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魏安僖王繼位之初聯弱抗強的嘗試

澎湃新聞 發佈 2020-01-30T13:32:49+00:00

魏國自惠王以來屢屢被秦國欺負,戰敗、求和、割地,陷入了無盡的循環,不過魏國卻沒有淪落為弱國;齊、楚、趙、燕等國的首都均淪陷過,但魏都大梁卻始終有驚無險,這離不開歷代魏王對合縱連橫的巧妙利用。

魏國自惠王以來屢屢被秦國欺負,戰敗、求和、割地,陷入了無盡的循環,不過魏國卻沒有淪落為弱國;齊、楚、趙、燕等國的首都均淪陷過,但魏都大梁卻始終有驚無險,這離不開歷代魏王對合縱連橫的巧妙利用。合縱連橫不僅追求獲勝時利益最大化,也力爭失敗時損失最小化。魏安僖王(前277年—前243年在位)繼位之初試圖改變列國格局,聯弱抗強,但力不如人的現實卻讓他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

魏安僖王影視形象

聯弱抗強與啟封之戰

魏安僖王名圉,《史記》將他的諡號寫作「安釐王」,這是司馬遷為避其祖父司馬喜的名諱,改「僖」為「釐」。魏安僖王還有個很出名的弟弟,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公子無忌。

公元前277年,魏安僖王繼承魏國王位。雄心勃勃的他立志要富國強兵,重拾大國地位。當時的列國局勢對魏國來說頗為有利:曾經盛極一時的齊國在諸侯的聯合進攻下險些亡國,後雖復國但也元氣大傷。南方的老牌大國楚國也遭秦國重創,國都失守,祖先陵墓被燒,半壁河山淪陷。齊、楚的衰弱讓魏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抬升,當時楚國的一位謀士分析列國形勢時,把秦、趙、魏、燕視作強國,齊、魯、韓、衛次之。

在這種形勢下,魏安僖王決定聯弱抗強,他先後與楚、齊結盟,再加上老盟友韓國,隱隱形成了一個以魏國為中心四國聯盟。當時秦在攻楚、趙在伐齊,魏安僖王的做法無異於直接向秦、趙發起挑戰,這自然是兩國所不能容忍的。魏安僖王元年(前276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魏,取兩城;趙惠文王派樓昌攻打魏國幾邑(今河北大名東南),但未能攻克;十二月,趙王改派大將廉頗攻打魏國幾邑,最終將之攻陷。秦、趙兩國的聯合進攻給了魏國很大壓力,不過在南方戰場,楚國卻大獲全勝,從秦軍手中收復了長江沿線的大片土地。這讓秦昭襄王和相邦魏冉十分憤怒,第二年(前275年),魏冉親率大軍攻魏,準備好好教訓一下這位新魏王,趙國也出兵遙相呼應。

魏冉影視形象

當時秦國在魏都大梁與韓都新鄭間打下了一片飛地,這是秦軍幾十年來累積的成果,這片飛地對魏、韓具有極大的威脅和震懾作用。這次,魏冉選擇進攻緊鄰這片地區的啟封(今河南尉氏東北)城,在大梁東南方向不足百里處。

魏國也早有準備,魏軍在啟封與秦軍進行了激烈的攻防戰。魏安僖王吸取了去年的教訓,魏軍孤軍奮戰是很難打贏秦軍的,所以這次他拉上了盟友韓國,並許諾破秦之後割給韓國幾座富庶的城邑。年歲已高的韓僖王也想抑制秦國的擴張,齊、楚兩大國衰敗後,他在這位年輕魏王的身上似乎看到了一絲製衡秦國的希望。

啟封被圍後,韓僖王立即派大將暴鳶率軍馳援。暴鳶是一代名將,二十多年前,他就已經是韓國數一數二的將領。垂沙之戰(前301年),他與齊將田章、魏將公孫喜一同大破楚軍,三人成為當時列國最耀眼的幾顆將星。如今,雖然英雄老矣,但仍是韓軍的支柱。韓僖王派暴鳶出征,彰顯了他對這場戰爭的重視。《史記》和《戰國策》對啟封之戰更是只記載了暴鳶的名字,至於魏軍主將是誰隻字未提,暴鳶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不過,秦軍的強大遠超魏、韓聯軍的想像,魏冉及其幕僚的軍事才能也並不比暴鳶遜色多少,本來打算裡應外合的魏、韓聯軍在與秦軍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戰鬥後,徹底失敗,秦軍「斬首四萬」(《史記·秦本紀》)。暴鳶不愧是沙場宿將,率殘部成功逃走,要知道,龍賈、趙莊、公孫喜等三晉名將在與秦軍苦戰後,都是全軍覆沒,身死疆場。

韓國「七年盧氏」青銅戈(現藏四川雅安市博物館)

秦軍在攻克啟封后,包圍了大梁。與此同時,趙將廉頗也對魏國北部邊境發動了進攻,一舉攻占防陵(今河南安陽西南)。防陵攻城戰也十分激烈,城牆遭到嚴重破壞。廉頗率領士卒對防陵的城防體系進行全面修繕後才班師回國。

