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書:去過的大城市越多,越喜歡小城

新華網客戶端 發佈 2020-01-28T19:29:00+00:00

春節回家,在大城市裡忙碌了一年的年輕人,收拾起行囊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小城,多年在外,故鄉逐漸變得陌生,可那畢竟是故鄉,舊時風物猶存。

春節回家,在大城市裡忙碌了一年的年輕人,收拾起行囊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小城,多年在外,故鄉逐漸變得陌生,可那畢竟是故鄉,舊時風物猶存。今天的《為你讀書》和大家分享作家韓浩月的作品《世間的陀螺》,如果你也是大城市的一名漂泊者,這本書或許可以帶你重新了解與認識故鄉。

去過的大城市越多,越喜歡小城。

曾經,小城在我眼裡也是大城市。記得上初中時第一次進縣城,遠遠地看見前方有幢六七層高的樓房,內心便忍不住激動起來:原來,這就是城市,太壯觀了。很可笑的是,我童年時一直覺得,只有像鐘鼓樓那樣有飛檐走壁,並且每個角都掛著鈴鐺的才叫樓房。

有位作家朋友,與我有著類似的經歷,每每說起他剛從鄉村進城的經歷,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那一瞬間,我被城市的繁華擊倒了。」我能理解他,一個少年,只見到過土坯泥房、炊煙池塘、豬鴨牛羊……猛地進入一個擁有人潮擁擠的街道、花花綠綠的商場、高大上電影院的城市時,內心在震撼之餘,多少都會有點虛弱。這種虛弱,是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對於龐大事物毫無認知與把控能力之後而產生的。

很幸運,我能在縣城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縣城,有著專屬於她的文化氣息:每周都有新電影上映;錄像廳徹夜營業;街邊的VCD店和錄音帶售賣攤推銷的產品,可以幫助擁有好奇心的小城人了解外面的流行;大禮堂經常有外來的歌舞團演出,他們穿著奇裝異服在大街上被圍觀,在舞台上被尖叫聲包圍;新華書店裡的每一本書,仿佛都散發著光輝……現在看來這些都不稀奇,但在過去的時代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已經足夠對他產生重要影響了。

比如,我第一次聽麥可·傑克遜的歌,就是五塊錢兩盒從錄音帶售賣攤上買來的,那是長久擺在擱架上無人問津的盒帶,拿到手裡,需要深吸一口氣,吹去陽光與塵土在包裝盒上共同製造的陳舊氣息。在我那間糊滿報紙、每逢雨天必然漏雨的狹小偏房中,用錄音機把盒帶的聲音旁若無人地放到最大,直到家長受不了「噪音」一腳把門踹開聲稱要把錄音機給扔了。

鄧麗君有首歌是唱給小城的,「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當年這首歌非常流行,也給人留下一種印象:的確如歌中所唱,小城真的有故事。其實現在想想,還真不是這樣,小城其實沒有多少故事,即便有故事,也多是重複的、乏味的、雞毛蒜皮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像《立春》中的王彩玲、黃四寶那樣日夜想要逃離小城了。

小城盛放不了夢想,但小城的確有生活。尤其是朋友聚會,不用像大城市那樣吃個飯要提前幾天約定,吃飯兩小時,路上來回得四小時。小城朋友吃飯不用約,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幾年前的北上廣就流行過一句話,「在大城市工作,到小城市生活」,現在確實也有不少人,主動選擇了離開大城市,到小城優哉游哉去了。

當然,現在準備回小城,也不是隨便說回就能回的。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無須工作也能在小城生活。回小城還得有個心理準備,就是現在的小城,已經找不到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氣息了。

小城在逐漸「長大」,城市建設、城市規則、人文環境等等,都在大城市化。諸多小城,有了樓房名盤、國際連鎖大型超市,咖啡館到處可見,霓虹燈壯觀靚麗,往往讓人錯覺,並不是回到了小城,而是到了大城市的某個角落。

但小城的生活氣息,依然要比大城市要好許多。親人與童年朋友都在這裡,生活節奏慢,在小城再也不用急匆匆地趕路。地廣人稀,新修的沿河跑道幾乎看不到什麼人,郊區公園有時候甚至會成為鍛鍊者的個人主場。如果你見多了大城市的套路,厭煩了大城市的擁擠,且對現在的小城環境有充分的認識與心理準備,可以考慮重返小城,過自己的「隱居」生活。

大城市沒法「藏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誘因,把你從家裡逼出來去見人。相比之下,想在小城躲起來就容易多了。當你不再是騎著自行車也要大撒把的少年,當你有了一份足夠的淡定情緒,那麼小城生活則會非常適合你。「一個人,一座城」,人與小城的關係,通過這六個字就可以簡單概括了。

我是相信,在小城也會擁有空曠、詩意和豐富的生活的,尤其是見識過大城市之後,小城會幫你卸下諸多的疲憊,讓你擁有懶散的生活。

《世間的陀螺》

韓浩月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家韓浩月以真實的筆觸,為親人與故鄉立傳;以樸素、坦誠的情感,講述一代人的命運和鄉村愁緒。文字簡潔有力,情感隱忍克制,於無聲的文字下面隱藏著巨大的情感力量。既有作者和親人們感人至深的人生經歷和悲歡離合,又對親人和故鄉有一定的反思和剖析,引人對世事和人生產生各種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