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高產配套栽培早春馬鈴薯

微視景 發佈 2020-01-04T08:36:04+00:00

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地蛋等,是僅次於小麥、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它具有抗旱,高產、優質、高效、營養全等特點,因此成為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的優選作物,在我國廣泛栽培,栽培方式也多種多樣。


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地蛋等,是僅次於小麥、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它具有抗旱,高產、優質、高效、營養全等特點,因此成為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的優選作物,在我國廣泛栽培,栽培方式也多種多樣。

其中早春馬鈴薯保護地栽培、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穫,不但比露地栽培提早20~30 天上市,而且薯塊品質好、生育期短,產量高。成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早春馬鈴薯保護地栽培除了用地膜覆蓋外,還有拱棚內覆蓋地膜的兩膜栽培模式,大拱棚和地膜之間再搭建小拱棚或二層膜的三膜栽培模式。

下面我們以典型的馬鈴薯二季作地區山東,以大拱棚和地膜之間搭建二層膜的、三膜栽培模式為例,介紹一下早春馬鈴薯保護地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施肥整地


1.地塊選擇:

要使馬鈴薯獲得優質豐產,選擇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土壤十分重要,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應該滿足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進行栽培。二是選擇三年內沒栽培過馬鈴薯、蕃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的地塊,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前茬最好為豆科、十字花科、禾穀類等作物,如以大豆、油菜、蔥、大蒜作為前茬作物,還可有效防止細菌性青枯病的危害。

2.整地施肥:

早春保護地馬鈴高產栽培提倡測土配方施肥,選擇地塊中不同的五個點,按20厘米深度均勻取土。然後,將採得的各點土樣裝入布袋內混合均勻,並標明取樣地點、日期及分析等有關內容,送到當地土肥站進行土樣化驗。根據化驗結果和目標產量,再結合馬鈴薯的需肥規律,對地塊進行合理施肥。

肥料的施用量與土壤類型及肥力有著較大關係,一般中 等肥力的土壤,每畝施肥總量為土雜肥3500-4500千克,含鉀量20%左右的三元複合肥100~150千克,生物有機肥100千克。保護地栽培馬鈴薯,一般將所需肥料分兩次撒(sa三聲)施,一次在耕地前做基肥撒施,另一次在播種時做種肥撒施,生長期間一般不再追肥。

肥料準備好後,在立冬前就要對地進行深耕,耕前將土雜肥一次性撒施、三元複合肥和生物有機肥分別撒施畝用量的一半。然後深耕30厘米左右,使土壤凍垡(fa)、風化,減少越冬害蟲。

二、種薯選擇與處理

1、品種選擇:

早春馬鈴薯一般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高產、優質、抗病的早熟品種,像費烏瑞它的脫毒G2、G3種薯,又叫魯引1號、荷蘭7號、荷蘭15號等,脫毒種薯一定要選擇經過認證的,堅決杜絕把商品薯當做種薯栽培。

一般早春馬鈴薯的種薯由於經過長時間窖藏,體內溫度較低,生理機能受到抑制,使種薯處於休眠狀態。如果出窖立即催芽播種(san),往往出苗緩慢而且不整齊,影響產量。所以,在播種前應進行種薯處理,打破休眠,以利提早出苗,具體催芽技術可參照重要!重要!高產高效馬鈴薯催芽最重要!"。

三、科學播種

1、播種時間:

早春保護地栽培要獲得高產,除選擇早熟品種及優質脫毒種薯外,還應及時播種,合理密植,才能達到早熟高產的目的。山東一般是1月下旬至2月上旬,當氣溫穩定在3℃以上,土壤深10cm處地溫為7-15℃時即可播種。播種前地塊要及時耕耙(ba 四聲),使耕層細碎無坷垃(la輕聲)、田面平整無根茬、上平下實。地耙(ba 四聲)好後,便依次進入開溝—施肥—澆水—播種—覆土起壟—噴除草劑—覆膜的各個環節,下面我們來看看開溝。

2、開溝

在開溝前,土壤應儘量耙(ba 四聲)細,使地塊平整,接著測量行距、拉線、踩腳印線,最後調整開溝機的深度和寬度,按照行距80-90厘米、機械開溝,溝深8~10cm,溝寬20-25cm。機械操作開溝機時,應使開溝機前輪子對準腳印線,使溝保持筆直,不要彎曲。

