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最落寞的一天,揮筆寫下25個字,後成絕世國寶

不二書史 發佈 2020-01-04T10:46:44+00:00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是24歲時李白心境的真實寫照,這一年李白告別的親人出蜀週遊天下。李白經成都而南下樂山,又經樂山而東下重慶。此間之路李白寫下了《峨眉山月歌》、《別匡山》等著名的詩篇。一路行來,不僅山水佳勝使他處處流連忘返,而且蜀江的號子、巴地的山歌也使他時時駐腳。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是24歲時李白心境的真實寫照,這一年李白告別的親人出蜀週遊天下。李白經成都而南下樂山,又經樂山而東下重慶。

此間之路李白寫下了《峨眉山月歌》、《別匡山》等著名的詩篇。

一路行來,不僅山水佳勝使他處處流連忘返,而且蜀江的號子、巴地的山歌也使他時時駐腳。

到了三峽之內,他又在古稱白帝城的夔州奉節住了下來。李白幾乎游遍了巫山十二峰,然後才在次年早春二月,出了三峽。

到達江陵之後,李白遇見了司馬承禎,兩人一見如故,當即寫下了《大鵬遇希有鳥賦》,以紀念兩人的友情。

在這篇賦中,李白以大鵬自況。



眾所周知,李白是個詩人,同樣也是一名劍客,而他對於修道也非常痴迷。李白以大鵬自況展露了他的心境,25歲的他出蜀時雄心萬丈,他期待著在大唐盛世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然而縱觀李白的一生卻是造化弄人,儘管詩名日盛,他卻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時間點是在天寶元年,這一年李白自南陵奉詔入京,此間李白寫下了有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似乎看到了前途的曙光,這一年他42歲。

李白被唐玄宗召見於金鑾殿,命待詔翰林,侍從溫泉宮。這一時期李白相繼寫下了《侍從游宿溫泉宮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溫泉侍從歸逢故人》等著名詩篇。



李白走入朝堂之時心中滿是抱負,但僅僅之隔了一年,因遭讒見疏,於是心中升起了歸隱之念

天寶三年三月,李白上疏請還山,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如願離開了他厭惡的朝廷,但此間心中還頗有眷念。

而後李白離京暢遊梁宋,在這一時期與杜甫、高適相遇,三人結伴同行,一塊詩酒唱和,相處甚歡。

游至濟源,李白想起出蜀之時所遇的好友司馬承禎,於是便和杜甫、高適結伴前往王屋山陽台宮,這裡是司馬承禎建觀清修的地方。

但是當李白興致高昂的準備去與老友相會之時,才知道司馬承禎早已去世,唯一能夠再見到的只是司馬承禎的山水畫作。

李白站在老友的畫作前久久不語,所謂睹物思人,情不能自控,李白當即揮筆寫下了著名的《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寥寥數語,可筆勢豪放流暢,矯若驚龍,雄渾大氣,很符合李白豪邁豁達,不受世俗羈絆的性格特點。

我們來看一下《上陽台帖》的原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李白一生中寫下過上千首詩,如今現存下來的詩也高達千篇,但留下來的墨寶卻寥寥無幾,僅僅只有這一幅《上陽台帖》。

這短短的二十五個字,成了「詩仙」李白存世的唯一墨寶。

李白是站在唐詩江山巔峰的詩人,由於詩太出名,掩蓋了李白身上其他的光芒,就比如說他的書法。

這幅《上陽台帖》的墨寶在歷代書法大家眼中都備受尊崇,那怕拋開李白的身份地位,把這幅墨寶單挑出來,也足以在古代書法界占有一定地位。

比如著名的書法家黃庭堅就對這幅墨寶有這樣的評價:再看另一位書法大家黃庭堅對李白書法的評價:

「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書法是很見功力的,只是被他的光芒耀眼的詩文所掩蓋了。

而古代的眾多愛好書法的帝王也對這幅《上陽台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就比如說「瘦金體」的創始人宋徽宗,他就專門寫過對《上陽台帖》的評語:

「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在歷代帝王中,宋徽宗算是在書法領域上造詣最高的人,而他對李白書法的評價卻如此之高,可見這幅墨寶並非凡物。

如今這幅《上陽台帖》在那兒?

在故宮博物館。

為什麼會在故宮博物館?

