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商之前為何自稱「有夏」?學者:以夏之名,誓伐大商

瓷器鑑定真知堂 發佈 2020-01-29T01:03:47+00:00

「王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商湯滅夏,史書上稱之為「殷革夏命」,說的是商朝開國君主天乙湯討伐夏桀,滅夏建商的歷史事件。這件事,《尚書湯誓》和《詩經商頌》中說得很明白。然而,在解讀《尚書》過程中,真知堂發現,周人多次自稱有夏!周本是帝嚳的後裔,整個夏代都混跡於戎狄,商代晚期才在古公亶父的率領下投奔商朝。為什麼周人會自稱為有夏呢?這真是上古史上一大謎題。

殷革夏命與周人自稱有夏

《尚書》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上古文獻總集,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虞書》保留的是堯舜禹時期的文獻,所以在夏朝之前還有個虞朝的說法,其實來源於此。

除了《尚書》,最早的上古文獻還有《逸周書》,相傳是孔子刪書彙編《尚書》時沒有用上的周代文獻部分。

《尚書 湯誓》記載了商湯伐夏之前對部下做的戰爭誓言。

「王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 湯誓》

《尚書 多士》則是西周滅商,建立新都成周后,把原殷商頑民遷到洛陽時,周公以成王的名義對商王士所做的一篇訓誡文書。

書中也明明白白的說清楚了商湯滅夏之事,並稱之為「殷革夏命」。

「我聞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格,向於時夏。。。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王曰:殷革夏命。」《尚書 多士》


《湯誓》,有研究者說乃是戰國時人所作。但《多士》記載的是周公訓誡殷頑民的話,裡面多次提到「你們是天邑商,我乃「小國」,如果不是上天安排,我哪裡敢伐滅你」一類的話語,則應該是周公旦的原話。此時距離殷商覆滅為時不久。

「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殷革夏命。。。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於天邑商。」《尚書多士》


再加上春秋時期殷商後裔之國宋國所作的《詩經 商頌》,商湯滅夏之事,當並非周人假說,而是言之鑿鑿的真實歷史事件。

「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武王載旆,有虔秉鉞。。。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詩經 商頌 長發》

然而,深入解讀《周書》,則發現西周早期,周人曾經多次自稱為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書君奭》

「用肇造我區夏。」《尚書 康誥》


特別是下面這話。

《尚書·周書·立政》云:「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

意思是:「上帝很生氣要懲罰,於是讓我有夏國,伐商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百姓。」周人滅商之前,自稱有夏無疑。

既然殷革夏命,為何周又稱夏呢?難道商湯滅夏這事是假的嗎?

文丁殺季歷,周國稱有夏源於此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周國的來歷。

周建國之前,本是商王朝西邊的一個小部落。大約在商晚期王武乙時期,太王古公亶父受命於商,把部落遷到了岐山之地。

「武乙三年,三年,自殷遷於河北。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竹書記年》

一說,他是為了躲避好戰的戎狄才搬遷的,不少部落因古公亶父之仁義而歸順了他。

「古公亶父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史記 周本紀》


武乙,就是那位射天被暴雷劈死的商王,他是商紂王的曾祖父。

「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崩,子辛立,天下謂之紂。」《史記 殷本紀》

也就是說,商王武乙和周太王古公亶父是一輩的。

周人投奔商朝之後,度過了幾十年的蜜月期。武乙時期周太王古公亶父薨逝,其子季歷繼位為周公,武乙死後,由於忌憚季歷的武功,商王太丁(文丁)找了個機會殺了季歷,史稱「文丁殺季歷」

「文丁十一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王殺季歷。」《竹書記年》

兩年後,文丁也死了,子帝乙繼位。周國那邊,則是周文王(西伯侯姬昌)登上政治舞台。


帝乙在位僅有九年就死去,子帝辛(商紂王)登基為帝。

所以,周文王是帝辛的叔伯輩,武王姬發則和帝辛同輩。

搞清楚了周國的來歷,我們對周人自稱為「有夏」,還是一頭霧水。

周朝後來分封諸侯,建立了完善的封建體制,它的來歷對搞清楚我國上古史至關重要。那麼,周人為何自稱為夏呢?

