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我的動作比李小龍難100倍」,卻被陳惠敏說出關鍵差距

週遊世界電影 發佈 2020-01-03T06:35:04+00:00

如果問到誰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功夫巨星,毫無疑問,觀眾們首先會肯定的回答李小龍。李小龍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便憑藉著四部完整的電影作品,登上自己事業,同時也是功夫電影的巔峰,這其中也有很多機緣巧合。

如果問到誰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功夫巨星,毫無疑問,觀眾們首先會肯定的回答李小龍。在觀眾的心目中,幾乎沒有人能夠替代李小龍作為功夫巨星代言人的地位。李小龍作為功夫電影的創始人,他僅僅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了33個春秋,在他事業最巔峰的時刻,他以一種讓影迷不可思議的方式猝然離世,他輝煌的職業生涯相對於華語影壇,就好像天空划過一道絢麗的流星。正如金庸大師評價的那樣:「一顆光芒四射的彗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確,當年李小龍的演藝事業太過於輝煌了,以至於在他去世幾年後,香港影壇仍然無法找打恰當的接班人,而實質上,即使是在他去世之後的將近半個世紀裡,華語影壇依然沒有機會再見到如此絢爛的星光了。

李小龍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便憑藉著四部完整的電影作品,登上自己事業,同時也是功夫電影的巔峰,這其中也有很多機緣巧合。首先李小龍在選擇返回香港發展時,他已經是而立之年,之所以在混跡好萊塢多年後返回香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好萊塢很難找到重要的角色。而這個時候,香港影壇已經被武俠類型片所占據,正是看到這樣的機會,李小龍想返回香港嘗試一下。不巧的是,當年邵氏電影公司的當家人邵逸夫以片酬太高為由拒絕了和李小龍的合作。而巧合的是,這個時候原本就職於邵氏公司的鄒文懷,因為和邵逸夫的理念不同,而獨立創辦了嘉禾影業,正是鄒文懷發掘了李小龍的潛能,才有了一代功夫巨星的誕生。

當年鄒文懷以獨到的眼光,發現了李小龍的商業價值,並且通過四部電影,在三年的時間內,將李小龍打造為一位享譽世界的華語巨星。雖然當年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已經展露頭角,但是要說到華語電影明星,在李小龍之前,沒有任何一位達到過像李小龍一樣的世界影響力。而在取得世界性聲譽的同時,李小龍還在世界範圍內,重塑了華人的形象。他不僅在《精武門》中以陳真的形象打碎了「東亞病夫」的牌匾,同時他也以自己精湛的功夫,以及在銀幕上的英雄角色,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在世界觀眾心中的象形。

李小龍是在1971年由美國返回香港發展的,這一年李小龍31歲,剛過而立之年。就在同一年,在香港有一位17歲的少年,也以武師的身份進入電影圈發展,他便是多年後的另外一位功夫巨星成龍。在最初進入電影圈的幾年裡,成龍憑藉著和洪金寶等師兄弟的關係,以在片場跑龍套,給人當替身演員謀生。而且幸運的是,成龍也以群眾演員和替身的身份參演了幾部李小龍的電影,那個時候成龍視李小龍為絕對偶像。估計當年成龍自己也想像不到,在幾年後,他會用另外一種形式取代李小龍成為華語頭號功夫巨星。

關於成龍在影片中跑龍套的橋段,多年後他在客串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的時候也略有體現。成龍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表演特色和風格,他跟隨著師兄洪金寶客串了很多著名的功夫和武俠電影,其中比較出名的除了有李小龍主演的幾部功夫片,他還參演了由胡金銓執導的武俠巨製《俠女》。這部影片在上世紀70年代,還曾獲得過坎城電影節上的大獎。但是那個時代的功夫電影才剛剛興起,還沒有成為一種主流的類型片。後來隨著李小龍的成名,功夫電影才脫離了武俠電影,而獨立的存在。功夫電影和武俠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功夫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更多,而影片中很多視覺效果和戲劇衝突,都是通過演員的功夫表演來完成的。而武俠電影中的打鬥場面,僅僅是為了對劇情的推動。

1973年,剛剛成名的李小龍猝然離世,除了給世人和影迷留下無盡的遺憾外,同時也讓功夫電影陷入了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尷尬。在李小龍去世後,整個華語影壇都在試圖尋找李小龍的替身,以延續功夫電影的輝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找了很多演員模仿李小龍,但是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其中也包括曾經給李小龍影片跑過龍套的成龍,後來成龍總結他們不成功的原因,是因為觀眾對於李小龍的表演方式已經感到有些乏味了。但是週遊君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後來的表演者,無法掌握李小龍功夫電影的精髓。這個精髓便是「真功夫」。

