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岩」穿泳裝上街「:借」胸「上位,這個梗還要被人調戲多久?

迪迪乾貨 發佈 2020-01-30T21:08:58+00:00

她可以是女神經、女神、美艷或者知性、冷酷甚至冷漠,但唯獨有一面最受人非議——性感。如同網劇《唐人街探案》IVY說的:「小時候總有人誇我漂亮,我以為那是老天爺送給我的禮物,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那是他懲罰我的鞭子。」


我是有胸,但不是你調戲的理由

「你覺得你遭受的最偏的偏見是什麼?」

「說起來還挺有意思的,他們總覺得我穿著泳裝在街上走路。」

這是在《僅三天可見》上柳岩與姜思達的對話。

當姜思達問她這個問題的時候,她望向別的地方,然後用「挺有意思」來形容大眾對她的偏見。



笑容裡帶著不可思議,卻又透入無奈。

一個人本來就有多面的可能。

她可以是女神經、女神、美艷或者知性、冷酷甚至冷漠,但唯獨有一面最受人非議——性感。

一旦被貼上「性感」標籤,就會有人帶著「有色眼鏡」,無論你有多努力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別人輕飄飄來一句還不是靠胸,靠身體就否定一切。

性感如同艷星,這是大眾刻在柳岩身上的成見。

柳岩年輕時用稚嫩的觸角碰觸外界的流言蜚語,而現在選擇部分妥協。

「說我性感,我就把自己裹起來。我已經這麼做很多年了。不死就好,一直對抗工作和生活沒好處。總得學會保護自己。」

面對柳岩的敏感和自我保護,讓人感覺心疼。

外在的非議,不斷消耗她的敏感,讓她處處警惕,小心翼翼才能減少流言。



性感成了她的枷鎖。

如同網劇《唐人街探案》IVY說的:「小時候總有人誇我漂亮,我以為那是老天爺送給我的禮物,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那是他懲罰我的鞭子。」

但我想說,該反省的不應該是柳岩,是那些帶著偏見的人。

錯的從來不是性感,是偏見。

而什麼是偏見?用自己的想法看待別人。

如同許知遠在《偏見》中講:「大多數人束縛在自己的視角里,寧可接受偏見掩蓋真相,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偏見。」


02.生活的艱難有時不是來自生活本身,而是偏見

偏見,是我們創造出來的。

在TED演講中《讓我們結束年齡歧視》里舉了一個例子是「療養院現象」:當你問年輕人,住在療養院的人都幾歲?年輕人無法回答出具體的年齡,而是用一個群體很模糊地表示「住著老人」。

而事實上,住在療養院的人,年齡間的差距可以達到40歲。

這是什麼概念?20歲-60歲,兩個天差地別的年紀,可我們卻默認為人生的後半段都是一群老人。

我們對老人的形象充滿了偏見。

你有沒有注意到關於老年人的公益廣告。內容大部分是老人做了一桌子的菜,打電話給兒子、孫子、女兒,但子女都沒法回家,老人失落地掛了電話,獨自面對一桌子的菜。那個孤獨的身影讓人揪心,年輕人反思自己的失職。



這樣的廣告都在無聲地告訴觀眾,老人的生活是無所事事,是孤獨寂寞,是沒有人關心的。

這對於老人來說,會受到內化壓迫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受到壓迫和歧視的一方,有意或無意識地接受不公平的待遇,以至於自己成了壓迫的對象。

這就導致我們所有人都覺得「變老」是一件孤獨而悲慘的事情,人老了就是走下坡路,就會給別人添麻煩,給社會造成負擔,一無是處,自己都懷疑自己。

偏見的可怕在於雙向性。




電影《囧媽》徐伊萬不相信老媽會唱歌,可當徐媽站在舞台上一刻,光芒萬丈。戲外,徐媽的扮演者黃梅瑩說自己已經放棄對表演藝術的奢望,市場沒有適合這個年齡的題材,而這次雖然還是演媽媽,但圓了她的夢。

作為觀眾,這個媽媽還是會催生孩子,很嘮叨,但至少我們看到媽媽另一面,她有自己的夢想和愛好,皺紋爬過她的眼角,卻帶給她自信、優雅和從容。



偏見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讓你產生優越感。

我們會帶著這份優越感,扮演上帝角色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人指指點點。

而這份優越感會驅使你成為自己最初最討厭的樣子。



03.人的成長,是與自己的偏見作鬥爭

我們很容易對別人有偏見,但也會對自己有偏見。

人成長的核心在於和自己的偏見作鬥爭,糾正自己的偏見,回到一個相對不偏頗的視角。

現在父母最喜歡給孩子報什麼培訓班?

小主持人班。

因為父母希望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口齒伶俐之類的願望。

以前有一個同事也是這樣想的,給孩子報了一個主持人,起初同事覺得學1-2個月,孩子就能上台主持了,可是她發現這個培訓班的老師2個月下來,就教孩子發音練習的基礎課程。

同事就問培訓班老師:「怎麼每天都教這些東西,這樣下去孩子什麼時候才能上台主持?」

培訓班老師跟同事說:「發音練習是主持的基本功。」

可同事沒啥耐心,隔三差五問老師:「什麼時候有機會上台?」最後覺得培訓班老師太不負責任,換了其他培訓學校。

其實培訓班老師做得沒有錯,主持人真正有氣質的地方,不在於穿著光鮮亮麗站在舞台上,而是從清晨的氣泡音、口部操、氣息控制、聲母韻母苦練出來的。

而很多家長只看到光鮮的一面,對於枯燥乏味的發音練習沒有絲毫的耐心。

不僅是家長,就連我們自己學習也是這樣。

「為什麼每個月只讀這三篇英文文章,要一天一篇。」

「我已經寫了一星期了,太沒意思了,有沒有新的方法啊?」

「為什麼要復盤啊,我才不要檢查。」

……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偏見。

喜歡喜新厭舊,不停想學新的東西,不願意忍受基礎性事情,覺得學得越快越多才好,就好比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一天看一本書,一年看500本書一樣。

可學習的捷徑就是踏實。

很多成年人有了想法,自認為是哲學家,跳過一切枯燥的事情,追求快,然後心滿意足地認為自己很努力,而這份努力只是自我幻覺。

一件事情出來,你有你的觀點,他有他的觀點。就好比寫作這件事情,我說閱讀、拆解、練筆、反思是提高寫作的方法,而你非要說,找套路、不停找老師才是王道。



可以。那怎麼證明誰有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說得對,那你的寫作能力要比現在還要好,如果這個觀點不能讓你進步的話,那就要考慮是不是偏見了。

一個人想要獲得進步,一定是要放棄原有的慣性做法,不斷地自我糾正,破除一個個偏見。



你帶著偏見做事情,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有偏見。

避開偏見的方法,就是在事情沒有搞明白之前,不要輕易下定論,如同新生兒一般看待人和事。

看世界,帶著偏見出發,等待偏見的打破,再次被印證,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