瓦解秦、趙聯盟與華陽之戰

秦、趙的雙重壓力,特別是兵臨城下的秦軍,讓年輕的魏安僖王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他不得不請出前朝老臣芒卯收拾殘局。芒卯以詐術聞名於世,曾擔任魏國宰相。面對困局,芒卯決定設計挑撥秦、趙關係,聯趙抑秦,並做好了犧牲那個幫不上什麼忙的盟友——齊國的打算。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眼下,魏國要想渡過難關,只能割地求和了。秦國獅子大張口,要魏、韓割八縣之地,芒卯滿口答應。不過芒卯提出魏國先行割讓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給秦,換取秦國立即從大梁撤兵,其餘城邑則陸續交割。秦國同意了芒卯的方案。溫縣是當時的名城,經濟發達,人口眾多,魏國王室還在溫縣郊區興建離宮別館,打造出一片規模宏大、景色秀麗的河畔園林。僅這一處園林每年就能產出價值八十斤黃金的財富。溫縣曾被秦軍占領,十二年前(前287年),魏國參與合縱攻秦,秦又將溫歸還給了魏國。至此,魏安僖王忍痛再度割給秦國。

秦、魏單獨講和惹惱了趙國,廉頗再度率趙軍攻魏,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南)。芒卯則巧妙地利用秦、趙之間的裂痕讓趙國倒向了魏國。《戰國策·魏策三》收錄了一個芒卯拆散秦、趙聯盟的事例,雖有誇大成分,但也可從中窺見芒卯的手段:芒卯先是派人向趙王許諾,將魏國重鎮鄴城割給趙國,交割鄴城的使者到達鄴城後,敦促趙國斷絕了與秦的邦交關係,隨後卻耍賴拒不交割。而後芒卯設計進一步惡化秦、趙關係,同時做出秦、魏要聯合的假象,使得趙國不得不主動與魏國合作抗秦。芒卯高超的詐術讓他在處理列國邦交中遊刃有餘,最終,魏、趙和解。魏國則慷慨地把齊國出賣了,次年(前274年),在魏國支持下,趙國大將燕周率軍攻占齊國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高唐是齊國專門用來對付趙國的軍事重鎮,它的失陷對齊國來說是極大損失。有了趙國支持,魏安僖王和芒卯拒絕再向秦國交割城邑,秦、魏之間烽煙再起。

話說秦相魏冉,他因啟封之戰的功勞而獲得重賞,秦昭襄王將中原地區最富庶的商業都市之一——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封給了他,已經年過花甲的魏冉開始以陶邑為中心擴展自己的封國,主要掠奪目標就是齊國。但沒想到魏國居然毀約,魏冉大怒,向秦王舉薦客卿衛胡傷帶兵攻打魏國,要把魏國之前許諾割讓的城邑全都打下來。

從姓氏推斷,這位衛胡傷可能是衛國宗室之後。很多史料包括一些學者都把他的名字弄錯了,《史記·穰侯列傳》將他的名字誤寫作「胡陽」,《戰國策·趙策三》誤作「衛胡易」。「胡傷」是先秦秦漢時期常見的人名用字,又作「無傷」、「何傷」,如劉邦的左司馬叫曹無傷,意思是去除災害。然而,衛胡傷對魏國來說,卻是個不小的災害,公元前274年,衛胡傷率軍先後攻下了魏國卷(今河南原陽圈樓村)、中陽(今河南鄭州東)、長社(今河南長葛東)、蔡(今河南尉氏蔡莊鎮)四城,斬首四萬。

啟封之戰、華陽之戰示意圖

這四座城都在韓、魏邊境,衛胡傷順利攻下四城離不開韓國的支持,韓國的背叛在芒卯的意料之中,但芒卯仍想將韓國爭取過來,到時候合魏、趙、韓、楚四國之力共同抗秦,勝算較大。不過這次爭取韓國僅靠策士遊說是不行了,還得武力脅迫。公元前273年,芒卯親率魏、趙聯軍十三萬直撲華陽(今河南新鄭華陽寨)。華陽是傳說中炎帝的誕生地,周代華國的都城,地處華水之北,距韓都新鄭不過四十里。華陽的城防設施頗為簡單,不高的城牆外面只有一條壕溝。韓國守軍在此拚死抵抗十三萬趙、魏聯軍的進攻。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箭矢如雨,殺聲震天,散落的箭簇、箭杆、甲片、木屑在地面鋪了厚厚的一層,壕溝中的一些地方,殘碎的箭簇、箭杆堆積了15公分,低洼處甚至被木屑填平,整個城牆毀於戰火……

