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功臣原則:關係越遠,被殺越早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0-01-29T18:43:09+00:00

朱元璋最早是因為參加紅巾軍起義,然後勢力一路做大,最後做到了明朝開國皇帝。之後一路殺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關係的遠近了,關係越遠,被殺得越早。

朱元璋最早是因為參加紅巾軍起義,然後勢力一路做大,最後做到了明朝開國皇帝。

在其創業階段,有一場戰役非常關鍵,那就是渡江之戰。


當時起義的義軍被元朝軍隊圍困在長江西北,眼看就要斷糧,而長江對岸的蕪湖,正好是盛產稻米的地方,朱元璋當即就決定,擺脫元軍包圍,東渡長江,到長江對面吃米去!而要到長江對面,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朱元璋的部隊,缺少的就是船。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叫廖永忠的起義軍首領帶領他的部下前來投奔朱元璋。廖永忠所帶領的部隊,正好是一支精銳水師。有了他們的加入,朱元璋帶領部隊,順利渡江。

這一戰,在朱元璋的心裡分量非常重。在他當上皇帝之後,明朝的官場派系,以這一戰為分界線,分成了涇渭分明的三大派系:

第一是之前一直跟隨朱元璋的濠州紅巾軍舊部,這是和朱元璋私人關係最親密的第一圈層,戰功赫赫的常遇春,就屬於這個梯隊。身處這個梯隊中的人,不管是戰功赫赫,還是戰功平庸,都是朱元璋封侯的首要考慮人選。如湯和、郭子興兩位濠州舊將功績平平,劣跡斑斑但只是資歷特深。


第二是渡江之前投奔的廖永忠的巢湖水軍,這個圈層之內的人雖然也在封侯時有一席之地,可要是跟他們所立的戰功比起來,實際上是受到了壓制,排在了眾多戰功平庸的濠州舊將的後面。

第三就是渡江之後,在朱元璋當皇帝已經毫無懸念形勢下前來歸降的各路降將,這個圈層的人在封侯中有份兒的,要麼依靠戰功,要麼依靠率領大隊人馬歸降,整體和朱元璋的私人關係比較單薄。

後來論功行賞時,就是按這些人和他建立主從關係的早晚。越早,朱元璋成事的趨勢越不明顯,在朱元璋地位穩固之後的封賞就越大;投奔朱元璋的時間越晚,他成事的趨勢越明顯,之後得到的封賞就越低。



諸臣與朱元璋的圈層關係,不僅影響到勛貴在國初得到封賞的情況,對於其後的胡藍黨案等一系列屠戮功臣的過程,也發生了直接的影響。

明朝建立後首次殺戮功臣,是洪武八年殺廖永忠。其原因先後有僭越、受楊憲牽連、殺韓林兒等多種說法。廖永忠在殺邵榮、殺韓林兒這兩次最重要的政變中,都扮演關鍵角色。他不是濠州紅巾軍舊將,與邵榮、韓林兒本無淵源關係,而作為「歸附」者中的頭號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姿態至關重要。「他的被殺」,隱隱展現出「歸附」者功高位重而不免首遭清洗的前景。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中書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三大衙門的最高官員,除右御史大夫安然被斥還鄉外,其餘均遭殺戮。其中,胡惟庸、毛驤、陳寧、塗節、汪廣洋、安然、丁玉等,皆為渡江後加入紅巾軍者。他們或是投奔朱元璋較晚和「歸附」的濠州人,或是投奔朱元璋很晚的非濠州人,皆非濠州從軍者。案發後,中書省與大都督府被取締,御史台則由勛貴之首李善長出山控制。可見,胡惟庸案中,皇帝並未打擊「淮西集團」或任何勛貴,而是清洗了取代勛貴重職的新銳官員,可以視為以濠州從軍者為主導的勛貴集團對新進官員的勝利。

胡惟庸案後,渡江後歸附者朱亮祖、胡美被殺。而此前,濠州從軍者華雲龍、與朱元璋同村的周德興雖犯下與之類似的罪名,但均獲從輕處理;其他濠州從軍勛貴也有犯罪降調者,但無一遭到誅殺。渡江後歸附者得封侯,多依靠率領大股部眾來降,少數如楊璟、傅友德是靠征戰之功,而康茂才、朱亮祖、胡美等三人則兩者兼備。康茂才是作為集慶路守將投降的,所部「連家屬數十萬口」;朱亮祖所部十分強悍,投降前多次重創紅巾軍;胡美所部則是陳友諒在江西全省的勢力,部下於壬寅年發動南昌叛亂,紅巾軍損失慘重,朱元璋仍憚胡美而「特宥之」。至此,康茂才前已病卒,渡江後歸附的三股最強勢力的首領全部離世,江北歸附者對舊部有影響的人物也只剩南雄侯趙庸一人。

總之,從洪武三年封賞勛貴到洪武二十三年誅戮胡黨的二十年間,明初勛貴集團中的濠州從軍者持續擴大著優勢地位,未受任何觸動,而歸附者中帶來大股部眾且戰功卓著的幾位勛貴則遭消滅。


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明朝發動兩次大戰,徹底擊敗了北元實力,勛貴集團的利用價值不復存在。洪武二十三年,胡黨案爆發,李善長、唐勝宗、陸仲亨、費聚、趙庸被殺。而陸聚、黃彬、鄭遇春的結局,不見於《明太祖實錄》,三人若非與李善長等同遭殺戮,即此前已死而遭追論,洪武二十三年已不在世。

此時,洪武三年所封勛貴大多已經死亡,勛貴的主體已是襲封的子侄和新封侯者。朱元璋公布追論已死的胡黨分子,有胡美、顧時、陳德、華雲龍之子、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金朝興。錢謙益指出,其實還有鄧愈之子、吳禎、俞通源、薛顯、吳復。由此,胡黨案牽連勛貴共二十二家,他們的子孫或遭屠滅,或受牽連。

其中,二十家來自洪武三年所封公侯,另外的吳復、金朝興,恰恰是洪武三年曾遭壓制、後來才得封侯的兩位甲辰年指揮,而其他新封勛貴無一受到牽連。這次大屠殺的目標很明確,只是建國初期的老一輩勛貴及其子孫。

朱元璋與勛貴集團之間,並非一貫的對抗、打擊關係。在君權極端膨脹的背景下,朱元璋仍然長期扶植、利用、保留了與自己有密切私屬關係的部分勛貴。於是有濃郁「濠州」與「從軍」色彩的派系,與君主互相借重,一直構成明初勛貴集團的核心主體。明初衛所的興衰,乃至君臣之間、文武之間的兵權分配等制度現象的演變,都是在這個派系背景下展開的。

由此可見朱元璋誅殺功臣的順序,也非常有意思。朱元璋第一次誅殺功臣,是從廖永忠開始的。之後一路殺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關係的遠近了,關係越遠,被殺得越早。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的濠州舊部,還繼續擴大著優勢地位。直到朱元璋這一朝終了,功臣都被殺得差不多了,這個格局基本上也沒怎麼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