3、施肥

溝開好後,接著就是往溝內施肥了,我們通常稱之為施種(四聲)肥。種(四聲)肥多採用撒施的方式,將整地施肥時剩餘的肥料,也就是每畝總用量的另一半肥料、三元複合肥50~75千克,生物有機肥50千克,均勻灑在溝的中央,並淺鋤一遍、使肥料與土壤混勻,確保種薯不與化肥直接接觸,以防燒苗。

4、澆水

由於拱棚栽培升溫快,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因此播種時如底墒不足,最好先澆水再播種,澆水時應逐溝、分段進行,注意控制水量和水流速度。

5、播種

通常澆水與播種在同一天進行,等水滲入土層微濕時要及時播種。早春馬鈴薯保護地高產配套栽培實行一壟雙行栽培模式,大行距80~90cm,株距20~25cm,兩行之間的小行距離為15~20cm,畝播種5000株左右。栽培時要斜調(diao四聲)角擺放種塊,芽子朝上,並將長短芽分開播種,以防止出苗後大苗欺小苗。

6、覆土起壟。

播種後用機器覆土起壟,壟高20~25厘米,壟寬80~90厘米。覆土後用耙子樓平壟面,做到壟平、壟直、壟行整齊、壟距均勻、表土細碎。由於馬鈴薯覆膜栽培,不便進行中耕與除草,因此覆膜前要噴洒殺滅雜草幼芽的除草劑。

7、噴洒除草劑。

一般每畝用33%二甲戊(wu)靈150-200毫升,兌水40~50升;或每畝用90%的乙草胺(為an四聲)藥液100~130毫升,兌水40~50升,均勻噴於壟面上,噴藥後,要及時覆膜,保持藥效。可以有效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如稗草、馬唐、狗尾草、早熟禾、馬齒莧(xian)等等。

8、地膜覆蓋

地膜一般選用寬度為90~100cm,厚度為0.005~0.008mm的超微膜,每畝用量2.5千克左右。蓋地膜時,兩端要壓實,上端要拉緊拉平,同時用土壓緊地膜兩邊,將地膜固定。地膜蓋好後要及時將棚內的二模拉開蓋好,再將大棚兩頭封嚴,以利保溫。

四、建棚和扣棚

早春馬鈴薯保護地栽培多採用拱棚三模栽培方式,一般6壟(三聲long)、8壟或10壟為一拱棚。接下來我們以10壟大拱棚為例,簡單介紹一下搭建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棚體最好為南北走向,東西排列。棚底寬9~10米,棚中央水泥立柱高2~2.5米,間距1.8~2米,兩側肩高1.2~1.5米,竹竿對梢(shao)搭接折成弧形做拱架,並用鐵絲固定在水泥柱上。在拱架拐彎處,最好用布料將其纏繞,以防戳破薄膜。

拱棚應該在馬鈴薯播種前15-20天建造完畢並扣上棚膜,以利於土壤化凍,提高地溫。

扣膜:大棚棚膜多選擇厚度0.06—0.12毫米的無滴膜,通常採用三幅式覆膜,頂膜與裙膜交接處要重疊20-30厘米,將頂膜壓在裙膜外面,裙膜著地部分要用泥土封壓,兩個拱架之間壓膜線拉緊並固定,大棚棚膜覆蓋時應選擇無風天氣進行,以免風吹,不利於蓋膜或撕破棚膜。

大棚建好了,我們再來看看二膜在搭建時有哪些注意事項。二膜最好選用厚度約為0.03~0.04毫米的聚乙稀薄膜,在距離大棚頂膜40厘米左右,中間立柱與兩邊立柱之間每隔2米拉上繩子,上面平鋪薄膜,接口處用夾子固定,最好不要留空隙,以免散發熱量,降低保溫效果。這樣就形成「暖殼膽」式的「棚中棚」。二膜不用時可用塑料繩將其固定在中間立柱的橫向竹杆上。

到此早春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就完成了,接下來就進入關鍵的管理環節,管理環節將在以後的時間整理髮布,敬請關注本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