從得知趙、魏出兵開始,韓國就向秦國派出使者求救,秦軍也在邊境大規模集結,魏冉親自坐鎮,但就是遲遲不出兵。年邁的韓僖王一病不起,韓國相邦急得團團轉,無奈之下,只得請同樣在病榻之上的老臣陳筮出山。陳筮德高望重、足智多謀,是韓國肱股之臣,與秦國君臣交情頗深。國難當頭,陳筮不顧個人安危,扶病入秦。但與之前那些韓國使者急如風火的狀態不同,陳筮慢悠悠地趕路。到了魏冉軍中,一切都安頓妥帖之後,才不急不忙地去見魏冉。魏冉故作驚訝,張口就問:「韓國已經快撐不住了吧?都把您老人家驚動了。」陳筮風輕雲淡的地回到:「相邦說笑了,救援的事不著急。」魏冉面露慍色:「您這個使者當得太不合格了吧,之前的使者都急切地想讓秦國出兵,您卻說不急,是何道理?」陳筮回答:「韓國要是真的著急了,就直接倒向魏國了。正是因為不急,所以才派我來。我打算見過相邦之後,去咸陽朝見秦王。」其實魏冉的原意也是想讓韓國與趙、魏先拼一下,等兩敗俱傷之後,秦國再出兵救韓,只是魏冉沒想到韓國這麼快就扛不住了。聽陳筮話里話外的意思,韓國恐怕馬上就要倒戈。一念及此,魏冉趕忙說道:「先生不必去見秦王了,我這就出兵救韓。」白起率領秦軍晝夜兼程,八天趕到華陽,打了趙、魏聯軍一個措手不及,十幾萬聯軍一敗塗地,芒卯倉皇逃走。

白起乘勝率大軍北上攻占了魏國宅陽(今河南滎陽東),這是當時的人工運河鴻溝上的重要據點,秦軍將此作為物資中轉站,後方物資可以通過黃河進入鴻溝直達此處。在後勤有了充分保障的情況下,白起率軍再度包圍了大梁。趙、楚則相繼派援軍救魏。

適時止損:秦、魏講和

魏安僖王雖然盼望援軍早日到達,但連續的失敗讓他認識到趁趙、楚救魏之機與秦講和才是正確選擇,若未來援軍戰敗,他將再無籌碼與秦討價還價,到時候要割的地會更多。於是,魏安僖王派大臣須賈遊說魏冉。須賈對魏冉說:「現在魏國群臣多數建議魏王不要講和,因為秦國貪得無厭。前年秦軍打敗了暴老將軍,割取了八縣之地,地還沒有完全接收,秦軍就又來侵略。秦軍此次打敗芒卯,占領宅陽,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多索取土地。況且趙、楚已經出兵救魏,如果魏國背著兩國與秦講和,兩國恐怕會對魏國不利。所以群臣認為,要麼不講和,要講和必須少割地並得到秦國公子做人質,否則魏國一定會被欺騙。我個人認為,現在講和對您也有利。《周書》說『惟命不於常』,天命變幻無常,上天不會一直眷顧秦軍。魏國雖然戰敗,但各縣仍可徵發三十萬士卒戍守大梁,大梁城高池深,頓兵堅城之下,秦軍一旦師老兵疲,難免挫敗,到時候您可能連陶邑都保不住了。如果您現在答應魏國割讓少量土地講和,趙、楚必然痛恨魏國,到時候您就可以在魏、趙、楚之間自由選擇盟友,擴大陶邑封國的疆土。」雖然魏冉覺得須賈讓他撤兵的多數理由都很牽強,但秦軍短時間內打不下大梁是真的。不過魏冉還是想多索要土地。

就在魏冉猶豫的時候,趙國援軍到達了黃河北岸。魏冉立刻令白起解大梁之圍,集中兵力去對付趙軍。白起充分施展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秦軍強悍的戰鬥力,在黃河水戰中重創趙軍。《史記·白起列傳》載,白起「與趙將賈偃戰,沈(通「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戰國早期嵌錯水陸攻戰紋銅鑒有關水戰的部分

就在秦軍上下歡欣鼓舞的時候,魏冉卻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不禁想起了須賈引用的那句「惟命不於常」。縱然秦軍現在取得更多的勝利,但未來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戰爭充滿變數,勝負難料,況且楚國援軍還在路上。於是,魏冉決定許魏求和,魏安僖王終於鬆了一口氣,派段干崇全權處理和談事宜。結果段干崇被魏國的主戰派罵慘了,主戰派還高喊「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口號反對議和。口號誰都會喊,但他們卻拿不出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最終,在段干崇極力爭取下,魏國只是割了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一片地區)的一塊土地給秦,雙方罷兵。趙、楚也相繼與秦講和,魏安僖王聯弱抗強的策略以失敗告終。

魏安僖王聯弱抗強的策略說到底還是過於自信,對秦、魏軍事實力的對比缺乏正確的認識。以一國之力改變整個戰國政治格局並非是魏國這樣的國家能做到的,勉強為之只會招致禍端。新君即位想有所作為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用在內政改革上更合適,外交方面理當以持重為主。好在魏安僖王能及時調整策略,適時止損。當然,最重要的收穫是在列國博弈過程中積累的政治鬥爭經驗,這也使得在數年後的秦、趙閼與之戰中,他能從秦國扳回一局。到魏安僖王晚年,魏國已經能「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韓非子·有度》),算是有志者事竟成。

參考文獻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市旅遊文物局:《河南新鄭市華陽城遺址東周遺存的調查與發掘》,《考古》2013第9期。

索全星:《尋找中華文明的「華源」聖地——河南新鄭華陽城遺址》,《大眾考古》,2016年第12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