所謂的「真功夫」,是以實戰為基礎,通過電影語言的優化,在大銀幕上向觀眾呈現。而後來的功夫演員雖然也能夠模仿李小龍的一些動作,但是終究他們沒有李小龍對「真功夫」的理解,而這種對功夫的理解,也不是一天半天能夠的領悟的,更何況李小龍在功夫上的造詣也絕對是大師級別的。在這點上,無論是成龍還是其他的後來者,他們都很難步李小龍的後塵。

但是成龍通過艱苦的摸索,不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演風格,他通過《蛇形刁手》和《醉拳》迅速確立了自己的表演特色,並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成龍除了研究功夫表演之外,他還加入了對默片明星的模仿,這其中主要以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為主。在一定程度,對默片明星的效仿,使得成龍掌握了打通西方觀眾的電影表演語言。成名後的成龍,在詼諧功夫風格的基礎上,又豐富了很多表演內容,這其中以《警察故事》系列影響比較深遠。

在上世紀90年代,成龍憑藉著《紅番區》打入了好萊塢,而他隨後又憑藉主演的《尖峰時刻》、《燕尾服》等影片,奠定了其在好萊塢的地位。雖然說李小龍當年取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但是要說到單純的電影事業的影響力,他還不及成龍。畢竟李小龍的巔峰狀態只維持了三年,便猝然離世,而成龍的成就,則是通過幾十年的積累逐漸完成的。

不僅如此,成龍還在2012年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評為「表演特技最多的演員」,在2016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同時他還被譽為最偉大的動作演員之一。如果只看這些稱號,成龍在功夫電影中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超越的。即便是李小龍,也因為職業生涯太短,並沒有來得及完成更偉大的成就。

成龍在採訪中曾多次提到過李小龍,在提到李小龍時,成龍更多的是保持著一份對前輩的敬意,對偶像的崇拜。但是有一次成龍也說到,李小龍那個年代的動作設計太過簡單,並沒有很複雜的動作和技巧,而成龍後來的電影創作相對而言要更加的複雜,特別是在一些高難度動作上。成龍更是坦白的說,自己設計的動作要比李小龍當年的動作難100倍。雖然100倍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是也不能否認成龍所說的動作「複雜」。其實成龍的這個說法,也並不是在刻意的貶低李小龍,而是兩個人的風格的確有很大的不同。

李小龍雖然出身在粵劇世家,但是他從小練的是傳統武術,最著名的是,他曾經師承一代詠春大師葉問。正是有了對傳統武術的熱愛和基礎,才使得後來李小龍開啟了傳奇的功夫巨星之路。在成了功夫電影明星之前,李小龍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武術功底,在這點上,從他創辦武館這個行為便可以看出。而且李小龍對功夫的理解不僅僅體現在他對傳統武術的熟悉和傳承上,還體現在他對功夫理念的深層次解讀上。李小龍在結合了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的理念後,他還自創了一門功夫截拳道。

這些都是後來李小龍成為功夫巨星的基礎,所以雖然李小龍在電影中也對功夫做了很多適應大銀幕的電影語言化的改進,比如手上的動作,高抬腿,吼叫。這些其實都是為了迎合大銀幕,為了能夠和銀幕前的觀眾進行更好的互動。但是歸根結底,李小龍在銀幕上所表現的動作,很大程度上還有他對功夫的理解,以及通過這份理解,他在銀幕上對功夫理念進行戲劇化的詮釋。

成龍則不然,他本身是戲曲演員出身,和洪金寶等人一樣,成龍出身於著名的「七小福」。雖然早年他們都以動作演員混跡於各大片場,但是他們並不具備對功夫的真實理解。只不過隨著拍攝的電影越來越多,他們積累了更多的表演經驗。所以當李小龍去世後,他們很難沿襲李小龍的表演風格。後來成龍通過調整自己的表演風格,迅速在觀眾中贏得口碑。而這種風格的改變,也正是成龍所說的動作的複雜性,除此之外,成龍的理念是,將動作明星在銀幕上的象形,由李小龍的戰神還原成人,主要表現是打了也會痛,也會被打。

香港一個功夫明星陳惠敏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李小龍和成龍的風格時,他一語中的地說到,成龍的動作更像是雜耍,而李小龍的動作,則是要將自己詮釋為一位戰神。而這種差距,以及先入為主的形象,使得成龍後期雖然在銀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依然無法替代李小龍在觀眾心中的地位。

另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在70年代的時候,華人急需一位代表性認為,在世界上改變人們對華人的看法。而這個時候李小龍的功夫英雄形象便應運而生,在影片中他用中國功夫打外國人,讓華人看了之後熱血沸騰,並且他的這一形象,也引起了世界性的反響。這些成就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後來無論成龍獲得再多的獎項和認可,他都無法取得李小龍的偶像地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成龍的確是李小龍之後最偉大的功夫明星,他的成就是在銀幕上開創了另外一種功夫類型片,讓功夫片不再拘泥於一種風格,他這種表演上的開拓性,對世界電影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