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隱居時寫下一首詩,清水出芙蓉,短短4句便令人讚嘆

慶余 發佈 2020-01-30T21:55:03+00:00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剛出清水的芙蓉花一樣,質樸純潔,絲毫沒有雕琢過的痕跡,通常它被用來指文學作品的自然清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剛出清水的芙蓉花一樣,質樸純潔,絲毫沒有雕琢過的痕跡,通常它被用來指文學作品的自然清新。原詩中的李白就是以它來讚美韋太守文章的自然清新,同時也是李白對詩歌創作的見解和主張。

雖然說李白的詩,有的豪邁奔放,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有的質樸簡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的通俗如同口語,如「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但都統一在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清新美中。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李白的《山中問答》,來具體看看古典詩歌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魅力。

《山中問答》是李白創作的一首古絕句。所謂古絕句,即唐以前的絕句詩,格律比較自由。在這首詩中,李白主要以一種獨特的問答形式,抒發了自己隱居生活的悠然情趣。除了問答外,它還有敘述、描繪、議論的形式。按理說要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包含所有形式不是一件易事,但李白卻做到了,並且還行雲流水,流暢自然,也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即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隱居在碧山?我微微笑不作答,心境自在悠閒。這裡的「碧山」,也就是「白兆山」,在今天的湖北省安陸市內。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始,李白隱居白兆山桃花岩將近十年。顯然這裡李白的一個「問」起得突兀,但更引人注意的卻是「答」的迷離。

為什麼李白要「笑而不答」呢?根據這首詩的另一個題目《山中答俗人》,我們可以得知問李白的人是「俗人」。既然是俗人,李白為什麼要隱居,就大可不必回答。當然,不是看不起俗人,而是想要和俗人說清楚隱居的原因,且能讓俗人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說出來的,理解的人自然理解。

而李白隱居的原因,結合他後來的事跡看,無外乎是為了營造一種聲譽,好得到某些人的推薦,從而能夠順利地進入仕途。也就是說,李白隱居不是避世,而是有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宏願,在等待那個請他出山的人。當然,李白也是喜歡隱居這種悠閒的生活狀態的,不然也不會隱居長達十年之久了。所以儘管起得突兀,答得迷離,卻流暢自然。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即桃花盛開,流水杳然遠去,這裡別有一番天地,又豈是人間能夠相比。顯然這兩句詩是對李白隱居之地景色的描寫,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未嘗不是對俗人所問「何意棲碧山」的回答。「桃花流水」、「別有天地」,不禁讓人想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那個世外桃源。

我們說世外桃源,它的景色之美自然不用說,更多的則是這裡的安寧祥和,隱居其中的自由,這正是李白所嚮往的。至於「非人間」,李白並沒有在這裡說明人間怎樣?但我們結合歷史史實,就可以知道當時現實的黑暗,即便踏入了仕途,也會身不由己,還會擔心遭遇貶謫。因此李白為什麼要「棲碧山」就很好理解了。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無疑很樸素,通篇都是口語,卻集問、答,敘述、描繪、議論為一體,渾然天成,為我們表現出了李白隱居生活的悠然情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它的自然清新,它的絕美意境,它的深邃意蘊,無不向我們展示出了這首詩的魅力。雖然它只有短短的4句,卻令人讚嘆。當然,如本文標題所說的這類詩有很多,你喜歡哪一句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於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