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手記 | 最美背影!媽媽藏起行李箱,廣州護士手提膠袋奔赴武漢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1-28T13:34:20+00:00

「我媽媽已經理解我了,發了很多微信過來,讓我好好照顧自己,我是醫二代,我爸是揭陽縣城的醫生,他在縣城也在忙著防治疫情工作,我不能選擇在家當逃兵!」26日開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團隊陸續上一線病房了,今晚輪到陳林葉,她抓緊時做好培訓,向戰友請教一線病房情況,為了今晚拿出最好的

在氣溫只有3攝氏度的武漢,從小生活在廣東的陳林葉主管護師,還不十分適應當地的氣候。加上水土不服和高強度的連續工作,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ICU的陳林葉主管護師,在進武漢的第二天晚上開始胃痛拉肚子。她打開戰友臨時幫她購買的嶄新的行李箱,拿出戰友幫忙買的暖寶寶,頓時覺得身體和心裡都舒服了很多。

趁著短暫休息空隙,她打開微信,看到弟弟發的微信朋友圈「送我姐這個白衣天使赴武漢一線支援,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一定要平安回家啊」,陳林葉忍不住掉下眼淚。

除夕那天陳林葉向醫院報名赴武漢支援,其實家裡人只有爸爸同意。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團圓,哪有說走就走,而且還是去疫區!?陳林葉的媽媽哭著不願意她去,藏起了她的行李箱,弟弟妹妹一開始由於擔心不同意她出發,後面無奈尊重陳林葉的選擇。她家在揭陽惠來縣,當時縣城沒大巴回廣州,只能高鐵前往,5點多,她坐上了弟弟的車前往高鐵站。9點多到廣州,直奔機場與隊伍匯合。由於在家裡沒有拿到行李箱,匆忙下,她拿了一個紅色的塑料袋,隨手裝了洗漱用品和一件大外套便出門,一路上請一同去武漢的戰友幫忙買行李箱和厚衣服。所以,才有了那個手提膠袋進站的最美背影!

「老媽哭著不給我行李箱,可是我是護士,我應該要去!」義無反顧來了武漢,陳林葉一直忙著安頓隊伍、參加培訓等等。「我媽媽已經理解我了,發了很多微信過來,讓我好好照顧自己,我是醫二代,我爸是揭陽縣城的醫生,他在縣城也在忙著防治疫情工作,我不能選擇在家當逃兵!」26日開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團隊陸續上一線病房了,今晚輪到陳林葉,她抓緊時做好培訓,向戰友請教一線病房情況,為了今晚拿出最好的看護,為了守護這座城,守護千萬個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林偉吟 張陽)

1月27日凌晨,星期一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 陳麗:

凌晨四點的武漢街頭 他們的背影凍人也動人

1月26日晚8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隊有4名醫生進入病房開始輪值工作。首批進入病房的是ICU汪志剛副主任醫生、感染科李敏然副主任醫生和我。年過半百、作為二線的呼吸科吳義副主任醫生義無反顧的主動加入到一線值班中,只為幫助更多的患者。他說:現在疫情嚴峻,多一個人值班就多一份力量,就能幫多一個人。

晚上7點我們就提前到達醫院,穿好隔離服,按照規範要求做好二級預防,為進入病區做好防護。

8點進入病區後團隊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整個病區有近80名患者,其中有不少危重患者。「醫生XX床血氧低了」「醫生XX體溫39攝氏度」……每當患者有不舒服,吳義副主任醫生和汪志剛副主任醫師總是沖在最前面去看望患者、詢問病情,並給予相應的處理。同時還不時叮囑大家要注意個人防護安全。

凌晨三點半,與下班醫療組交班後,我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醫院。

從昨天晚上8點到今天凌晨3:30,我們的隊員們已經連續奮戰了7.5小時。凌晨4點,寒風中,隊員們走在武漢街頭的身影,凍人,也動人。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青梅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張燦城

疫情就是命令,在武漢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逸仙20名醫護人員來了。

我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療隊隊員李青護士。

疫情就是命令,在武漢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逸仙20名醫護人員來了。武漢陰雨濛濛,寒冷的天氣讓羊城來的孩子瑟瑟發抖。

1月26日,我們早上9點多就出發了,到院後開工作前動員交接會、查看病房情況,下午15:50作為第一批援漢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

一進病房,接二連三的呼叫鈴聲與護士站絡繹不絕的家屬詢問,讓我們迅速進入戰鬥角色。

最大感受就是病人對我們這群廣州來的醫護人員十分熱情、信任。病人多、護士少,初來乍到不熟悉病房環境、物資放置,病房無護工、清潔工協助,有的患者按鈴接針水補液可能都要等上10-20分鐘,可是病人和家屬都毫無怨言。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給一位阿姨打留置針。這是一針見血的專業活兒,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這位阿姨說:「廣州護士幫我打針,不疼!就是心疼你們,都是父母的寶貝,怎麼捨得讓你們大老遠的在闔家團圓的時候遠赴疫區來幫助我們?!真的特別感動、特別感謝你們啊!」阿姨的話,讓我一下濕了眼眶,觸動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我也微笑著對她說:「好好休息,多喝水,提升免疫力,我們一起加油,就可以早點回家了!」

不停為患者做治療護理、心理康復……從15:50分入病房到21:20分出病房,連續近6小時滴水未沾,沉重的防護服里肚子「咕嚕嚕」地響。

脫去防護時才發現,因為沒有護士鞋,6小時,將我們的腳都磨破皮了。確實,物資還是短缺的,不止沒有護士鞋,防護服的標準鞋套也沒有,護目鏡用的也是病房消毒使用多次的。

深夜下班,蕭瑟的街道,沒有人行的寂靜,途經一家茶城,不愛喝茶的自己,居然也有點想家了。

回到酒店已經過了23:30,領到「晚飯」的我們,在門口為自己打氣,我們一起加油吧!

文字整理/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雪華、任珊珊 通訊員 粵衛信、林偉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何雪華、任珊珊 通訊員 粵衛信、林偉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浩

點擊以下圖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