這就要從周文王的妻子太姒說起。

姒,乃夏朝王族之姓氏。夏禹姓姒,據說是帝堯所賜。

「堯曰:"俞!以固冀於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 」《吳越春秋》

周文王乃周公季歷之子,當然季歷肯定不止一個兒子,只是因為文王之母特別尊貴,所以才由文王繼承了周公的位置。

我們知道,古代貴族有姓氏之分。氏乃其起源根本(大宗),姓乃其受封有國之標誌(小宗)


所以,黃帝軒轅氏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也就是說黃帝十四個兒子有了自己的封地,可以開宗立國。

其中,姬姓就是黃帝最早賜予的十二姓之一。

大禹建立夏朝,傳位給子夏啟,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姓「姒」,並且還和五帝一樣有了自己的氏-「夏後氏」

後來夏後氏,也繁衍出了很多姓。如費,辛,曾等。

當然,姒姓是夏後氏第一大姓,大宗無疑。

周文王娶妻太姒,則是迎娶了夏朝的公主。這件事對於周朝來說,意義極為重大。這事,真知堂已經有文詳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看看。

在滅商之前,周並不是一個有獨立主權的氏,而是一個受封於商的附庸國。所以,對於此時的西伯侯姬昌而言,娶妻太姒意味著他在周國「得姓「。

也就是說,他取得了夏王族姒族的支持。相對於周人自己遙不可及的遠祖,夏朝女婿的身份無疑乃是極其尊貴的。


文王受命,周人自稱有夏

周人自稱夏,又自稱小邦周,和歷史上「文王受命」這件事息息相關。

何謂「文王受命」呢?這個詞出自《詩經》。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詩經 文王有聲》

《逸周書程寤解》里詳細記載了這件事。

「文王安商,在酆。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間,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召太子發,占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

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西伯侯昌對外是商朝的西伯侯,對內則自稱受命於天了。


換句話說,西伯昌假借天命給了自己一個氏,這個氏借用的是夏朝之名!

不稱「夏後氏」而稱「有夏氏」,和舜帝死後,其宗族受封於虞地稱「有虞氏」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自稱「有夏氏」呢?還是因為文王娶妻太姒的緣故。

以姬發之母族太姒的部眾為主體,姬昌取得了周國部眾中的絕對大宗地位。這事,和歷史上「商的先祖契受封於商,得到母親有娀氏部眾的一部,得以開宗立國」的事情一模一樣。

只不過,契的商族子姓,乃帝舜所封。而姬昌的周族乃商王所封,自稱「有夏」,而不是自稱「有周」,則是為了革殷商的命!「赳赳老夏,共赴國難!」

甲骨文卜辭中的周方,就是周族受封於殷商的證據。

「貞:王其奉信大甲周方白口自正。不左於受有右。」

「己卯卜,貞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囗王事。五月。」《甲骨文 卜辭》


也就是說,周確實是得到商王朝的任命,才得以建國的。

所以,當西伯侯姬昌自稱文王,與商紂王同級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文王受命於皇天上帝」之時。文王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國家,有夏氏。以有別於夏朝君主的「夏後氏」。意即以夏朝後裔正統自居。

小結

從史料來分析,周族最早接受商王朝的冊封脫離戎狄來到陝西岐山之地,確實是心懷感恩的。

他們修築城池,開墾田地,數十年後終於稱霸西戎。然而,周侯季歷的武功太強,甚至威脅到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商王文丁借季歷獻俘之機無恥的殺害了季歷,因此與周人結下了血海深仇!


此時是西伯侯姬昌尚未稱文王,他韜光養晦數十年,還是被商紂王囚禁於朝歌。在費盡心機,甚至送上了長子伯邑考的生命之後,他終於被商紂王放歸西岐。

回到西岐,他終於舉起了反商的大旗!為了和大商對抗,脫離大商自建獨立國家是必須要走的過程。所以才有文王受命於皇天大帝的典禮。

他建立的國家,當然不能用商王賜給的「有周氏」的名義,於是便採用了「有夏氏」這一國號。這是在通過聯姻取得了夏王族姒姓古國部眾的支持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完全符合「」上古時代妻族或母族出人出槍建立新國」的傳統了。

周人本是黃帝後代的姬姓,最初先祖棄也是得到了母親姜原(炎帝族)部落的支持才開宗立派的。後來淪入戎狄之間近千年,早已取得了戎狄人好戰的血脈。商亡於周,其實在武乙時就埋下了種子。這或許就是周人早期自稱「有夏」的歷史真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