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世家鄭氏二老閣藏書文化的歷史軌跡

善本古籍 發佈 2020-01-04T10:40:49+00:00

慈谿鄭氏是浙東著名的文獻世家,其藏書樓二老閣多藏梨洲黃氏文獻,一度成為浙東的學術中心;書樓歷時二百二十多年,歷史悠久,在浙東藏書史上是僅次於天一閣的第二家,在中國古代藏書樓史上也十分罕見。

慈谿鄭氏是浙東著名的文獻世家,其藏書樓二老閣多藏梨洲黃氏文獻,一度成為浙東的學術中心;書樓歷時二百二十多年,歷史悠久,在浙東藏書史上是僅次於天一閣的第二家,在中國古代藏書樓史上也十分罕見。

浙東著名藏書樓二老閣的創始人為鄭性。

鄭性(1665—1743),字義門,號南溪,又號五嶽遊人,鄭溱之孫,鄭梁之子,慈谿人。康熙五十九年歲生,應受銓不赴,因而終生未仕。漫遊四方,五嶽歷其四,獨衡山未至,年八十將南行,未幾而卒。有《僅真集》一卷、《南溪不文》一卷、《南溪夢》一卷、《南溪寐歌》一卷等。

鄭性「於南雷黃氏之學,表彰不遺餘力」。畢其父鄭梁欲立家祠以祀南雷、祖父鄭溱之志,於所居之東築二老閣。渡曹娥江,抵四明,離鸛浦四、五里之遙,即可望見崇檐傑閣,巋然峙立天際,乃二老閣是也。樓上奉南雷、鄭溱二友之木主,旁立鄭梁木主。樓下庋藏書籍。

二老閣鄭氏乃是文獻世家,肇始於鄭溱。鄭溱(1611—1696),字平子,號蘭皋,別號秦川,慈谿縣人,崇禎十三年副榜,將拜吏部主事,改授縣令不赴。與黃宗羲同學於劉宗周之門,又同為遺民,相契最深。明亡入清,自此終生不復言仕,埋身江上,讀書授徒以奉其親,處之怡然,以著述自娛,五年不入城市。《光緒慈谿縣誌》卷三十鄭溱本傳雲鄭溱「弱冠游庠,研究六籍,於諸史百家之書,無不手披口誦,抄纂等身。」開始藏書。慈谿鄭氏自鄭溱以後,世以文章顯,代有傳集。自後二老閣藏書、刻書名滿天下,鄭氏一門延綿七八代,為文獻世家。

鄭溱之子鄭梁(1637—1731),字禹梅,又字百祥,初號香眉,繼號踽庵,後號寒村,晚年得半身殘疾,又自號半人、半生,溱之子,慈谿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工部湖廣司主事,旋升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三十三年充文武會試同考官,所拔多佳士。三十四年廣東高州知府。著作有《勉齋家傳》一卷、《鄭氏人物傳》一卷、《香眉焚余集》(附年譜)、《五丁集》詩五卷文二卷、《寒村雜錄》一卷、《讀書雜記》、《息尚編詩文》四卷、《半生亭詩文集》一卷補二卷等。出黃宗羲之門,詩文學問大進,詩以《曉行詩》得名,文類歸有光。鄭梁性好藏書,「家中藏書甚富,與范氏天一閣相埒」。家有石叟室、丈七間、半生闌亭,為藏書、讀書之室。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秋,又治其西圃為室二十楹,顏曰大椿堂,裘連為撰《大椿堂記》。鄭梁出出黃宗羲之門,又其父溱與宗羲為摯交,乃於康熙十七年,謀刻黃宗羲之文,曰《南雷文案》二十卷,包括《文案》十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一卷、《子劉子行狀》二卷、《南雷詩歷》三卷。民國間涵芬樓更名為《南雷集》,附以黃百家《學箕初稿》二卷。後鄭梁又遺命子鄭性築二老閣,以祀宗羲和鄭溱。

