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那些事兒:小年、掃塵、祭灶、除夕,初一要拜年、初二回娘家

文拓說教育 發佈 2020-01-03T05:30:45+00:00

這些年隨著祖國的發展壯大,不僅中國人熱愛春節,很多老外也喜歡上了有趣的春節,過了這麼多次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噼里啪啦」的炮竹聲中辭舊迎新,又是一年新年到。春節在中國算得上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無疑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對中國人有一種特殊含義:過年回家,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要義。

這些年隨著祖國的發展壯大,不僅中國人熱愛春節,很多老外也喜歡上了有趣的春節,過了這麼多次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

過年即為一家團圓,除夕夜前夕,身處外地的人們便會早早收拾行李,帶上禮品陸陸續續趕回老家。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祭祖大節。忙活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髮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菜(寓生財)、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也是除夕夜的傳統項目,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之後就是拼親戚的時候了,走親訪友互賀新年,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祝福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最後我想說,新年也是新的開始,願諸位新年勝舊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