實際上,經歷過很多朝代變遷之後,這幅墨寶一直都呆在皇宮之內,直到1924年清末帝溥儀被鹿鍾麟趕出了皇宮,由於事件爆發倉促,溥儀並沒有能夠將皇宮中的大量珍寶帶出去,但卻將李白這幅唯一的墨寶帶了出去,但此後因為戰亂丟失。

等再出世的時候,被大收藏家張伯駒以六萬銀元的天價購得,從此便被珍藏了起來。直到1956年,大收藏家張伯駒將《上陽台帖》贈送給主席。

主席收到後,時常欣賞,愛不釋手,因為這是詩仙李白唯一留存於世的墨寶。

但在1958年,毛席將這幅墨寶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並進行展覽,這讓普通大眾也有機會欣賞到這件稀世珍寶,領略一代詩仙的絕世風采。

咱們中國的詩詞文化還是非常有意思的,這是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一筆重要的精神寶藏。

不二建議親們讓自己的孩子多讀一些古詩詞,學詩詞也就是學文化,兩者之間是有很大關係的,是不能脫離的。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詩詞不重要,低估了詩詞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價值,從而忽略了對孩子進行詩詞教育。

但實際上,我國的教育對古詩詞的考察越來越重視。

而就算忽略考試的因數。單是古詩詞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就足以讓各位家長明白為什麼要讓孩子多讀古詩詞!

詩詞真的可以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讓孩子們從小就多讀古詩詞,因為這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經常讀古詩詞的人,總帶著些別人沒有的靈氣,能散發不一樣的魅力。

有朋友問我,小學生課外看什麼古詩詞圖書比較好,不二給他推薦的是這套《這才是大語文:跟著古詩詞學歷史》。

這套書為什麼好?

這是首套與歷史相結合的古詩詞讀本,一部藏在古詩詞里的中國史裡面有256個歷史故事、356個通史百科……

通過一條歷史線,學會古詩詞,通過一條詩詞線,讀懂大語文。

很多親們可能有個疑問,什麼叫做大語文?

簡單來說,「大語文」包括了語言文字認知、文學常識、傳統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在內,它更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汲取精華,培養每一個孩子文史哲藝的綜合素養,能夠很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那麼咱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答案是:古詩詞和浩瀚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給孩子的歷史書成千上萬,給孩子的詩詞書也成千上萬,但是無論是歷史書還是詩詞書,都僅是在以史說史、以詩讀詩,無法構建詩和史並立的立體思維。

可其實,詩詞和歷史並不是相互割裂的。

比如杜甫「初聞涕淚滿衣裳」是遇到了什麼事情?

比如李煜的愁為什麼會是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妃子」是誰?

再比如「靖康恥,猶未雪」中「靖康恥」是受到什麼樣的恥辱?

當孩子帶著疑問,讀懂這些詩詞背後的歷史,讓一首詩詞變成了一串故事、一段傳奇……那麼無論是學詩詞還是學歷史,都會變得輕而易舉!

或許親們會擔心裏面的內容是不是跟不二說的一樣那麼地好,那麼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這套圖書的內頁。

看了這些內頁,我們才知道,一套真正的兒童好書,首先它是有豐富知識性的,當你拿著一套《唐詩三百首》給孩子背,孩子或許能讀會背,但很難理解這首詩的背景以及真正的詩人,如果讀一首古詩只能做到淺讀,而連詩的本意都不明白,那背得再流利,那都相當於沒有讀過這首詩。

通過歷史故事性,趣味性來引導孩子對於讀古詩詞的興趣,這樣一來,孩子懂了歷史也更懂了詩——那些背誦許久仍磕磕巴巴、一知半解的詩,一下子清晰了,考試中再遇到「作者抒發了什麼情感」這一類的題目,再也難不倒;以詩詞鉤沉起歷史的過往,歷史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孩子學起來更加興味盎然。

這套《跟著古詩詞學歷史》一共4冊,網羅的都是最精華的千古名篇,涵蓋了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新課標必讀古詩詞。

不二覺得,家裡面有小孩子的親們都應該給自己的孩子買一套,這套書不止內容非常美,價格也非常美。

原價99元,現在團購只需要59元,相當於一本只要14.8,一頓早餐錢,便能給孩子一套這樣的大語文寶藏書,是非常划算的。

親們可以點擊下面橫條團購。


關鍵字: