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犧牲上將,生前被指「賣國」,答記者:我不是韓復榘

兵說 發佈 2020-01-29T00:17:04+00:00

然而,在此前一段時間,在很多國人眼中,張自忠將軍被誤作「賣國」:他擔任天津市長期間,曾受命與日軍進行談判交涉;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奉命按兵不動,留守北平,被輿論誤解為「逼宮奪權,依附敵偽」。

作者:鐵錘傑克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自忠率部轉戰多地,歷經淝水、臨沂、徐州、隨棗及冬季作戰等役,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成為愛國名將。

然而,在此前一段時間,在很多國人眼中,張自忠將軍被誤作「賣國」:他擔任天津市長期間,曾受命與日軍進行談判交涉;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奉命按兵不動,留守北平,被輿論誤解為「逼宮奪權,依附敵偽」。

對軍人來說,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是戰場,最終歸宿也是戰場。面對誤解和污衊,張自忠用赫赫戰功予以回擊,澄清了外界的誤解。即使如此,外界唾罵的「賣國」罪名,依然縈繞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釋懷。

1939年夏,在接受重慶記者採訪時,張自忠對自己更名字號為「藎忱」,作了一番解釋:「『藎忱』二字即忠臣,現如今沒有皇帝,而我們軍人所要做的,便是精忠報國,竭盡微忱,這便是『藎忱』由來。」

接著他表示:「『七七』之後,華北故土相繼淪喪,我以負罪之身,轉戰各地,每戰必身先士卒,只求以死報國。記者先生,西北軍出了個韓復榘,但我張自忠,絕不是韓復榘!他日,我等馬革裹屍,在沙場上報國之時,你們便知我取字『藎忱』之意!」

​1940年5月1日,侵華日軍調集15萬兵力,對駐防棗宜一帶的第五戰區軍隊發起全面攻勢。此時,張自忠正布防於棗宜一帶的襄河西岸。他一邊指揮部隊固守河防,一邊下令主力準備東渡襄河,與日軍拼殺。

當日,為鼓舞下屬,他親筆寫信,告知第33集團軍各師、團指揮官,勉勵: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做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

寥寥數語,道出了將軍殺敵衛國的赤膽忠心。從他的言語中,也可知將軍已有必死之心。

然而,戰局卻對中國軍隊愈加不利。數日之內,日軍沿襄河東岸迅速向北推進,國軍陣地千瘡百孔。為扭轉不利戰局,阻擊日軍,張自忠決意在5月7日東渡襄河,親赴一線督戰。眾人多加勸阻,卻無法改變其意。

​5月6日晚,張自忠出發前,給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也寫了一封信,命人連夜送到他的防區。信中寫道:「仰之我弟如晤:因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渡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向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179師取得聯繫,即率該兩部與74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上兩師無法聯絡,即帶74師三團向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馮治安在收到此信時曾表示:「將軍能有如此之氣魄,東瀛之『大和魂』、『武士道』又有何懼?」

​5月7日拂曉前,張自忠乘一葉小舟,借著夜幕的掩護度過襄河,率集團軍屬手槍營與一支小部隊,開赴河東戰場。在一線奮戰的將士得知張自忠將軍親臨,士氣大漲。在張自忠的指揮下,日軍的攻勢被遏制,甚至不得不從進攻的4個師團中,抽出2個師團專門對付張自忠部。眼見敵人來犯,張自忠立即調整部署,在梅家高廟、方家集等地連挫日軍攻勢,予敵重創。

5月15日,張自忠的司令部被日軍重兵所圍。戰至16日,身為總司令的張將軍力戰不退,身中7彈,流盡最後一滴血,壯烈殉國。與他同時犧牲的,還有張敬少將、洪進田上校、馬孝堂少校等500餘人。就連張自忠的坐騎「長蟲」,也隨主人一道戰死疆場。這一仗,連日軍也佩服張將軍的忠勇,戰後列隊脫帽,向張自忠將軍遺體敬禮。

這位時年49歲的臨清壯漢,成為抗戰中以集團軍總司令身份犧牲的最高級別將軍之一。

將軍長逝,浩氣長存。5月23日,張自忠的靈柩由10萬民眾護送,葬於北碚梅花山。延安舉行隆重追悼會。毛、朱、周致輓詞「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2009年,張自忠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為紀念張自忠,京、津、滬等地,都有張自忠路,其中以北京的張自忠路最為著名。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