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1-04T08:09:46+00:00

不過,因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計這部劇也難以出彩的什麼程度,只能說看慣了大辮子的觀眾們終於可以換一個視覺體驗了。

作者:營三千


經過去年清宮劇的輪番轟炸之後,最近開播的《大明風華》終於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明朝身上。不過,因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計這部劇也難以出彩的什麼程度,只能說看慣了大辮子的觀眾們終於可以換一個視覺體驗了。


本劇雖然號稱「歷史正劇」,但甫一開播,就頻頻出現「明朝皇后看摺子」、「禮部尚書兼錦衣衛指揮使」之類低級錯誤,更不要提宣宗孫皇后是靖難遺孤這種玄幻設定了。可以說,除了幾個主要人物的生卒年和最基本的歷史大事件,其他都屬於編劇自由發揮創作的範疇。而國產編劇瞎編亂造的水平,你懂得。

一、明朝皇帝多不長壽


雖然有很多硬傷,但是本劇把男主角設置為宣德皇帝朱瞻基,這倒是相當少見的。這位「仁宣之治」的主要締造者,在電視劇領域存在感卻相當低。究其原因,除了他的爺爺永樂皇帝朱棣光芒太盛之外,其本人壽命較短,也使大眾很難注意到他。

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三十七歲就去世,在位僅僅十年,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估摸著,湯唯飾演的女主角再過二十多集就得守寡了。

然而如果縱向來看,朱瞻基的壽命在明朝皇帝中竟還能排個中游水平,比他短命的大有人在。他的兩個兒子朱祁鎮、朱祁鈺,活得都比他還短。明孝宗死時三十六歲,明武宗朱厚照三十出頭就死了,而天啟皇帝去世時更是只有二十多歲。數來數去,大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活過六十歲的居然只有三人:朱元璋、朱棣,以及剛滿六十就去世的嘉靖皇帝。

按理說,明朝的皇帝,享受著整個明朝最好的生活條件,工作壓力也不算最大,為何壽命卻都不長?有這樣一個數據,同樣是270多年的時間,清朝一共只有11位皇帝,而明朝卻多達15位皇帝。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明朝皇帝短命,明朝皇帝平均年齡只有42歲,而清朝整整多了十歲!

很多人把短命的原因歸結於明朝皇帝縱慾過度,尤其是朱元璋一共26個子女,出了名的好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朱元璋卻是明朝皇帝中最長壽的活到了71歲,再者說乾隆活到八十九歲,他節慾了嗎?所以說縱慾早死的根本是歷史學家找不到原因不負責任的一種推脫!

二、伴君如伴虎

有個陳年老段子,說曹操殺華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醫鬧事件。

其實,明朝的太醫也常常要碰到這種驚心動魄的事情。按照明朝的規定,「誤(誤診皇帝)則大不敬」,要處斬;「故(故意用錯藥)直以謀大逆論」,全家都會遭殃。所以,如果皇帝生病治不好,頭一個倒霉的便是給他開藥方的太醫。《明史》記載,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因醫治無效逝世後,「諸醫並妻子皆斬」——這還只是皇帝的外甥。


而且,只要皇帝病死,不管是不是不治之症,太醫們必然會被大臣彈劾。風險如此之大,收益卻不成正比,如此一來,即便有良醫常駐太醫院,他們開方治病,也往往以保守溫和為主,生怕稍有誤差,便背上「弒君」的罪名。

嘉靖年間,壬寅宮變,嘉靖皇帝被宮女用白綾勒得半死不活,治療他的任務落在了太醫許紳頭上。許紳逃無可逃,開了一副活血的藥方,也不知道能不能救活嘉靖,在進宮之前對朋友說:「吾此藥自分不效, 必先自盡。」最後雖然皆大歡喜,救活了嘉靖,許紳也因此收穫了明朝太醫里絕無僅有的榮譽:他擁有了從一品頭銜「太子太保」,正二品實職「禮部尚書」!但許紳卻被這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垮了,升官發財也沒有用,次年他就驚憂病死。

後人評價這位太醫是「冒死進藥」,連看病都有生命危險,這醫生的工作實在是不好干。寫下《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在太醫院呆了一年便辭官返鄉,恐怕也與這惡劣的工作生態有點關係。

三、濫竽充數的太醫


看過《萬曆十五年》的讀者都知道,明朝的文官集團,一直處處壓制武官。其實,明朝太醫的處境也跟武官差不多,也受到文官集團的非議。成化皇帝朱見深駕崩以後,禮科給事中韓重等立即上奏新登基的弘治帝,要求打壓之前被升遷的諸多太醫。在韓重口中,任義、仲蘭等太醫「俱以庸醫濫叨重用,或因進藥小效而冒受金帛,或以子弟假通醫術而擅開軍役。」但事實上,任義、仲蘭等人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代良醫。

