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思考》:青春期,是孩子學習獨立的黃金時期

默刀鋒 發佈 2020-01-03T09:03:16+00:00

我們知道,「直升機家長」是指那些整天圍著孩子轉的家長,他們為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孩子只需要學習,其他的事務一律由家長包辦。

我們知道,「直升機家長」是指那些整天圍著孩子轉的家長,他們為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孩子只需要學習,其他的事務一律由家長包辦。與此同時,這一代孩子還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

可是,如果沒有了智慧型手機,孩子可能地圖都看不懂。如果將來上大學,離開了家長,孩子的生活可能過得一團糟,髒衣服都要打包回家洗,考試也經常掛科。出來工作後,孩子可能在社會的適應也很差,出了一點小錯就辭職回家了。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立呢?那家長教過孩子獨立的技能嗎?

孩子不是長大成人後,就自然而然會獨立的,家長想要孩子長大獨立,就得訓練孩子獨立的技能,也就是孩子會思考,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思考》一書強調,由於這一代孩子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等技術,這一代家長需要重視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能讓孩子更容易適應大學生活,也能讓孩子過好成年人的生活。

《讓孩子學會思考》的兩位作者是美國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分別是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



下面我分三個部分來一一說明:


一、孩子會思考,就是孩子能獨自應付生活的難題。

美國老師公認的好學生特質是:抗壓、內在動機、堅持意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承擔責任。

學生的看法也與老師的看法一致,包括:隨機應變、謙遜自信、意志堅定、專注用心、時間管理、學習能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好學生的品質強調獨立自主,能夠解決問題,而不是高智商,或者聰明。這一點跟大學生活有很大聯繫。上大學後,除了學業更加繁重,還包括:與更多的人社交、理財、處理生活瑣事等等。孩子需要的不是某一項技能,而是所有的技能。

高考成績是名牌大學的敲門磚,但如果家長在孩子上大學前,只重視成績,創造學習優勢,而忽視了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孩子上大學後會很吃虧。

根據美國的數據顯示,有30%的大學生,讀完大一就輟學,能夠在4年內順利畢業,並拿到學位的,只有60%的大學生。

高智商,聰明或許可以讓孩子考取高分,順利考上大學,但想過好大學生活,為將來的成年人生活打好基礎,聰明是不夠的,孩子需要的是能獨自應付生活中的難題,這才是會思考的孩子。


二、青春期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黃金期。

家長可能會覺得,等孩子上大學後,再來鍛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遲。但事實上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學運動、學樂器,不是說鍛鍊就能學會的,孩子大腦的發展遵循特定的規律。

孩子的思考方式會受到年齡大小、成熟程度和發展階段的制約。比如,學齡前的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分享,他只有在受到表揚或被人強求時,才會分享。當然,等孩子長大了,就自然能理解分享的快樂。

在不適當的時期要求孩子做不適當的事情,效果是事倍功半。而在適當的時期要求孩子做適當的事情,自然會事半功倍。

當一個人能輕易掌握某種技能的特殊階段,就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比如,嬰兒的前幾年,會聽到大量的母語,此時正是嬰兒的語言習得關鍵期,嬰兒聽到家長的語言越多,學說話就越容易。在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能更輕鬆應對第二種語言。雖然孩子長大後也能學習第二種語言,但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

而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是鍛鍊大腦的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是用高級推理來管理和使用多重信息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的能力,包括計劃組織、一心多用、區分主次。大腦執行功能影響著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美國有針對初中生的學術調研顯示:自律性強的學生,學習測量優於草率的同齡人。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也寫道:

「與智商相比,執行能力在預測孩子將來學習成績方面更加可靠。」

同理,訓練大腦的執行功能也是有關鍵期的。研究顯示,大腦發展執行功能的關鍵期,是孩子上中學到20歲左右。因為大腦的額葉掌控著執行功能的主要區域,額葉的發展是在孩子的青春期早期到成年初期,才會呈現增長。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是鍛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黃金期。如果家長錯過了在孩子上初中、高中時,鍛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孩子上大學才開始鍛鍊,效果就會事倍功半了。



三、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效果最好的是讓孩子從個人經歷中學習。

1、在學習上,家長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

家長都想孩子學習優秀,可家長過度重視分數,而忽視了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也就是計劃組織、區分主次的能力,這些跟大腦執行功能有關的能力少了,孩子上大學後獨自照顧自己的能力就少了。

家長不想過度重視孩子的分數,又想孩子努力學習,可以幫孩子形成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屬於哪類學生的劃分。孩子很容易用客觀測量的分數來評價自己,比如,英語考試的分數低,孩子容易認為「我的英語不行了」,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家長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有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家長可以跟孩子講一些名人的真事,讓孩子改變觀念。真人真事證明了某一項技能的優劣,不足以定義一個人。比如,「奇才」愛迪生,他的數學很差,作家海明威,總是寫錯字。

第二個方法,家長重視孩子的綜合成就,也就是孩子對學習的付出、重視、意識和關注。家長不是籠統地表揚某個孩子「聰明」,而是具體表揚某個孩子的優點,同時也表揚自己孩子的優點。比如,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某某同學的數學學得真好,孩子你也很努力地做練習,你是個責任心強和不怕吃苦的孩子。」



第三個方法,家長就事論事的說孩子的缺點。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應就事論事,而不是把學習成績與智商相提並論。家長不能說「這點都學不好,腦子真笨」之類的話。

關於如何表揚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

「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而且我們可以在和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


2、在理財方面,家長幫助孩子控制花錢。

生活離不開錢,鍛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讓孩子學會控制花錢。家長幫助孩子理財越早越好,想讓孩子知道理財的重要性,效果最好的是讓孩子自食其果,來自親身經歷比講道理要有用得多。花錢不當的後果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自然後果,指的是並非父母強加的,而是孩子自己花錢行為產生的後果。比如,父母給孩子每月的零花錢,孩子提前花光了,那麼孩子不能參加一些活動,是他自己造成的後果,由他自己承擔。只要孩子經歷過沒錢的滋味,他下次就知道要計劃好零花錢的使用情況,避免月底沒錢的情況。

第二個是人為後果,指的是孩子未經父母同意亂花錢,父母給予懲罰。現在移動支付很方便,有的孩子用父母手機綁定的銀行卡來充值遊戲、網上購物等等,等父母發現,銀行卡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家長可以這麼做:

首先,家長跟孩子講清楚,未經同意亂花錢會有什麼後果。孩子用家長的錢有什麼限制等等。

其次,亮明後果,給予懲罰。家長給孩子看清楚孩子花了多少錢,然後要求孩子還錢。還錢的方式由家長來定,可以是耗時比較長的家務活,比如,洗一周的衣服、倒一周的垃圾,可以掙30元,不要倒一次垃圾就掙5元,這樣孩子會覺得掙錢很輕鬆。另外,家長不需再給孩子零花錢,直到孩子還清欠債為止。



網際網路的便利,讓這一代的孩子成為手機技術達人,孩子誤以為生活的全部都可以依賴技術,而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優勢,心甘情願幫孩子包辦一切。達琳和羅恩在《讓孩子學會思考》一書中,指出了這個家長盲區,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是機會,不是麻煩,請家長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為人父母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孩子的獨立需要後天的鍛鍊,家長需重視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達成目標,為孩子堅定地走向成功打下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