據徐嵩《二老閣記》和《鄭氏家譜》卷十四載,二老閣始建於康熙六十年,雍正元年竣工。閣中藏書主要是兩家之書。一是鄭氏先代遺書兩萬餘卷,鄭勛《二硯窩書目記》云:「余家自先濮州公以文章顯,代有傳集,至憲副公積藏書二萬卷。」一是黃宗羲續鈔堂三萬卷。據全祖望雲,鄭性收黃氏書理而出之,尚可得三萬卷。兩項相加應為五萬餘卷,規模甚可觀。但據徐嵩《二老閣記》云:「既而梨洲先生之家火,其藏書半失,南溪於是焉相度基址,建閣於宅之左方,取黃氏遺書之存者,庋於其旁。」「梨洲先生書數萬卷,今所存五千本,按其目多缺不全。」則庋書二老閣之黃氏書大約僅萬餘卷,實則二老閣藏書當為三萬餘卷。

關於二老閣藏書,鄭性之友全祖望言之甚詳。其所撰《二老閣藏書記》云:「太沖先生最喜收書,其搜羅大江以南諸家殆遍。所得最多者,前則淡生堂祁氏,後則傳是樓徐氏,然未及編次為目也,垂老遭大水,捲軸盡壞。身後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鄭丈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亂者復整,其破損者復完,尚可得三萬卷。而如薛居正《五代史》,乃天壤間罕遇者,已失去,可惜也。鄭氏自平子先生(指鄭溱)以來,家藏亦及其半。南溪乃於所居之旁,築二老閣以貯之。」其所撰《五嶽遊人穿中柱文》云:「先生於黃氏之學,表章不遺餘力。南雷一水一火之後,卷籍散亂佚失,乃理而出之。故城賈氏顛倒《明儒學案》之次第,正其誤而重刊之。先是,尊府君高州(指鄭梁)欲立祠於家,以祀南雷而不果。先生成其志,築二老閣於所居東,以祀南雷及王父秦川觀察(指鄭溱)。春秋仲丁,祭以少牢,黃氏諸孫及同社子弟皆邀之與祭,使知香火之未墜也。」「四方學者或訪求南雷之學,不之黃氏而之鸛浦,即黃氏諸孫訪求簿錄,亦反以先生為大宗。」

二老閣在中國學術史和藏書史上頗具地位。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云:「此閣藏書,在時間上則繼餘姚黃氏之緒;在空間,則與寧波范氏天一閣、盧氏抱經堂鼎足而立」。其價值,一是掇拾黃氏續鈔閣之殘餘。黃宗羲續鈔閣喜藏書、鈔書,於世學堂紐氏、淡生堂祁氏、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天一閣范氏、傳是樓徐氏等藏書,無不借而抄之。尤其是祁氏藏書散出時,精華盡歸南雷。這部分書價值是極高的。二是使鄭氏、黃氏二家「手澤在焉」,「薪火臨焉」。黃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學者,鄭溱系黃宗羲之友,鄭梁系弟子。鄭氏後人與兩家文獻,「雖殘篇斷簡,其尚在所珍惜也」,「師傳家學,倍有光矣」。故「四方學者或訪求南雷之學,不之黃氏而之鸛浦」。

全祖望又有詩論鄭氏藏書云:浙東藏書家,首推天一閣。其後淡生堂,牙籤最審確。於今有鸛浦,善在精且博。我觀古著錄,諸家亦紛錯。藏書不擇書,糠秕混精鑿。藏書不讀書,庋置憐寂寞。讀之或不善,喪志恐作惡。南溪真書倉,萬選錢在索。收拾南雷門,門牆幸有托。我生若聞,漁獵獵荒落。何時得假館,疑義相彈搏。」

有《二老閣書目》。

鄭性亦喜刻書。所刻有:黃宗羲《南雷文約》四卷、《明儒學案》六十二卷,自著《南溪偶刊》,包括:《南溪夢》一卷、《南溪寤歌》一卷、《南溪不文》一卷、《僅真集》一卷,父著《寒村集》三十六卷。

鄭性之後鄭氏代表人物有:

鄭大節(1705—?),字臨之,號籜垞,晚號補牢翁,溱之曾孫,梁之孫,性之長子,慈谿人。十七歲補定海縣庠生,一赴省試即棄去。善山水,暇則鼓琴作畫,以詩酒自娛。有《籜垞遺稿》、《四明詩匯》等。

