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地圖帝 發佈 2020-01-29T02:36:44+00:00

就整個湖北而言,周圍諸多山峰環繞,東有桐柏山、大別山,南有幕阜山、武陵山,西有巫山、大巴山、荊山、武當山等鄂西山地,北有大洪山等,中部是江漢平原,內部又有長江、漢江大河貫穿,這意味著湖北既可以山川河流為屏障,又可以北通中原,西連巴蜀,南達湘、粵、贛,東接吳越。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位於南北大動脈京廣線中間,又有長江、漢江交匯,地理位置極其優越,素有「九省通衢」之名。實際上,武漢不止交通便利,其在地緣中的地位也是極其重要的,歷史上實乃兵家必爭之地。

​顧祖禹在《讀史方與紀要》中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這段話十分中肯地指出了居於天下之中的武昌(武漢)其位置的重要性。

就整個湖北而言,周圍諸多山峰環繞,東有桐柏山、大別山,南有幕阜山、武陵山,西有巫山、大巴山、荊山、武當山等鄂西山地,北有大洪山等,中部是江漢平原,內部又有長江、漢江大河貫穿,這意味著湖北既可以山川河流為屏障,又可以北通中原,西連巴蜀,南達湘、粵、贛,東接吳越。「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中原有事,蓋必爭之地也。」在歷史上,不論是南北分裂走向統一,還是統一走向南北分裂,湖北都是至關重要的節點。

​而在湖北內部,則又有三處重心,北有襄陽,西有荊州,東有武昌(武漢),此三處撐起湖北之形勝。湖廣乃至天下之重在荊州、襄陽,而武昌則重在對東南的影響。例如,整個三國時期,都是圍繞著湖北省內的這三個重要節點展開,襄陽、荊州重要性為世人所公認,咱暫且不表,就說說武昌。

武昌(武漢)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水路上。長江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它是連接東西之間的紐帶,也是南北對峙時期南方勢力的天然防線。如南北對峙時期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宋等等,無不視長江為生命線,長江防線一旦崩潰,則如無根之木,必不久矣。顧祖禹曾言:「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窺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者,國必危。」

​人們常言,守江必守淮,讓人以為淮河防線比長江防線更重要。其實不是這樣的,失去淮河流域,只是暫時失去緩衝區,防守難度無疑為加大,但只要還把控著長江中上游,在下游依然還可以依託長江天險固守,合適的時機還可以再打出去。若失去長江防線,則徹底失去固守的機會。而武漢扼守漢江和長江兩條水路之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武漢地處長江中游和下游的節點位置,長江中上游有險可守,下游江面漸寬,防守難度就大得多。如蒙元拿下襄陽、武昌,突破長江防線後,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滅亡南宋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歷史上立足東南的勢力無不對湖廣格外重視。就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國為例,東吳之所以能後於蜀漢被滅,就是因為其牢牢把荊州(湖廣)控制在手中。當時荊州(湖廣)由劉表把持,黃祖鎮守沙羡(武昌)。《資治通鑑》有記載東吳大戰略家魯肅對孫權的進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此王業也。」孫權也貫徹了取荊州這一大的方略,多次派兵攻打黃祖,雖然以為父報仇(孫堅為黃祖部將射殺)之名,但實際上是覬覦此處戰略要地。208年,孫權派出超強陣容,周瑜、呂蒙等悉數出動,終得江夏。

​三國初期,相對勢力強大的曹操而言,孫權和劉備的力量要弱小得多。孫權為保所取荊州之地,才有了吳蜀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的戰例。此後不管吳蜀外表看起來多麼親密,但是東吳始終將江夏(武昌)這個生命線控制在手中,這是雙方聯盟的基礎。而且東吳也曾兩度遷都武昌(今鄂州,據武漢很近),可見對武昌的重視程度,黃鶴樓的前身就是孫權為控扼長江而設的瞭望台。蜀漢北奪漢中,關羽攻襄樊(襄陽)威震華夏,蜀漢勢頭日盛,東吳也怕了,遂有偷襲荊州之舉。夷陵之戰後蜀漢退縮益州,東吳西據荊州,東爭淮泗,才能支撐那麼久。若不是後期東吳之主不成器,主動助攻,晉滅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再說另一個例子,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也是在攻下武昌後才敢定都南京,而曾國藩也是先攻克武昌後才實現破局,最終避免可能出現的南北分裂。滅亡清朝的辛亥革命槍聲也是從武昌響起的。

經常見到有人說,現在是熱兵器時代,飛機飛彈就搞定了,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哪裡都一樣。其實仔細想想的話,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緣是屬於戰略層面的,而武器是戰術層面的,就如中東一樣,美國武器先進吧,這麼多年了,搞定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