弘治朝的明臣王恕,也是反太醫晉升的一貫力量。弘治五年,名醫王玉上奏請求升為院判時,就遭到了他的彈劾。王恕甚至認為,王玉「不安職分,希求升授,於理不可,論法難容」,應該被拿送司法追究。然而,眾所周知,王恕等人打壓太醫的背後,隱藏著傳統社會一貫的重文輕術,維護儒學正統的態度。

給皇帝治病要冒如此之大的風險,而太醫又被文臣們斥為「雜流、末藝」,地位不高,那麼自然較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有志於醫學。因此,雖然明朝也對太醫的選拔考核作了種種規範,但明朝的太醫院裡,依然混雜了不少德不配位的關係戶和世代因襲職位的醫戶,他們的技術水平如何,舉一個劉文泰的例子便可知道。

劉文泰此人身為御醫,連本草都不大精通,弘治皇帝令他校對本草,他竟請求改讓翰林院負責,氣得閣老劉健上疏力爭:「豈有詞臣為醫士校書之理!」但他善於鑽營,拉了不少關係,一直官運亨通,從普通御醫升到太醫院院判,又從院判升到院使。

成化二十三年,明憲宗朱見深病重,劉文泰參與了搶救工作,當然,沒成功。禮科給事中韓重上疏彈劾劉文泰,說他是「以庸醫濫叨重用」,害死了憲宗皇帝,應斬首示眾。但劉文泰躲過一劫,只是降了一級,沒過幾年又升了回去。

等到弘治皇帝病重時,劉文泰又參與到對弘治皇帝的搶救工作中去,這回他是實打實地用錯了藥,「誤用熱劑」把弘治搞的「鼻血驟崩」,不治而亡。朱祐樘走完了短暫而有為的一生,跟隨他而去的還有他創立的「弘治中興」。一朝明君把大明王朝推向正軌的一切努力,最後都因為一場「感冒」而功虧一簣。


四、皇帝找死誰敢拆穿?

明朝的老百姓也早就知道太醫院的不靠譜,街頭巷尾流傳著幾句諺語,譏諷明朝四大不靠譜的部門——「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

其實,給皇帝治病,屬於類似給老虎拔牙的高危工作,太醫們如此戰戰兢兢,小心保守,也是給皇上逼出來的。

皇帝們當然不會滿足於只靠太醫院治病,為求長生,明朝皇帝中普遍存在著服食丹藥的現象。 所謂丹藥,到底含有那些成分,我們如今已不得而知,不過按照傳統煉丹的套路,大同小異,採取各種礦物煉製而成,應該都含有如鉛、汞之類重金屬,總而言之,肯定不利於健康。

明代帝王有明確記載服食過丹藥的,除了最出名的痴迷修道的嘉靖皇帝以外,還有明仁宗朱高熾、明憲宗朱見深、明穆宗、明光宗朱常洛(因此還釀成了明末三案之一的「紅丸案」)等,就連號稱明君的明孝宗,也曾讓宦官李廣為他搞「丹術符水」的修煉。

就算太醫知道服食丹藥有害健康,難道還能勸皇帝放棄煉丹吃藥,養成良好的養生習慣不成?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即位十個月即暴病身亡,據大臣疏中所言,便是因為「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而穆宗皇帝也是因為服用類似藥物,「致損聖體……遂不能視朝」。而明孝宗在李廣罪行敗露後,還特地囑咐,抄家時注意搜索李廣有沒有私藏靠譜的煉丹秘方,結果秘方沒搜出來,反而搜出了一本記錄大臣們行賄情況的帳本。雖然這些皇上們都因為亂吃藥前赴後繼地殯天了,但後繼者依然沒有放棄服食丹藥的傳統,對丹藥的迷信可見一斑。

明朝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差,中後期多位皇帝,常年不上朝,國家大事全交由年老的首輔來處理的,但壽命卻還是短暫,幾位皇帝都在壯年時期溘然長往,頻繁的更換皇帝也為國家埋下了不安的隱患。

說了這麼多,其實,死生有命,在古代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長壽實在是一個小機率事件。在抗生素髮明前,人類平均壽命一般在40歲左右,因為嬰兒死亡率高、出生風險高,中國歷史上共產生了335個皇帝,雖然有被暗殺、奪權的風險,但整體保健水平較高、日常風險低,可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1歲。所以,明朝皇帝的相對清朝短壽,在當時是較為正常的現象,如果計算一下普通百姓的平均壽命,恐怕比皇帝們還要短得多呢。

參考資料:

1. 程彩萍,明代中後期宮廷醫官生存狀態探微,《歷史檔案》,2018年

2. 王雲鵬、崔永勝,「傳奉官」中的醫官及明初太醫院醫官——讀《「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濰坊學院學報》,2013年

3.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

4. 朱國禎,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