乾隆間開四庫館征書,三十八年閏三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撫三寶奏摺云:「又訪有寧波府慈谿縣鄭大節家,藏書頗富,亦已飛飭寧波府徐崑親往訪購。」四月二十八日奏摺云:「又慈谿鄭大節家藏書,雖遠遜於范氏之多,其中亦有未曾習見之書,可備采折者,亦復抒誠願貢獻,現查有書八十二種。」實則鄭大節檢取二老閣藏書精本九十四種進程,有四十七種二百九十卷著錄於《總目》,其中三十三種入存目。嘉慶間《天一閣書目》卷首附載二老閣呈書目錄,其中《警時新錄》五卷、《嶺海輿圖》一冊、《海語》二卷、《灼薪劇談》一卷、《十八方加減》一冊、《造磚圖說》一冊、《西洋國志》一冊、《九代樂章》二十三卷等為罕見之書。寫本還真之日,書被翰林院截留,或在省垣為大吏所取去,還閣者極少。

姚椿《樗寮日記》云:「至鶴浦,訪鄭氏二老閣,規制略似范氏天一閣,但范閣下有屋,此僅離地數尺耳。主人云:『乾隆丙午間,曾被焚毀,又進呈書皆未領回。』此二事後來考文獻者不可不知。」

鄭中節(1709—1768),字發之,號詘齋,溱之曾孫,梁之孫,性之仲子,大節之弟。幼承庭訓,務為有本之學,性倜儻負氣節,讀書不屑章句。終生不仕,好山水之游。早歲游秦中,有《游秦草》。

謹守二老閣藏書。余集撰《墓志銘》曰:「家故多藏書,輒雜覽經史以及五行九數青鳥之學,靡不瀏覽。」「百年以來,南雷之書洊遭水火,甬上遺老亦零落殆盡矣。而君家遺籍獨完好如故,流風餘韻,仿佛猶能道之。」「君既歸,訖無所成就,念先人之清芬,延令諸於將墜,皇然有守先待後之志。於是發所藏篋,勤加讎比,篇帙壞舛者輯褫刊正之。與天台齊宗伯召南、仁和杭太史世駿、同郡全太史祖望為友,有疑義輒就裁審。」「每朔望率諸子焚香拜閣下,春秋丁日,束牲以祭,誠敬如遊人(按:其父鄭性號五嶽遊人)在時。」

鄭竺(生卒不詳),字弗人,號晚橋,鄭溱之五世孫、梁之曾孫、性之孫、中節之三子、慈谿人。縣諸生。少穎異,讀書目數行下,酷好詩古文辭,與顧棡、桂廷為詩會,唱和無虛日。客武林,杭世駿、金農、鮑廷博諸名宿並器重之,見者莫不傾慕。父中節以任氣,中飛語。竺奔走營救,事定,遂咳血而卒,年僅二十有五。弟鄭甲字孚春,號雪橋,精歷數,工詩文書畫,能琴,亦以家難抑鬱,年二十四,盡焚所作而亡。有《溪上舊聞》二卷、《野雲居詩文稿》二卷。鄭甲有《雪橋居士遺稿》一卷、《閒情草》。

家有二老閣藏書甚富。晚橋自幼耳濡目染,迥非凡近。又所居饒園池之勝,名花奇石,位置楚楚,時招友朋觴吟其中。所儲書法名畫之處為野雲居。遇火燼,子勛重建之。

鄭浩(?—1811),字芝室,大節之孫,喬遷之父,浙江慈谿人,居鸛浦。生年及仕履未詳,卒於嘉慶十六年。四歲而孤。

《光緒慈谿縣誌》卷三十二雲其「性好古書名畫,見輒購之。嘗見烏斯道《春草集》板於城中人家爨下,急購歸,補刊其缺者行世。」

鄭勛(1763—1826),字書常,號簡香,溱之六世孫,梁之五世孫,性之曾孫,中節之孫,竺之子,慈谿人。從蔣學鏞受《毛詩》、《春秋》,得浙東學派之嫡傳。有《鄭氏征獻錄》、《二硯窩詩存》三十八卷文集六卷、《二硯窩讀書隨筆》、《梨洲年譜》、《簡香日錄》等。

嘉慶初,二老閣書散之後,留意於市肆之間,物色二老閣散出之書,或雖非故物亦設法購回,或借抄於人。經十餘年,積書兩千餘卷,別闢二研窩以庋藏。蔣氏為作《二硯窩記》。得朱彝尊贈其高祖鄭梁詩手稿,遍征題詠,阮元、謝啟昆等三十八人為之題詩,又繪《二老重逢圖》。別築二老堂於二老閣旁,以祀鄭梁、朱彝尊。阮元題匾額,秦瀛書楹聯,袁鈞撰《二老堂記》。鄭氏十世皆有專集,勛護惜梓行傳世。

