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項鍊》:在世人認為的虛榮中,偽裝著「黃金時代情結」

土豆白 發佈 2020-01-28T14:10:02+00:00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在他諸多的短篇中,《項鍊》便是他平淡中捕捉真理的代表作之一。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用流暢的語言、樸素精鍊而又帶有教育意義的文字,極大地豐富了文學創作的題材,與契科夫、歐·亨利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最大的閃光點便是:有一種非凡的捕捉生活的本領。他善於從平常人視而不見的平淡生活中,挖掘出生命和生活的本質意義與美學價值。

在他諸多的短篇中,《項鍊》便是他平淡中捕捉真理的代表作之一。

它講述了一對普通的職員夫婦,在一個機緣巧合下得以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而妻子苦於沒有漂亮的衣物首飾,便向好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然而,在舞會結束後,他們卻發現項鍊不知丟在了何處。於是,夫婦二人借下高利貸買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鑽石項鍊還給好友。接下來的十年他們便活在了辛勞之中,並盡力償清了欠款。當再次在路上遇到好友時,妻子將當年項鍊丟失的事情對好友和盤托出,卻被好友告知那串丟失的項鍊其實是贗品。

這篇短篇小說雖然只有幾千字,但是卻向我們傳遞出許多哲理。還記得在上學期間學習《項鍊》的時候,主旨是:小說尖銳地批判了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然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多年後,我再次回頭看這篇小說後卻深深地覺得:她並非世人所認為的「虛榮」,她只不過是萬千愛美女人中的其中一個而已。她雖然活在幻想中,但是她從未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也沒有逼迫丈夫為自己一擲千金。相反,她用自己的青春彌補了當初的那個「錯誤」。

如果真的要歸因的話,一切不過是時代造就,命運造化下的莫泊桑式的悲劇體現。

同樣是為了舞會,灰姑娘受人讚許,而瑪蒂爾德卻被貼上虛榮標籤

「有些女子,天生麗質,嫵媚嬌柔,偏偏由於命運的陰差陽錯,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她便是此中的一人。」

瑪蒂爾德是一位十分美貌的女子。在19世紀的法國,因為身份的原因,這樣美麗的女子卻沒能找到一個既有財富又有社會地位的人與她相識。無奈之下,她只能將就著和一個小科員結了婚。

她自恃美貌的同時不禁開始自怨自艾,並認為是身世的原因讓她顯得寒酸。即使在丈夫費盡周折地拿到上流社會舞會的請柬之時,她並沒有顯露出多開心的樣子,而是看著貧寒的家境和自己的素麵朝天,傷心地哭泣。

於是丈夫將自己的積蓄為瑪蒂爾德定做了一件禮服裙子,她又去朋友那裡借了一串鑽石項鍊。終於,美貌的她在舞會的當晚如願以償的成為眾人的焦點,也定格成為她的高光時刻。

而在另一個平行時空,同樣面對王子的舞會時,灰姑娘辛德瑞拉也曾經有過和瑪蒂爾德相同的苦惱。

灰姑娘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了家裡,她坐在榛樹下悲傷地哭泣:「榛樹啊,請你幫幫我,我想要一套參加宮廷舞會的金銀禮服!」

令人慶幸的是,神仙教母的出現幫灰姑娘解決了眼前的窘迫。她穿上華麗的禮服,坐著金黃的南瓜馬車,腳下是價值連城的水晶鞋。她的出現使人驚艷,就連倉皇逃跑時丟失的那一隻水晶鞋,也成為成就她美好姻緣的定情信物。

而《項鍊》中的瑪蒂爾德卻因為在經歷了耀眼奪目的夜晚過後,因為丟失了項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一直受人詬病直至今日。

同樣的行為,一個因為最後的美滿結局,廣受稱讚,成為了女孩心中的白天鵝;而另一個因為丟失項鍊而背負巨額貸款,就被多加以指責,冠以「愛慕虛榮」的標籤。

在我看來,這一切不過是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資本主義惡性發展,所造就的瑪蒂爾德的悲劇。

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法國政府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

這種社會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由於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於上流行列,卻屢屢失敗。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處於小資產階級的瑪蒂爾德便是這種時代風氣中產生的「犧牲者」。

恪守「契約精神」,瑪蒂爾德並非世人眼中的,那個虛榮的女人

「她突然果斷地下定了決心,那筆駭人的借款是一定要償還的。她已做好盡力償還它的準備。」

在得知項鍊丟失後,瑪蒂爾德在沉重的打擊和高額的債務面前,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迅速地面對殘酷的現實,並下定決心同丈夫一同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瑪蒂爾德這樣的行為,恰恰就是一種「契約精神」的良好體現。

所謂契約精神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約精神不是單方面強加或脅迫的霸王條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的守信精神。

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出過的交換正義概念,便是對於契約精神的前世影響,而交換正義便是人們進行交易的行為準則,不得損人利己則是交換正義的基本原則。

當瑪蒂爾德向朋友借下這串鑽石項鍊的時候,隱形的契約便在她的心中生效。所以,儘管知道金額巨大,但是她還是選擇不去損人利己,並和丈夫開始了漫長的十年還債之旅。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把某處屋頂的閣樓租來居住。

我有時候會想,在當時道德淪喪的法國,瑪蒂爾德完全有機會買一串假的鑽石項鍊來魚目混珠,或者和丈夫離婚,撇清他簽下的債務關係。

正是這種契約精神使得瑪蒂爾德恪守允諾,她選擇用辛苦勞作來償還債務,做起了各種粗重的家務活和廚房裡繁瑣的日常事務。她曾經細嫩的手指被罐子和鍋子的油垢磨壞,雖然還清了貸款,但是卻徹徹底底變成了貧苦又蒼老的女婦人。

然而擅長悲劇色彩的大師莫泊桑,仍舊在結尾描繪了整部小說最大的諷刺畫。

朋友得知真相後拉著瑪蒂爾德的手說:「唉!可憐的馬蒂爾德,我的那一串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法郎……」

這樣戲劇性的結尾,雖然令人意想不到,但是更多突出的便是人在時代和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也讓人們不禁深思其中的深刻意義。

對痛苦現實的拒絕,使得瑪蒂爾德陷入了「黃金時代情結」

「要是換成另外一個與她同階層的婦女,對所有這一切肯定是不會在意的,而她卻覺得苦不堪言,滿肚子的悶氣。」

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作為代價,但結局仍舊是命運給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莫泊桑如此精妙的情節設計是在告訴我們:瑪蒂爾德從始至終都陷進了「黃金時代情結」之中。

「黃金時代情結」,這一詞語來源於電影《午夜巴黎》。現實的諸多不順使得主人公認為,20世紀是自己所認為的黃金時代。然而當他穿越到心心念念的黃金時代後,卻又發現當代的人們也在嫌惡自己所處的時代,也都在幻想自己認為的黃金時代。這時候,主人公才意識到: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變成你的現在,不久以後,你就會開始想像另外一個時期才是黃金時期,這才是現實,不盡如人意,由於生活本來就是不盡如人意的。」

瑪蒂爾德也是如此,她因為自身的美麗與身份不對等而鬱鬱寡歡,她看到女傭在給自己打掃房間時,便產生了一系列的幻想,幻想著自己如果出生在上流社會的家庭,有著高貴的血統,便會過上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她幻想著自己住在富麗堂皇的山莊,認識的都是知名紳士。她拒絕現實生活中的那個帶著污漬的小小餐桌,拒絕像丈夫一樣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

「她自己坐在窗前,總不免回想起,在從前的那次舞會上,她是多麼漂亮,多麼令人傾倒。」

而在後期辛苦勞作還債時,她卻又開始懷念當初自己曾經那些平淡樸實的日子,懷念那個丟失項鍊之前的美妙瞬間。她又開始幻想著,如果沒有去借那一串鑽石項鍊,自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種對痛苦現實的拒絕,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只有無法掌握當下的人,才會選擇逃避與幻想。瑪蒂爾德無法接受自己不體面的現在,而又在困苦之時開始懷念那時候不體面的生活。

深陷「黃金時代情結」的她無法活在當下,永遠都活在幻想中,永遠都在逃避真實的生活。

最後的啟示:命運多變,世事無常,珍惜當下才是莫泊桑想要傳遞的宗旨

「人生瞬間變化,世事無常,無論是打擊你的還是拯救你的,都只需要一件小事。」

人的幸福感來源於自己的慾望與現實的相對差值,即使再貧窮,如果我們很容易滿足,那麼就會感到幸福;反之,即使再富有,可如果我們想要的更多,那麼只有鬱鬱寡歡。

所以,最難的便是面對真實的生活。

莫泊桑在《人生》中也曾經說過: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不禁設想,如果當初瑪蒂爾德認清現狀,安於與丈夫過平淡的生活,也許她的人生會大有不同也未可知。

但是莫泊桑未曾在故事中告訴我們最終的答案,一切在最後的反轉處戛然而止,瑪蒂爾德與丈夫以後的生活我們無從知曉。

也許,這就是莫泊桑給我們所留下的無盡的啟示。雖然這一切都是他「悲觀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但是他想通過這樣「以小見大」的手法告訴世人,他除了對法國大資本主義的抨擊外,更多的想表達的是:

人是最渺小的,在時代與命運面前是最無能為力的,我們無法左右時代與命運,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左右自己的內心。

沒有誰知道今天守候在你身邊的人,明天又會走向什麼地方,沒有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與其活在「黃金時代」,不如拋開手中幻想的花朵,珍惜當下擁有的真實。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