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6則小故事,說透人間真理,直指人心

學之道課堂 發佈 2020-01-28T16:44:16+00:00

註: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朝三暮四

做人看淡得失,做事少些計較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感悟:

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轉怒為喜就顯得很可笑。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猴子逞能

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逃,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莊子·徐無鬼》

吳王坐船在大江里遊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隻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隻猴子就被射死了。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誇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於這樣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後,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感悟:

咸豐八年,曾國藩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曾國藩在這裡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鬆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兵必敗。在西方,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不管有多大的本領,也不可當作驕傲的本錢。謙虛謹慎,才是做人處世之道。

望洋興嘆

人外有人,為人處世切忌自滿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聽說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大海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這裡,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感悟:

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很渺小。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因偉大事物而抬頭嘆息,引申義為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魯侯養鳥

切忌以己度人,主觀臆斷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外篇·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感悟:

「魯侯養鳥」諷刺了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方法來養鳥,而是用供養自己的方法來養鳥的國君。以此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願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願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辦事不看對象,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差異很大。你認為最好的,別人可能覺得不好,甚至可能覺得最差。做人處世,切忌以己度人,主觀臆斷,這往往會導致事情失敗,須牢記主觀願望要符合客觀實際。

隋珠彈雀

做事要衡量輕重

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隋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歡打鳥的人,卻用隋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感悟:

據記載,在我國燦爛輝煌的古代歷史上,有兩件齊名天下、為歷代帝王所必爭的寶物,那就是和氏之壁與隋侯之珠。《韓非子》中關於這兩件寶物有詳盡的記載:「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淮南子·覽冥訓》中也說:「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隋侯之珠,價值連城,倘若用它來彈射千仞之雀,則得不償失,其功用遠比不上一顆普通的彈丸。「隋珠彈雀 」常用來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因而得到的也補償不了失去的,也常用來比喻大材小用。做什麼事情,都得講究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丈人承蜩

做人做事多一些專心致志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莊子《莊子·達生》

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非常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好像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孔子驚奇地說:「您的技術這麼巧妙,大概有什麼方法吧!」

駝背老人說:「我的確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如果放三枚不掉下來,十隻知了就只能逃脫一隻;如果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麼容易了。你看我站在這裡,就如木樁一樣穩穩噹噹;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儘管身邊天地廣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裡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麼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麼會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專,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

感悟:

古往今來,大凡有所成就者,都絕不可能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輩,大多是用心專一、篤志前行之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春華秋實,這些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清朝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云:「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時間精力在哪裡,成就收穫就在哪裡,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練就過硬的本領。「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做人做事要多一些專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氣躁;多一些持之以恆,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終,少一些虎頭蛇尾。



註: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