刻書甚多。一是繼續刊黃宗羲未刊之稿,如《明夷待訪錄》一卷、《思舊錄》一卷、《南雷文約》四項基本原則卷。一是刊鄭氏一門著述,如鄭梁《勉齋先生遺稿》三卷、《寒村舉業偶存》一卷、《寒村七十祝辭》一卷、《守高存言》一卷、《勉齋家傳》一卷等;鄭竺《野雲居詩稿》二卷、《野雲居文稿》一卷附錄一卷等;鄭甲《雷橋居士遺稿》一卷;又有《雪竇唱和記》一卷、《雪竇唱和詩》一卷、《初夏唱和詩》一卷、《江亭唱和》一卷等。此外,還刻楊簡《石魚偶見》一卷、馮次牧《天益山堂遺集》十卷、潘平格《求仁錄》十卷、李東門《四明四友詩》四卷等。

鄭觀海(—1861—),字號、生卒年及仕履未詳。鄭溱之七世孫,梁之六世孫,性之五世孫。浙江慈谿縣人,居鸛浦(又名半浦)。

二老閣藏書歷經近兩百年,中經乾隆五十一年火厄。鄭氏翰林第東廂火起,惡少乘火打劫,爭取其書而去,所存僅十之一二,且多殘編斷簡。後又經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咸豐三年(壬子)兩次火厄,所剩無幾。觀海於咸豐十一年(1861)重修二老閣,漸復舊觀,藏書僅餘萬卷及所刻書版片。其《辛酉重修二老閣感賦》云:「巍巍傑閣臨江滸,數百年來蔽風雨。藏書萬卷半蟲蝕,遺集鏤板尚不窳。上有先世木主存,祖孫三代相步武。歲歲春秋釋奠誠,一瓣書香閱今古。崇朝盲風怪雨來,棟折欀崩難修補。此事原非獨木支,創業當思繩厥祖。鳩工庀材幾周章,子弟奔走力宜努。藉藉人言嗟廢興,家乏藏鏹被人侮。幸也祖澤尚未泯,竭蹶張羅撐門戶。雖無惲翬飛鳥革觀,依舊規模拭目睹。巋然咸仰魯靈光,萬丈光芒中夜吐。」然於是年十一月,太平軍攻占縣城,惡少乘機入二老閣,又竊去藏書一批,後歸於馮氏醉經閣。

鄭喬遷(1811—1852),字耐生,大節之曾孫,浩之子,浙江慈谿人,居鸛浦。生卒年未詳。縣諸生,工科舉,旋棄去。為人砎絜,不為世悅,人恆怪而笑之。時時學為古人之文,出以示人,人益怪而笑之。有《藏密樓文稿》四卷,馮登府序。

「發先世二老閣書及借閱范氏天一閣所藏,一資其文。與陽湖陸祁生、吳仲倫為師友。明季浙東多奇節,喬遷於梨洲、謝山所經述,欲賡續之,遍尋荒冢斷碣,徘徊窮山中,不問家事,惟好飲,飲必有詩。已,皆屏棄之。」其六世祖梁緝大椿堂,喬遷有《大椿堂補植卉木記》,云:「嘉慶十六年(1811),兄弟析炊,余得堂焉。吾家丙午、壬子(道光二十六年、咸豐二年),兩遭火厄,惟是堂巋然獨存。」

二老閣藏書代有散佚。一散於四庫館征書「寫本還真之日」,二散於乾隆五十一年夏二老閣火災為人所趁火打劫,三散於太平天國軍攻慈谿,為惡少竊書甚多。謝振定《贈鄭簡香征君序》云:「寒村先生之曾孫簡香,以孝廉方正就徵到省垣,訪余於南屏,余亟問所謂二老閣者,故無恙,而其所藏書,半軼於四庫采輯寫本還真之日,後又不戒於火,雖有,存焉者僅矣。」民國初,鄭性七世孫公議,將二老閣存書及版片賣於上海書賈,為沈氏抱經樓所得,後大多歸北京圖書館。鄭氏先人手稿賣歸楊泰亨。剩殘者為倪春如所得,焚於火。藏書印為馬隅卿所得。1943年,二老閣被後人鄭志遠、鄭懷玉、鄭榮祖拆除變賣。至此,歷時二百餘年之著名藏書樓二老閣便散為雲煙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