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有書籍》火了!B站最高分紀錄片,不止因為胡歌的配音

周到客戶端 發佈 2020-01-03T08:46:32+00:00

最近,一部總共5集、每集只有30分鐘,講述做書人、賣書人、讀書人的故事的紀錄片火了。它的名字是《但是還有書籍》,由嗶哩嗶哩和@小河視頻聯合出品,目前在B站有433.5萬播放量,評分9.9分。豆瓣評分也高達9.4分,是B站推出的紀錄片中至今評分最高的一部。為什麼這麼火?

最近,一部總共5集、每集只有30分鐘,講述做書人、賣書人、讀書人的故事的紀錄片火了。

它的名字是《但是還有書籍》,由嗶哩嗶哩和@小河視頻聯合出品,目前在B站有433.5萬播放量,評分9.9分。豆瓣評分也高達9.4分,是B站推出的紀錄片中至今評分最高的一部。

為什麼這麼火?很多人因為胡歌的配音知道它,但在觀影時發現胡歌毫無存在感,刷出了「胡歌逐漸沒有了排面」的彈幕。有人稱之為大型圖書種草節目:「第一集看完就買了四本書」,還有人說:「它治癒了我2019年積攢的壓力和焦慮。」

藉由一群愛書的人,讀書的快樂或能重新被領悟。正如羅穎鸞的導演手記所寫:「生活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原子彈,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花13年編輯一本書,猶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慢綜藝

書本身是一個故事,寫書的人身上又有個故事,書的流轉又是一個故事。

看一群隱身於書背後的人,一群眼裡有光的人,在認真地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年底上新的《但是還有書籍》,給人以一種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相似的觀影體驗。

中華書局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國林花了13年時間編輯《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他說,編輯的工作,質量和時間是成正比的。

為了出版這本書,他在編輯這本書前就付出了很多功夫。通過一張紙張發現整部日記的價值,連續數年上門拜訪鄭天挺的後人出版日記……只因為他認為這件事有價值。最後,當他因為這本書獲得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編輯獎,卻把1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了基金會。

還有後浪文學主編朱岳。作為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作品的國內出版方,後浪文學被譽為「最大贏家」。朱岳在收穫一堆恭喜後說:「謝謝大家哈,有了錢可以多做點原創新人。」一種堂吉訶德式的「中二感」油然而生。

三聯書店的圖書裝幀設計專家寧成春同樣愛書如命。他設計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城記》等諸多三聯的經典作品。當時讀陳寅恪一書非常感動,他就把書稿放在背包里準備回家繼續看——沒想到在路上遺失了。

寧成春說:「(頭髮)原來有些白,從那兒就徹底白了。」萬幸書稿回來了。

在大家急忙趕路的時候,他們把時間「沉沒」在不能被金錢計算的地方,打造著優秀的精神產品——這是值得感謝的。而他們對工作的敬重,更令我們有一種敬惜紙筆的心情。

紀錄片還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埋下了一顆顆彩蛋——類似於「胡適也曾偷懶」。總導演羅穎鸞在導演手記中說,她一開始想拍一個像日劇《重版出來》一樣的故事,後來發現其實很「喪」。在紀錄片中,胡歌作為配音演員,在描述完編輯一天的生活後,用網紅朱一旦的語氣配上了一句拖著長音的「枯燥」。

譬如說,《百年孤獨》中文授權版的首位譯者范曄說,自己去北大讀西班牙語基本上是誤打誤撞,學習時覺得自己不行,很有挫敗感,「主要是因為懶」。 從翻譯的業餘愛好者到獲得翻譯《百年孤獨》的機會,再到越翻越多,他的膽怯之情反而日益增長,認可「翻譯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身為後浪文學主編,朱岳描述自己做編輯最初的十年,一直只把它當餬口的方式,「寫小說是當上帝,做編輯是當雜役。」即使是今天找尋到了做編輯的意義,他每天的工作依舊波瀾不驚——打卡、看稿、刷豆瓣。

獨立設計師何浩曾有過迷茫的時期。入行時做商業設計工作,但這無法讓他獲得滿足感。直到接觸到徐冰、荒木經惟等中國數十位藝術家的圖書裝幀,他才發現:工作原來可以這麼有意思,人在工作中也可以釋放自己的熱情。

中國原創繪本先鋒人物熊亮也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但他的改變更似一場「頓悟」。夢裡夢見自己是卡夫卡的甲殼蟲,跳起來放搖滾樂,「你是一個搖滾青年,怎麼可以每天想著怎麼工作,以後還想自己開公司。」於是,他開始創作自己的繪本作品。

B站的用戶比較年輕,這類心路歷程或許更有其價值。不要一昧追求成功,希冀一蹴而就,也不要總是擔心「為他人做嫁衣」,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就像《重版再來》《校對女孩》等講述小人物的職場故事的日劇表達的一樣,如果你認可自己的工作,有來自內心的動力源泉,你的人生或許不輕鬆,但這種問心無愧是對人最好的滋養。

做書很難,他們卻活成了年輕人想要的樣子。

書的願望就是被看,看完這部紀錄片的人據說都下單了

這裡的書都可以打開看,沒開封的都可以看,書就是希望它被看。

這是流動書屋樂開書店的店主蝸牛,把流動書屋開到鄉村時說的一句話。她希望讓書出現在原本可能不會出現的地方。

帶上書,和心愛的人一起漫遊中國,開設流動書攤——這是一種極其詩意的生活,也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對書的信仰。

■收藏家鑑賞書籍

有意思的是,這部紀錄片由於請來了一群愛書和懂書的人,頓時化身「大型圖書種草節目」。

■台灣舊書界無人不知的招牌之一舊香居的店主吳雅慧

不怕太專業,只怕不懂行,聽完一場介紹華語文學邊緣地帶的優秀作家、坐多年冷板凳整理的學術著作、拉美文學的優秀翻譯版本、當今中國優秀的繪本作品、堪稱藝術品的《桃花魚》等作品的盛宴,不少觀眾頓時「迷了心智」,下單買了好幾本書。還有人建議,應該在視頻下方插入直達書目的購買連結。

■《度外》

有些書很好但你不知道,這應該讀。有些書很美但你一直在讀教材,這應該讀。有些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不如「慢慢走,欣賞啊」。

■《桃花源的故事》

《但是還有書籍》提供了一種思路——通過視頻的形式推薦書籍,未必只有暢銷書一種可能。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愛,這些有門檻的書籍反而可以規避掉重複的文化綜藝給人帶來的倦怠感。

■《桃花魚》

越是時間飛梭,越是有人懷念木心筆下的「從前慢」。不如捧起一本值得的好書,讓內心流動的速度慢一點,讓過往的一天好似沒有虛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