良的抗病蟲害能力等。

——而這對於這些物種本身來說,這些人類看重的「優良性狀」,同樣也是保證它們得以繁衍的重要因素。

那麼生物在「變得好吃」的過程中,反而在不斷積累良性變異而進化。

進化的錯誤示範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工選擇也並非完美,有的時候甚至可能造成災難:過分追求單一的「優良性狀」,而導致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在面臨有害病症等情況時,可能會缺乏抵抗能力。

將人工選擇的局限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代表之一,可能要屬香蕉君了。

不,不是你

在上個世紀 60 年代,由於味道好等優良性狀,全球的香蕉種植園流行種植一種名為大麥克(Gros Michel/Big Mike)的品種。但由於鐮刀菌枯萎病(巴拿馬病)的流行,這種品種幾乎滅絕,而這也導致當時全球的香蕉種植產業遭受滅頂之災。

受香蕉枯萎病影響的「大麥克」香蕉

鐮刀菌枯萎病易於傳播,可通過土壤、水、受感染的種植材料等介質擴散,且真菌可在土壤中持續數十年,易感的香蕉將難以再被種植。

而目前全球流行種植的卡文迪許香蕉,雖然味道不如大麥克,但由於對鐮刀菌枯萎病有較好的抗性,得以在大麥克幾近滅絕後被廣泛種植,目前占全球種植香蕉近 50%

然鵝,前段時間有的童鞋應該會對這樣的「新聞」有印象,標題大致是「全球香蕉可能面臨滅絕」。

這是因為,類似大麥克香蕉的情況,正在卡文迪許香蕉身上發生——它們正面臨著香蕉黑條葉斑病(Black Sigatoka)和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感染的威脅。

患香蕉黑條葉斑病的蕉葉

但所幸的是,目前在野外被發現的香蕉還有 1000 多種,科學家可以識別出這些亞種當中的抗病基因,用於植物育種等方面。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生物的生存會「趨利避害」,但它們並不能「主動選擇」某些「有利性狀」,在人類介入前,基本是隨機的。

簡單來說就是看臉(狗頭)。

但人工選擇也有其局限性,「完美的進化」也並不存在。

喜愛二刺螈的盆友喜聞樂見的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