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因父親安裝監控報警,「我是你爸,你和我講隱私?」

神奇麻麻木小暖 發佈 2020-01-29T03:41:32+00:00

南京,一位14歲男孩,因不滿父母在自己的房間裡安裝攝像頭,選擇了報警。「你就想知道你幹嘛,有問題嗎」、「你太沒自覺性,監督你學習」,父母用著各種聽起來「很有道理」、「為你好」的理由,監控著孩子,緊緊地盯著孩子。


作為子女,你有沒有被父母查過手機和日記?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查過孩子的手機和日記?


南京,一位14歲男孩,因不滿父母在自己的房間裡安裝攝像頭,選擇了報警。警察趕來後,男孩的父親非常憤怒,怒斥道:「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怎麼不可以監控你?」

你會感到這樣的父母很奇葩嗎?不,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有很多。

曾在某視頻網站中看到這樣一個視頻,樓主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房間中,被父母安裝的,用來24小時監控自己的攝像頭。

在這條視頻下,有很多網友留言自己有著同樣的遭遇:

「我的房間也有,感覺很壓抑。」

「我感覺所有舉動都被惡鬼盯著,汗毛倒立,害怕恐懼。」

「無時無刻不被監視,我爸媽手機也不讓我設密碼,沒有一點隱私。」

甚至還有父母,將監控的內容截屏,並得意洋洋地發朋友圈。

一旦孩子進行反抗,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你媽(爸),你和我講隱私!」

社會心理學家斯凱勒·霍克教授提出:隱私,是發展出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關鍵因素。

然而,從孩子一出生,就有父母將孩子的照片po在朋友圈中,網上,其中不乏孩子的丑照,甚至裸露的照片。隨著孩子長大,孩子的生活日程,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網上 ,讓所有的人看。

在生活中,父母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手機,對孩子的交友圈了如指掌,甚至於使用上了高科技的攝像頭,明目張胆地「偷拍」孩子。

「你就想知道你幹嘛,有問題嗎」、「你太沒自覺性,監督你學習」,父母用著各種聽起來「很有道理」、「為你好」的理由,監控著孩子,緊緊地盯著孩子。

孩子被父母剝光,成為了一個暴露在人們視線中、赤裸裸的、毫無隱私的人。


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和自己談隱私,是一件非常可笑且不可思議的事情。

英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認為,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對隱私權的重視,超過他一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包括成年期。

隨著孩子長大,孩子必然開始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隨著接觸的社會範圍、人和事越來越廣,孩子的獨立想法越來越多,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自主意識會非常強。他們開始渴望獨立自主,不再願意將所有的事情都告知父母。

孩子開始與父母保持距離,尋找自我,並對個人空間擁有越來越強的渴望,這些都是孩子在長大成為獨立人格的標誌。

然而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無法接受孩子的疏離,在父母眼中,這種疏離的背後一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於是他們探究孩子的生活和隱私,他們要求孩子必須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相信孩子不會早戀,不相信孩子會認真學習,不相信孩子對自己做出的任何承諾,他們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了解了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存在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於是父母會對孩子各種偵察,窺探,甚至出現出格的行為。


有研究發現,越被被父母緊盯的孩子,越會琢磨如何藏好自己的隱私,直到下一次父母無法發現為止。於是孩子和父母開始了捉迷藏的遊戲,孩子越藏,父母越想知道,父母越想知道,孩子越要藏起來,彼此進入了一個互相不信任的死循環。

同時私人空間被侵犯的孩子,發現自己最信賴的父母,卻不尊重自己的隱私,於是對父母產生失望,甚至是牴觸和反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同時孩子也很容易出現焦慮、沮喪和自閉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2018年,一名14歲少年,其父母為了監督孩子學習,在客廳安裝監控,孩子憤而離家出走。

2018年,湖南湘潭一名17歲的少年小凱從學校5樓縱身躍下,他在寫給班主任的遺書中寫道:作為一個老師,你動手打學生,在不經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翻學生私人物品,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原來,因為班主任在小凱的身上搜出了香菸,隨後翻看了小凱的書包,在書包中也搜出了香菸,班主任揪住了小凱的外套,用力推搡了他,導致小凱接受不了選擇了自殺。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的隱私權看得尤為重要,成人的粗暴入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人格上的踐踏和侮辱,極易引起孩子的極端反抗。

父母越要探究,孩子越叛逆。父母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孩子卻認為隱私被父母侵犯,父母越要探究,孩子越叛逆。

最終,在這種希望保護隱私和窺探隱私的博弈中,雙方都輸的一塌糊塗。


知乎網友軟蘇說,有段時間,自己很喜歡寫日記,於是就故意把日記本擺在書桌上,用頭髮絲上了道暗鎖。但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沒人動她的日記。

媽媽對她說:「日記是你的隱私,你要自己收好。你外婆從來不會看我的日記本,我也不會偷偷去看你的。」

著名作家鄭淵潔說:中國式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但不懂怎麼是愛。所以任何的愛都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空間,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愛。

1、將孩子視為「人」,而非所有物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道:用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保護的同時,也應當獲得平等和尊重。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即使你們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液,你也必須承認孩子是獨立你之外的個體,他擁有著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和行為意志。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所謂父母,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學會像尊重他人一樣,尊重孩子的獨立,認同孩子的獨立,只有當你將孩子從你的精神中剝離出去,你才能冷靜地實行更正確的教育。


2、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才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黃磊說:「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不跟父母溝通。」

與其偷偷摸摸,不如坦坦蕩蕩。擔心孩子玩遊戲,於是安裝攝像頭監控,擔心孩子早戀,於是查手機翻日記。父母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方式並不正確。

孩子和父母溝通不通暢都非一日之寒。

你是否可以做到在任何時候,都願意傾聽孩子的傾訴,可以冷靜地和孩子分析,給孩子提出建議,願意相信孩子?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信任,耐心和良好建議,孩子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而父母在給孩子建議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孩子是不可以觸犯的。

只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成長的走向,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把控。


3、信任和欣賞是父母與孩子和諧相處的良方。

孩子小時候,父母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

孩子上學後,父母不相信孩子可以和同學和諧相處,不相信孩子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不相信孩子能夠不早戀。

孩子上班後,父母不相信孩子的選擇,戀愛後,父母不相信孩子的眼光。

父母總是不信任孩子可以獨立做好一件事,總是不相信孩子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不信任貫穿在孩子的成長中,讓孩子感到厭煩,痛苦,甚至會發起反抗。

學會信任孩子,給他們犯錯的機會,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這是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方式。

學會鼓勵孩子,讓孩子勇敢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會提高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失敗。

學會欣賞孩子,找到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信心,發揮自己的優勢。


教育孩子,如同手抓一把沙子,握得越緊,沙子漏的越快。對於孩子不是控制,不是窺視,而是既能感受到彼此的愛,又能保持彼此的獨立。

尊孩子的隱私,還給孩子隱私權,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才能擁有健康的親子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